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for Data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行业研究报告
艾瑞咨询· 2025-10-10 08:06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概念与核心价值 - 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是由政府主导、多方协作共建的城市数据基础设施,旨在保障数据可信、安全、合规地流通利用 [2] - 该空间作为联通数据供给与应用的桥梁,整合分散的城市数据资源,为城市治理和产业发展赋能 [2] - 其核心价值在于打破数据流通困境,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促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升级 [11] 发展驱动因素:政策 - 基于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主线,国家鼓励城市建设可信流通的基础设施 [4] - 关键政策包括《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数据二十条")、《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等 [5] - 《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到2028年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的目标 [5] - 首批13个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试点名单已公布,建设将迈向规模化落地 [4] 发展驱动因素:技术 - 隐私计算和区块链技术解决数据可信流通的难题,推动数据敢共享、愿共享 [5] - 隐私计算让原始数据不离开控制方,仅允许处理后的"知识"流出 [5] - 区块链通过行为存证的不可篡改和规则自动化执行,建立可信协作机制 [5] 发展驱动因素:需求 - 2024年中国数据生产总量超过40ZB,但存储量仅约生产总量的3%,存储数据中未被使用的数据占比约四成 [8] - 城市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面临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的问题 [8] - 可信数据空间是盘活数据资源的关键,通过整合公共数据资源提升城市治理效能 [8] 总体架构与核心能力 - 总体框架围绕一个底座、两大平台构建,以政务云基础设施为基石 [13] - 数据运营管理平台负责数据资源目录、主体准入等,数据开发利用平台聚焦数据产品加工、交易等 [13] - 核心能力由可信管控、资源交互与价值共创三部分组成 [16] - 可信管控保障数据流转过程的实时管控与全程追溯;资源交互提供统一的数据发布发现机制;价值共创通过构建安全开发环境和收益分配机制激发数据要素价值 [16] 产业链及竞争格局 - 产业链涉及运营方、数据提供方、数据使用方、数据服务方和监管方五类主体 [21] - 运营方通常为各地数据集团或大数据公司;数据服务方包括技术服务商和生态服务商 [21] - 技术服务商包括综合型和专业型厂商,其中ICT背景的云服务商(如浪潮云)综合实力领先 [24] 应用场景:政务服务 - 促进政府各部门间数据互联互通,赋能"一网通办""一网统管" [27] - 通过构建可信、安全的运行环境,明确数据共享权责规则,破解政务数据碎片化难题 [27] - 为政务大模型的训练与应用提供高质量、合规的数据基础 [27] 应用场景:普惠金融 - 在城市可信数据空间中设立金融数据专区,融合政府公共数据与金融机构数据 [30] - 在不共享原始数据的前提下,支撑金融机构安全调用多方数据接口构建动态风控模型 [30] - 通过汇聚政府侧人社、住建、纳税等信息与金融侧数据,精准判断信用状况,推动普惠金融 [30] 实践案例:张家口可信数据空间 - 采用"一空间四平台一体系"架构,是河北省内首个城市级数据要素流通基础设施 [33] - 由张家口数字集团建设运营,浪潮云提供技术服务 [33] - 采用"共识治理"机制,促进政府与企业数据在政务、医疗、交通、金融等多场景融合应用 [35] 实践案例:上海城市可信数据空间 - 作为国家数据局首批试点项目,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加入企业近300家,汇聚数据资源上万个,开发数据产品超300个,累计数据调用数以亿计 [37] - 依托区块链算力底座和共性能力,满足超大城市、复杂生态需求 [37] - 在金融、医药等领域形成数据产品和服务,如金融领域的"用电波动指数""物流履约率"等,医药领域的中药安心达可信数据空间 [39] 技术趋势 - AI for Data技术正驱动数据治理效能提升,从数据资源化到数据资产化 [42] - AI技术将数据治理从高度依赖人工转变为自动化、智能化、动态化的治理策略 [42] 应用趋势 - 当前处于试点先行阶段,未来将遵循"试点-示范-推广"路径实现全国推广 [45] - 以长三角为代表的区域已率先开展区域内数据安全可信流通合作建设 [45] - 未来将建成从城市节点到区域枢纽再到全国网络的一体化生态格局,吸引行业和企业入驻探索垂直领域应用 [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