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形成本曲线

搜索文档
研客专栏 | 复盘 2008 年金融危机背景下铜价的三个阶段
对冲研投· 2025-06-19 20:04
2008年金融危机中铜价走势分析 核心观点 - 铜价在金融危机三个阶段呈现不同特征:第一阶段震荡创新高(6400-8700美元/吨)[1],第二阶段单边腰斩(8500→4000美元/吨)[2],第三阶段领先反弹(3000美元/吨触底)[15] - 铜价驱动逻辑取决于商品属性(供需)与金融属性(流动性/美元)的共振或背离[24] - S形成本曲线使铜价在底部区域波动加剧,反弹领先其他资产[19][20] 分阶段总结 第一阶段(2007.08-2008.06) - **流动性风险局部暴露**:次贷违约引发TED利差走扩至75bp以上,美联储降息7次(5.25%→2%)[4] - **商品属性支撑铜价**:铜矿供应趋紧(加工费降至41.65美元/干吨,产量同比-2.07%),精炼铜小幅过剩8.6万吨[8] - **价格表现**:LME铜价6400-8700美元/吨震荡,流动性冲击后快速修复[1][8] 第二阶段(2008.07-2008.10) - **危机全面爆发**:两房/雷曼事件导致TED利差飙升至4.57%,信贷冻结传导至实体经济(全球GDP/PMI急跌)[10][11] - **双属性共振下跌**:美元流动性恶化压制金融属性,需求下滑缓解供应矛盾(加工费升至76.69美元/干吨,精炼铜过剩28.3万吨)[12] - **价格表现**:LME铜价单边下跌至4000美元/吨,跌幅超50%[2][12] 第三阶段(2008.11后) - **政策刺激与经济企稳**:全球央行零利率+QE推动TED利差回落,2009年3月经济数据触底[15] - **成本曲线驱动反弹**:3000美元/吨价格低于90%分位现金成本(4850美元/吨),波动率放大推动领先复苏[19][20] - **价格表现**:2008年末触底,2009年1-2月反弹18%(标普500同期跌25%)[15][19] 规律总结 - **属性切换规律**:商品属性主导时抗跌(如第一阶段矿端紧缺),金融属性主导时加速下跌(如第二阶段流动性危机)[24] - **成本曲线特性**:S形曲线末端价格敏感度高,超跌后易现V型反弹(如2009年初)[24] - **宏观定价优先级**:铜价常脱离短期基本面,服从全球经济预期(如2008年需求下滑解决矿端紧缺矛盾)[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