Bside

搜索文档
下载量暴跌80%,AI社交终于涨不动了
36氪· 2025-07-28 10:14
AI社交应用行业现状 - 2023年AI+聊天机器人爆发式增长推动情感陪伴类AI社交应用崛起,但2025年行业遭遇严重生存危机,国内头部应用字节猫箱和MiniMax星野双端日下载量从巅峰期2万+暴跌至7千以下,跌幅超50%[1] - 海外头部应用CharacterAI月活达2亿但年收入仅1670万美元,商业化进程艰难[5] - 行业面临投资人撤资、大厂观望、商业变现困难与大模型持续烧钱的多重压力[3] 行业核心痛点 - 技术门槛低导致竞争激烈,个人开发者与大厂边缘团队均可快速上线同类应用,小团队在流量投放上难以抗衡[4] - ChatGPT等大模型自带聊天功能形成替代威胁,用户不愿为重复功能二次付费[4] - 玩法同质化严重,缺乏高质量剧情设计,虚拟角色辨识度低,部分平台陷入低端化竞争恶性循环[4] - 算力成本高企与用户付费意愿低下形成矛盾,CharacterAI案例显示2亿月活仍难盈利[6] 潜在转型方向 - 从单向陪聊转向内容共创,如Kotoko AI开发的Bside平台构建虚拟角色自主社交空间,增强用户创作参与度[9] - 开拓ToB垂直场景,包括外语陪练、客服培训、员工心理疏导等服务,相比ToC更易实现ROI[9] - 借鉴乙女游戏成功经验,聚焦精品内容开发,通过高辨识度角色与深度剧情设计提升用户粘性[10] - Elon Musk旗下xAI推出基于Grok4大模型的伴侣功能,证明细分领域仍存在创新空间[10] 历史经验与行业展望 - 行业现状类似PC时代打字机厂商困境,仅IBM和Brother通过转型服务/外设制造存活,预示死守原有模式风险极高[7] - 未来价值释放取决于能否满足原子化社会中个体多样化情感需求,极垂直小众领域或存机遇[12]
下载量暴跌80%!AI社交终于涨不动了
混沌学园· 2025-07-25 19:30
AI社交应用行业现状 - 2023年AI+聊天机器人爆发式增长推动情感陪伴类AI社交应用崛起[1] - 2025年行业遭遇生存危机,国内头部应用字节猫箱和MiniMax星野日下载量从2万+暴跌至7千以下,跌幅超50%[2] - 海外头部CharacterAI月活2亿但年收入仅1670万美元,商业化困难[4] 行业核心痛点 - 技术门槛低导致竞争激烈,小团队在流量投放上无法抗衡大厂[8] - ChatGPT等替代品威胁大,用户可通过通用大模型满足需求[9] - 玩法同质化严重,平台陷入价格战和低端化竞争[9] - 算力成本高企,CharacterAI案例显示2亿月活仍难盈利[10] 转型方向探索 - 从单向陪伴转向内容共创,如Kotoko AI打造虚拟角色社交游戏平台Bside[14] - 开拓ToB场景如外语陪练、客服训练、心理疏导等[15] - 内容精致化路线,参考《恋与》系列打造高辨识度角色[16] - Elon Musk旗下xAI推出Grok4伴侣功能,验证赛道持续吸引力[16] 未来发展趋势 - 生存机会存在于极小众垂直领域[18] - 关键突破点在于满足个体多样化情感需求[18] - 行业仍处AI互动初级阶段,需重构价值链空间[14][18]
Z Potentials|乔海鑫,打造OC社交平台Bside,二次元社交观察者,用虚拟角色连接新一代的社交关系
Z Potentials· 2025-07-15 11:14
虚拟社交与OC文化演进 - 虚拟角色从早期QQ群、页游发展到Discord、Vtuber等平台,伴随年轻人成长并成为情感投射载体 [1] - AI技术重新定义虚拟角色形态,从静态图像升级为具备记忆、情绪与行为逻辑的"Living OC" [1] - OC(原创角色)已成为年轻世代身份包装的语言工具和圈层共识的社交货币 [4][15] Bside产品定位与设计理念 - 核心定位是为用户OC打造"生活游乐场",实现虚拟角色的居住、社交与成长场景 [12][22] - 融合UGC创作、AI Agent与游戏化机制,构建以OC为中心的虚拟内容生态 [1][20] - 采用"第二线程产品"策略,通过陪伴式体验自然融入用户日常生活 [25] - 目标用户聚焦05后女性群体,因其对虚拟角色消费和情感投入更成熟 [14][25] 技术实现与用户反馈 - 通过AI Agent技术实现角色自主行为,如朋友圈互动、生日许愿等生活化场景 [24][26] - 测试阶段达到70%次日留存,日均使用时长2-3小时,部分用户全天挂机 [12][26] - 角色行为"惊喜感"(如偷窥狂设定衍生围观行为)强化用户情感连接 [27] - 多角色互动涉及记忆同步等技术挑战,通过DeepSeek等模型降低成本数百倍 [31][32] 行业洞察与创业逻辑 - 虚拟社交本质是认同感重构,而非娱乐或现实逃避 [8][9] - Roblox成功关键在于构建游戏化社交网络,而非单纯工具 [14] - UGC是普通人"越级表达"的方式,全球PGC内容放缓加速UGC需求 [11] - 05后社交结构向"persona(虚拟人格)"迁移,OC现象代表代际表达系统开端 [15][16] 产品迭代方向 - 优化"创造-养成-社交"闭环,新增许愿系统等互动功能 [36][37] - 扩充角色记忆数据量,构建可信的虚拟世界底层逻辑 [37] - 优先打磨PC端体验,后续向移动端扩展 [25] 行业对标与灵感来源 - 参考《朋友聚会:新生活》的角色自主生活机制 [22] - 借鉴《Gacha Life》统一视觉语言构建共同想象 [19] - 受神椿虚拟歌姬、任天堂等公司内容创新启发 [43]
Kotoko AI 乔海鑫:C.Al 的故事已经结束,我们用 OC 链接 05后
Founder Park· 2025-05-26 13:30
OC市场概况 - OC(Original Character)指用户在虚拟世界构建的有独立生活与故事的个体,已成为新兴市场关注点 [2] - 核心用户规模:全球约千万级,中美各有数百万核心人群 [8] - 典型产品Gacha Life拥有超2亿玩家,验证了OC市场的PMF(产品市场匹配) [2][25] - 国内OC内容在B站、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 [2] 用户画像 - 年龄结构:05后为主,女生比例稍高,但90-95后用户也不少 [17] - 核心能力:依赖想象力,画师占比高,文本想象力强但不会画画的用户会请画师完成创作 [17] - 用户心态:女生多视为理想化自己或柔和映射,男生多带有"爹"或"养老婆"心态 [12] - 行为特征:创作链条长(捏角色、写人设、约稿、创作故事、分享),线下延伸至娃圈、谷圈等活动 [10] 产品定位 - Bside定位为"OC的游乐场",融合UGC与游戏化玩法,提供创作-养成-社交陪伴体验 [7] - 通过AI Agent为OC注入主体性,打造"有灵魂的造物" [52] - 区别于传统RPG,强调角色自主性而非用户控制,结合上帝游戏与文本聊天体验 [63] - 闭环设计:创造-养成-社交/陪伴三个环节缺一不可 [79][81] 技术应用 - AI核心价值:降低创作门槛,赋予角色生命感和自主性,而非简单提高效率 [49] - 关键技术挑战:解决OOC(角色行为不符合设定)问题,通过游戏化设计和场景包装弥补模型缺陷 [47] - 工程难点:多Agent协同、记忆结构化、Prompt优化等端到端问题 [51] - 成本控制:大模型成本降低+工程优化+玩法缓冲三重措施解决线性成本问题 [102][103] 商业化路径 - 付费设计:角色皮肤、换装等增强体验的功能,避免纯商业化设计 [30] - 对标案例:Roblox的Avatar相关付费占比30%+,验证了社交货币商业化模式 [31] - 用户付费基础:初中至大学年龄段用户具备更强付费能力和意愿 [30] - 长期想象:可能形成新型社交平台或IP,但Day One聚焦原创而非二创市场 [46] 市场策略 - 首发平台:选择Steam因获客成本低且适合PC端多线程体验 [35] - 地区布局:先攻英语区(用户基础好、迭代快),再拓展日本和中国市场 [38][39] - 移动端规划:PC端积累用户后再适配移动场景 [37] - 增长逻辑:先服务好第一个100万用户,再考虑多端扩展 [36] 行业趋势 - OC现象本质是"新瓶装旧酒",延续了带着人设社交的需求,但以新形式呈现 [12] - 破圈关键:统一"共同想象"的画风主题,降低创作门槛 [15][18] - 代际变化:年轻一代将OC作为新型社交货币,需求可能比当前认知更普遍 [76] - 市场空间:从几百万创作者扩展至潜在上亿DAU的用户市场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