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modern Cycle

搜索文档
全球策略报告_后现代周期及投资方向-Global Strategy Paper_ The Postmodern Cycle and where to invest
2025-09-04 09:53
这份文档是高盛(Goldman Sachs)发布的第72号全球策略报告,题为《后现代周期与投资方向》。以下是对其内容的详细总结: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报告从宏观市场周期角度分析全球权益市场,不针对特定单一公司[1] * 广泛涉及科技行业(特别是人工智能AI相关)[6][125][136] 国防与航空航天业[69] 公用事业与基础设施[149][153] 银行与金融业[161] 以及制造业[142] * 区域市场分析聚焦美国 欧洲 日本 中国及其他新兴市场[45][80][127][136] 核心观点与论据 **市场进入后现代周期 (The Postmodern Cycle)** * 权益市场同时呈现周期性模式和长期趋势 自二战以来经历了三个长期的"超级周期"(1945-1968 1982-2000 2009-2022)每个周期后都伴随漫长的回报低迷期[6][8] * 当前市场估值和利润率已处于高位 利率下行空间有限 因此绝对回报可能较低 但阿尔法机会增加 赢家与输家之间的差距在行业内外都在扩大[6][39] **与前几个超级周期的关键差异** * 估值起点高:以往结构性牛市始于低估值 而当前信贷和债券市场估值已处于高位[39][40] * 利率与资本成本更高:过去两个周期利率趋势性下降 但后疫情时代通胀和期限溢价上升 政府债务水平推高长期利率 难以重现过去的持续降息[39][53][57] * 全球化逆转:贸易增长放缓 关税趋势上升 世界贸易增长放缓[39][88] * 政府债务高企:更高的国防 基础设施支出和人口老龄化推高政府债务水平 支持长期利率和资本成本上升趋势[39][63][68] * 利润率压力:更高的关税 公司税 利息支出以及劳动力和能源成本可能制约总体利润率[39][92] **新的投资主题与机遇** * 技术仍是强大增长引擎:AI驱动创新 但其潜力愈发依赖于基础设施升级 为成长型和价值型公司中的数字及实物资产创造机会[6][36][125] * 资本支出超级周期:AI的潜力实现需要快速有意义的物理基础设施升级 加上国防支出增加 脱碳和电气化趋势 正看到新的资本支出超级周期[39][149] * 地理 行业和因子多元化:在这个"自选组合"市场中 分散化投资可能带来回报 阿尔法机会改善[6][159] * 赢家与输家差距扩大:新技术可能扩大相对赢家和输家之间的差距 投资机会集更加多元化[39][106]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具体数据与百分比变化** * 美股估值:美股市盈率高于20倍(剔除"瑰丽七雄"后) 而世界其他地区市盈率低于15倍[45] * 利率变化:美联储在2004年6月至2006年8月间将利率从1%上调至5.25%[23] 全球负收益债券比例从本十年初的超过四分之一暴跌[53][56] * 政府债务:美国国债利息支出占GDP比例上升[78] 全球军事开支占GDP比例自1970年代以来呈下降趋势但近期预计回升[71] * 行业表现:自2010年至2022年 美国科技股相对欧洲银行股表现出显著超额回报 但最近三年(2022年后)欧洲银行股表现优于美国大型科技股[164][165][166] * 资本支出:"瑰丽七雄"2025年资本支出预计达约4600亿美元 是ChatGPT发布前(约1670亿美元)的2倍多[128][129] * 欧洲投资缺口:欧洲公司的增长投资比率(增长性资本支出+研发 / 现金流)为26% 远低于美国的43%[137][138] * 人口结构:全球生育率从1950年的5降至约2.2 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的生育率远低于更替水平[73] **潜在风险** * 高集中度风险:美国市场集中度处于历史高位 前十大股票在标普500指数中的权重增加[131] 虽然不一定是不可持续的泡沫 但增加了特定股票风险[135] * 债务可持续性:政府债务利息成本上升可能导致政府在支出削减 增税和财政拖累之间做出更复杂的权衡 可能拖累总体企业利润[76] * 地缘政治与供应链:新冠疫情暴露了供应链脆弱性 鼓励多元化布局和本地化生产[88] 美国有效关税税率达到一个世纪以来的最高水平[89][90] **区域与市场比较** * 美国例外主义:美股表现卓越主要由科技行业非凡的利润增长驱动 其ROE(21.2%)显著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如欧洲13.3% 日本9.7%)[50][51][124] * 欧洲机遇:欧洲在技术投资上落后于美国 但预计在国防 电网(未来十年需2万亿欧元投资)和技术替代方面会有追赶性投资[136][139][141][153] * 中国影响:中国制造业进口渗透率在发达市场持续上升 但其庞大的经济规模 补贴和成本优势对其它出口型新兴市场和欧洲构成挑战[80][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