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AI融合
搜索文档
智能眼镜行业“吹牛”成风
经济观察报· 2025-11-09 12:19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底Ray-Ban Meta实现百万级出货后,国内智能眼镜行业进入“百镜大战”,参与者包括Rokid、雷鸟、XReal等创业公司,以及华为、荣耀、小米等手机厂商和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平台[2] - 行业存在巨大泡沫,玩家们宣称的订单量与实际能做到的有巨大隔阂,例如一家“AR四小龙”公司创始人宣称与小米各占50%市场份额(行业总出货量约50万台),但其内部员工透露截至11月5日全渠道出货量不超过2万台,其核心器件供应商收到的年订单量不超过1万个[2][5] - 上游核心供应商掌握真实数据,例如一家供应商透露Rokid每月要求配5万个光学芯片但实际只能交货2万余个,逸文科技全年订单约6.5万个,而另一家AI眼镜白牌工厂宣称的前9个月ODM订单销售额近5亿元被供应商质疑真实性[6] 数据注水与行业乱象 - 智能硬件行业存在虚报出货量的惯例,手段包括将无强法律效力的框架合同订单量算作已售出、将预定订单算卖出而不考虑退货,甚至有公司将产品从一个仓库转到另一个仓库就算作出货[7] - 智能眼镜是退货率较高的硬件品类,头部整机厂商退货率在40%甚至一半以上,部分公司还开启零元预购,导致公开销售数据含金量较低[7] - 产品发布会常只邀请政府和投资人,不对目标客户开放,样机用塑料壳罩起仅供展示,无法上手体验,但仍有错失恐惧症的投资人选择相信[9] 投资逻辑与策略 - 部分投资人放弃投资智能眼镜整机赛道,或仅选择单一公司进行投资,即便赛道火热也最多加投一轮,对领域持谨慎态度[9] - 投资人检验数据真实性的关键指标包括整机出货量、净推荐指数和全渠道真实退货率,并会查看亚马逊、京东等平台的用户购后评价[10] - 投资逻辑倾向于不投通用眼镜创业公司,认为其在为手机大厂试错,一旦产业链成熟将无活路,更看好细分垂类(如影音游戏、户外运动眼镜)和上游供应链(如Micro LED、波导)的投资机会[17] 产品技术瓶颈 - 几乎所有通用型AI或AR眼镜目前仍是半成品,存在重量(如雷鸟新品重76克,相当于2-3副日常眼镜)、发热、续航等核心问题,行业内尚无产品能做到支持全天候佩戴所需的12小时续航[13][14] - 芯片存在严重功耗外溢问题,用户消耗30%功能却要承受100%功耗,终端厂商采用双芯片架构是一种妥协方案,而主打高清拍摄的厂商交不出录像超过5分钟不发烫的产品[14] - 眼镜框架留给传感器的空间小,厂商用AI超分算法优化图像达到伪1080P效果,但实际拍摄画质和稳定性不佳[14] 创始人理念与市场定位 - 硬件创业公司是创始人思维模式的放大器,例如Rokid创始人信奉技术优先,集合最前沿技术参数教育消费者;逸文科技创始人则定位智能眼镜为潮品,砍掉摄像语音等低频功能,以好看为王道吸引海外市场[15] - 智能眼镜被赋予高期待,作为支持全天候佩戴、离手操作、多模态信息输入的下一代计算终端,但消费者拿到手的是发热、沉重、功能低频、续航焦虑的勉强60分半成品,导致40%-50%的高退货率[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