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E模型

搜索文档
需求排序依据有哪些
搜狐财经· 2025-08-09 13:33
需求优先级排序框架 核心观点 - 需求优先级排序是多维度评估框架 涵盖商业价值 用户价值 成本复杂度 时机依赖四大类依据 本质是机会成本的博弈[1][4][15] - 研发资源是最稀缺的投资资本 产品负责人需像基金经理配置高ROI项目[5] - 卓越团队通过持续拷问"当前选项是否创造最大价值"实现聚焦 需对99%好想法策略性说"不"[6] 排序依据分类 依据一:商业价值与战略契合度 - 作为顶层北极星指标 直接衡量需求对公司级战略目标的推动程度[3][7] - 评估维度包括:与北极星指标的距离 OKR对齐度 直接财务影响(新收入/成本节省) 品牌市场价值[7][8][9] 依据二:用户价值与痛点 - 通过用户覆盖面(定量数据+分群)和痛苦指数(止痛药vs维生素)评估需求必要性[9][10] - 运用Kano模型区分基本型需求(高优先级)与魅力型需求[10] 依据三:成本与复杂度 - 实现成本(人天/故事点)是直接考量 技术风险(核心模块改动/新技术)和长期维护成本需纳入[11][12] - 机会成本是最重要隐性成本 体现为放弃更高价值需求的潜在损失[6][12] 依据四:时机与依赖关系 - 时间关键性包括市场窗口期 法规期限 价值衰减速度[12] - 依赖关系分为技术依赖(执行优先级倒置)和战略依赖(地基型需求优先)[12][13] 实践方法论 - 拒绝单一维度决策 需通过RICE/WSJF等量化模型实现多依据数学化融合[16][17][25] - 待办列表梳理会需产品 研发团队共同输入商业价值 技术风险等维度信息[19][20][21] - 协作工具可显性化排序依据 如自定义战略对齐度 用户痛点指数等字段[21] 动态调整机制 - 排序依据权重随产品生命周期变化 探索期重学习价值 成长期重商业价值[22] - 产品负责人拥有最终决策权 但需基于跨部门透明协同[26]
用户提出的需求如何评估
搜狐财经· 2025-08-06 16:06
需求评估体系 - 建立从"聆听"到"洞察"再到"决策"的结构化价值驱动过滤体系 旨在穿透用户功能诉求挖掘深层真实意图并与产品战略和研发资源进行科学权衡 [1] - 全面专业评估流程涵盖五大关键环节 包括探寻真实待办任务 评估需求普适性与用户覆盖度 分析产品战略对齐度 考量技术成本与风险 验证商业可行性与潜在回报 [1] 待办任务框架核心地位 - 探寻真实待办任务(JTBD)是整个评估工作的思想基石 要求超越用户表面功能请求 通过5个为什么等技巧挖掘用户真正想解决的根本困境 [3][6] - 用户是自身问题领域的专家而非解决方案专家 当用户提出"更快的马"这类解决方案时 真实待办任务可能是"更快从A地到B地" [5][6] 不评估需求的风险 - 不加评估照单全收用户需求是产品臃肿 资源浪费和战略失焦的根源 将产品经理定位为被动用户信使或订单接收员是普遍且危险的误区 [4] - 行业数据显示典型软件产品中60%至80%的功能很少或从不被使用 大部分研发资源最终变成无人问津的数字垃圾 [7] 评估流程第一步:探寻真实意图 - 评估第一步是破案式探寻用户提出解决方案背后的原始动机和场景 而非讨论UI或技术实现 [8] - JTBD理论核心思想是用户雇佣产品来完成某项待办任务 例如用户请求文件夹功能可能真实意图是高效组织查找特定主题笔记 [9][11] 评估流程第二步:评估广度与深度 - 广度评估需定量分析问题影响人数 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工具查看流程流失率 统计客服工单社区论坛关键词反馈 识别影响的高价值用户群体 [14][16] - 深度评估需定性分析问题严重程度 区分维生素型与止痛药型需求 运用Kano模型判断基本型缺陷或期望型短板 以用户付费意愿检验痛苦程度 [14] 评估流程第三步:评估战略契合度 - 战略审视需判断问题解决是否符合产品当前阶段最重要战略目标 包括是否对齐北极星指标如提升月活跃用户数 [15] - 需符合产品路线图战略主题 例如年度主题为深耕B端企业级市场时 C端个人用户需求战略契合度较低 同时需符合产品定位与价值观避免核心价值稀释 [15][17] 评估流程第四步:评估成本与风险 - 实现成本估算需与研发团队协作进行高阶工作量估算 使用故事点或T恤尺码等相对规模概念 [19] - 技术风险评估包括是否依赖未掌握新技术或需对脆弱核心代码进行高风险外科手术 [20][25] - 机会成本评估至关重要 需比较投入该需求与放弃其他需求的潜在收益 产品负责人需进行全局比较性权衡 [20] 综合评估与决策模型 - 运用RICE或WSJF等量化模型进行综合评估 计算需求投入产出比排序 [21] - 最终诊断分为三类 接受并排序高价值高契合度成本可控需求 放入冰盒可能有价值非当前重点需求 优雅拒绝低价值战略不符需求并做好沟通闭环 [22] 需求管理平台作用 - 集中需求管理平台如PingCode或Worktile可作为评估手术台 统一收纳原始需求并创建包含所有评估数据和决策的可追溯电子病历 [23] 评估协同性 - 需求评估非产品经理单独工作 产品经理主导过程并做最终决策 但需研发团队提供成本风险输入 数据分析师提供定量数据 业务方提供商业价值输入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