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GPU金融化
icon
搜索文档
OpenAI和英伟达,正在把GPU玩成“金融产品”
36氪· 2025-09-30 11:25
文章核心观点 - AI产业资本运行逻辑正发生根本性转变,算力(GPU)正在被金融化,从一次性购买的固定资产转变为可融资、租赁、证券化的金融产品 [1][2][4] - GPU金融化可能比ChatGPT等应用更具颠覆性,将改变整个AI行业的游戏规则,但也可能带来新的系统性风险 [6][7][8] - 这种趋势正加剧全球AI产业格局的分化,在美国形成稳固的“GPU金字塔”,而中国面临硬件和金融基础设施的双重差距 [9][12] AI产业融资与资本开支趋势 - 2024年全球生成式AI融资达560亿美元,占AI产业总融资额的一半以上 [1] - 科技巨头资本开支刷新纪录,仅微软2024年资本开支就达到550亿美元,大部分用于建设GPU数据中心 [1] 传统GPU采购模式的瓶颈 - 迭代周期过短:英伟达GPU几乎两年一代,大规模买断导致巨额沉没成本 [2] - 单笔投入过大:支撑万亿级参数模型训练的单次算力采购成本可能超过50亿美元 [2] - 硬件价值迅速缩水:旧架构GPU价值跳水,例如A100在二级市场价格一年内下跌近60% [4] GPU租赁模式的兴起与案例 - 租赁模式让GPU转变为可融资、租赁、分期、转让的金融产品 [4] - CoreWeave完成17亿美元融资,估值超百亿美元,其与高盛合作将GPU租赁合同打包成债务工具融资 [4] - Lambda Labs提供GPU按小时租赁服务,H100租赁价格为2.99美元/小时 [4] - 阿里云百炼平台上,一个8卡H800服务器日租金可达数万元人民币 [5] 算力金融化的未来形态 - 算力债券化:GPU租赁合同像飞机租赁合同一样被打包成债券在资本市场交易 [7] - 算力证券化:可能出现算力REITs或ETF,让普通投资人可以买卖“GPU使用份额” [7] - 算力指数化:未来可能出现全球GPU使用指数,成为AI产业晴雨表 [7] - 算力信用评级:AI公司租赁GPU的能力将取决于其信用等级 [7] 美国AI算力格局 - 形成清晰的“GPU金字塔”:顶端是英伟达,中层是微软、谷歌、亚马逊等云巨头,底层是OpenAI、Anthropic等大模型公司 [9] - 金融化租赁模式让金字塔更加稳固,大公司形成闭环,小公司可能被挡在门外 [9] - 能源约束显现:预计到2026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量达1000–1500 TWh,是2020年的2–3倍,其中AI占比将超过30% [10] 中国AI产业的挑战与机遇 - 硬件差距:受出口管制影响,中国厂商只能获得A800、H800等阉割版GPU,国产GPU在性能和生态上仍有3–5年差距 [12] - 金融差距:国内算力市场停留在“按机时计费”,缺乏成熟的金融衍生机制,尚未构建“算力金融体系” [12] - 战略机会:中国AI公司在算法优化和推理降本上已有探索,如DeepSeek、零一万物、MiniMax等公司强调“智能密度”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