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een Manufacturing
搜索文档
"Smart" Guanshanhu and "Green" Qingzhen -- Guiyang's Dual-Wheel Driv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Globenewswire· 2025-11-01 00:00
文章核心观点 - 贵阳市以“工业强市”战略为指引,将智能制造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观山湖区与清镇市形成“双轮驱动”模式,共同推进智能制造发展 [1] 观山湖区产业发展 - 观山湖区以新能源汽车和数字经济为双核心驱动,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已成为其智能制造标杆 [2] - 吉利汽车自2018年落户后,通过“链主引领、链企跟进、集群发展”路径,已布局超过20家配套企业,形成覆盖电池、电机、智能网联系统的完整产业链,计划2025年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2] - 数字赋能振兴传统制造业,中安科技集团是贵州省首家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的线缆企业,其“5G+AI数字孪生”工厂实现实时数据上云优化,2025年营收目标为55亿元 [3] - 贵阳山居电池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每2分钟生产一个电池包,实现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数字化控制,电池生产到整车装配仅需45小时,2025年上半年产值达8亿元 [4] - 智能制造产业园一期总投资135亿元,已吸引21家企业入驻,重点发展机器人、半导体等高端装备;小蓝山数字文化生态村聚集45家数字企业,获评省级数字智造产业培育园区 [5] 清镇市产业转型 - 清镇市通过铝基新材料和绿色制造突破,振兴传统产业,龙蜀轻合金技术有限公司大型铝材挤压机每小时高效挤压9吨铝基新材料,工厂集成光伏薄膜发电及储能技术实现全流程低碳运营,航空航天级铝合金月订单达3000吨,部分出口至韩国、印尼等国 [6] - “富矿精开”铝产业战略成效显著,依托中铝贵州分公司等龙头企业,推动铝加工从初级产品向汽车轻量化材料、航空航天材料升级,2024年铝及铝加工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265亿元,同比增长3829%,占贵阳市总额的7508% [7] - 配矿中心、脱硫脱硅生产线等项目加速推进,全部14座生产矿山已接入数字化系统 [8] - 绿色制造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关键词,贵州正和天筑科技有限公司是贵州省首家利用工业固废生产磷石膏、水泥基材等预拌粉料的民营企业,年粉料产能120万吨,2023年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 [9] 贵阳市整体工业成就 - 在“十四五”期间,贵阳市坚定不移将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2023年工业增加值超10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4000亿元 [10] - 2024年贵阳市在中国101个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27位,在西部20个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4位,目前拥有8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36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基础持续巩固 [10]
科技成果 | 南昌大学:生物基中链二元羧酸的创新工艺开发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10-19 20:37
论坛与平台概况 - 第五届非粮生物质高值化利用论坛将于11月27-29日在浙江杭州举办,聚焦非粮生物基领域创新科研成果和商业化可行性 [2] - 论坛主办方DT新材料致力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已完成1500+次技术和项目对接 [2] - 论坛将同期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活动,公开征集并筛选50个具备商业化基础的创新成果和项目进行现场展示和精准对接 [2] - DT新材料旗下运营生物基能源与材料官网www.bio-basedlink.net,作为全球生物基和生物制造产业服务平台,设有“供需库-科技成果转化”栏目持续收集相关创新成果 [10] 核心科技成果:生物基中链二元羧酸创新工艺 - 成果名称为“生物基中链二元羧酸的创新工艺开发”,由南昌大学研发 [5] - 目标产品为中链二元羧酸(C5-C8,包括戊二酸、己二酸、庚二酸、辛二酸),全球市场规模超200亿元并持续扩大 [5] - 当前市场主要依赖石油基路线生产,存在碳排放高、环境污染严重、产品分离困难等问题,生物基制备技术尚处于探索阶段,未能实现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5] - 项目采用创新的双羰基化催化技术,以生物质衍生的平台化合物(如甘油、糠醛、5-羟甲基糠醛)为原料制备目标产品 [5] 技术优势与竞争力 - 技术具有环境友好、原子经济性高、产品选择性好的优势,生产过程碳排放远低于石化路线,符合欧盟碳边境税及国内绿色制造标准 [5] - 项目通过构建可再生供应链,从源头降低对石油的依赖,契合全球“双碳”目标与绿色制造趋势 [7] - 一步双羰基化合成技术实现产品选择性≥85%、催化剂回收率≥99.99%,较传统工艺缩短生产周期并降低综合成本 [7] - 生物基产品通过碳足迹认证有助于突破国际绿色壁垒,填补国内生物基C5-C8中链二元羧酸在高端应用场景的空白,形成“技术降本-绿色合规-市场适配”三重竞争优势 [7][8] 知识产权与合作模式 - 该成果已发表国内专利5篇 [9] - 合作模式包括共同开发、成果转化或知识产权转让 [9]
ZPMC Shines at TOC Europe 2025, Exploring the Future of the Port Industry Together
Globenewswire· 2025-06-26 09:15
文章核心观点 2025年6月17 - 19日上海振华重工(ZPMC)参加在荷兰举办的全球港口和集装箱供应链行业年度活动TOC Europe,展示创新成果,加强合作并传播文化 [1] 公司参展情况 - 公司作为行业领导者积极参加TOC Europe,展示前沿技术、绿色制造和智能港口方面的最新创新成果,展现中国高端装备制造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1] - 公司展位(D30)吸引了马士基、PSA等行业巨头的关注,公司营销总部、客服中心等部门与客户就港口机械新技术应用等进行深入讨论,加强合作并为全球市场拓展奠定基础 [3] 公司专家发言 - 公司专家受邀在TECH TOC研讨会上分享碳足迹管理和绿色制造经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 - 公司专家还进行“ZPMC标准化RTG”和“智能港口系统”现场演讲,突出公司技术突破和智能港口建设的综合方法,吸引众多专业参会者 [4] 公司文化活动 - 公司在展位组织汉服体验和传统舞蹈表演,展示东方美学,成为TOC Europe 2025的文化亮点 [5]
绿色制造创新场景“多点开花” “智造+绿造”新业态释放强劲经济增长潜力
央视网· 2025-04-29 14:32
中央政治局会议政策导向 - 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 [1] - 2025年一季度深入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支持大模型在传统产业应用,打造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等标杆项目 [1] 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杆案例 - 北京顺义某钢铁企业拥有全球最先进的汽车板生产线,全面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效率提高21.2% [1] - 冷轧车间通过AI技术替代数十个重体力岗位,5G远程操控起重机,机器人自动完成钢卷进料,AGV小车实现全流程无人化作业 [4][5] - 镀锌工艺采用AI模型替代人工参数调试,钢板以每分钟180米速度通过450℃锌液形成合金层 [7] - 该工厂实现全员劳产率提升11%,生产周期缩短18%,设备利用率提升21%,新产品开发时间缩短31%,单位能耗降低10%,碳排放降低5% [9] - 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灯塔工厂",中国已有79座"灯塔工厂"占全球超40% [11] 钢铁行业整体转型成效 - 重点统计企业吨钢综合能耗549.68千克标准煤/吨(同比降0.61%),可比能耗480.96千克标准煤/吨(同比降1.75%) [12] - 宝武、鞍钢等企业构建"5G+工业互联网"平台,落地AI视觉质检等200余项应用,设备故障预警准确率超98%,生产效率提升25% [13] - 河钢、中信泰富特钢通过智能管控系统实现全流程碳追踪,单产线年减排二氧化碳12万吨 [14] 2025年一季度工业经济数据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装备制造业表现突出 [17] - 采矿业增加值增6.2%,制造业增7.1%,电力等供应业增1.9% [19] -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10.9%(较上年加快3.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9.7%(加快0.8个百分点) [19] - 电子、汽车、机械三大领域加速工业经济增长 [15] 政策与产业趋势 -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快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21] - 传统制造业被视为新质生产力沃土,数智化与绿色化将释放巨大增长潜力 [21]
全球与中国碳碳复合材料市场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2025-2031
QYResearch· 2025-04-22 17:42
碳碳复合材料定义与特性 - 碳碳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为增强材料、沉积碳为基体材料通过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高碳含量复合材料,由树脂碳、碳纤维、热解碳构成[1] - 具备低密度(<2.0g/cm³)、高导热性、耐高温(可达2600℃)等极端环境适应性[10] 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 - 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2007.30百万美元,预计2031年降至1971.21百万美元,年复合增长率-0.26%[6] - 中国市场2024年规模422.54百万美元(占全球21.05%),2031年预计增至474.07百万美元(全球占比24.05%)[6] - 化学汽相淀积技术2024年市场规模1212.34百万美元(占全球60.40%),2031年预计1185.58百万美元(CAGR -0.03%)[6] - CZ和DSS炉应用2024年规模561.82百万美元(占27.99%),2031年预计284.16百万美元(CAGR -9.59%)[6] 竞争格局 - 全球Top5厂商(SGL Carbon、Toyo Tanso等)2024年份额超48.78%[7] - 国际企业主导高端市场,国内代表企业包括金博股份、西安超码等,高端产品自给率低[15] 技术现状与创新方向 - 主流生产工艺为化学气相沉积(CVD)和液相浸渍,但面临高成本、工艺复杂瓶颈[10] - 工艺优化:改进纤维编织和热处理技术降低成本[11] - 新型材料研发:开发低成本石墨基复合材料及多功能预浸料[11] - 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推动复杂零部件批量化生产[11] 政策与国产替代机遇 - 中国将碳碳复合材料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政策支持[12] - 大飞机项目(C919/C929)加速国产化,机体材料进口替代需求迫切[13] - 军工领域对多功能复合材料需求提升[14] 产业链短板 - 上游高性能碳纤维(如T800级)国产化率低[16] - 下游国内企业集中于中低端市场,航空航天等高附加值领域竞争力不足[17] 未来增长点 - 新能源领域:光伏单晶炉热场材料、氢能储罐需求爆发[21] - 低空经济:无人机和eVTOL轻量化需求推动应用[21] - 绿色制造:环保法规趋严促进行业向低能耗、可回收转型[21] 应用领域拓展 - 航空航天:用于发动机喷管、热防护系统等关键部件[22] - 新能源汽车:制动盘、电池包等部件受益于高温耐受性和轻量化特性[22] - 其他领域:氢能、核能、船舶建造、体育器材等[22] 技术创新与政策推动 - 抗氧化涂层技术延长高温环境材料寿命,智能化生产系统提高良率[23] - 政府政策鼓励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绿色发展[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