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据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把握关键抓手 深化区域产业协作
经济日报· 2025-04-24 07:13
区域产业协作的战略意义 - 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抓手,通过产业梯度转移、产业链分工、技术转移等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 - 东西部协作带动西部欠发达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壮大,东北地区通过对口合作吸收先进产业发展理念,中西部城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成为特色制造基地(如宜宾"动力电池之都"、包头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 [1] - 区域产业协作可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发挥经济发达地区带动作用 [2] 区域产业协作的驱动因素 - 各地区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差异形成比较优势,科技创新赋能创造动态协作机会(如"东数西算"工程利用西部电力资源发展数据产业) [2] - 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新型储能)拓展协作广度深度,东部科技企业可开发中西部应用场景,数智技术推动协作方式向数实融合转变 [3] - 应对国际产业外迁压力需深化国内协作,利用区域发展梯度解决产业链布局不平衡、产业空心化等问题 [4] 区域产业协作的实施路径 - 发展飞地经济模式: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共建飞地园区、科创基地,推动低效园区转型 [6] - 数智赋能协作创新:建设"产业大脑"优化资源配置,依托龙头企业提高跨区域合作效率,营造创新环境驱动场景创新 [6] - 完善利益共享机制:探索跨省产业转移税收分成(属地征收、横向兑付),建立能源资源区际补偿机制吸引高载能产业西移 [7] - 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清理歧视性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进资质跨区域互认,促进重点区域(京津冀、长三角等)创新要素流动 [7] 当前区域产业协作的挑战 - 体制机制障碍:跨区域合作税收分成等利益共享问题未理顺 [5] - 地方保护主义:部分地区追求全产业链独享收益,不愿分享发展机会 [5] - 产业同质化竞争:盲目投资热门行业导致产能过剩(如新能源、动力电池等领域) [5]
探索数据入股、数据资产证券化……北京最新发布
券商中国· 2025-04-08 17:48
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 - 北京市提出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数据基础设施"双轮驱动体系,推动数据要素价值向资本市场深度释放 [1] - 以数据要素资产化为突破方向,探索数据入股、数据信贷、数据信托和数据资产证券化等流通模式 [2][3] - 支持数据企业上市,加强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与北交所联动,鼓励设立数据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3] 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升级 - 交易所将升级为全国一体化数据要素市场枢纽,强化规则引领、技术支撑和定价能力 [4] - 提升数据产品及资产评估定价能力,构建公允市场价格体系,推动与其他交易机构互认互通 [4] - 目标实现数据交易量质大幅提升,打造可信数据传输通道和安全协作环境 [4][6] 数据收益分配与流通制度 - 建立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鼓励数据复用融合及有序流转 [5] - 创新场内场外结合的交易规则体系,培育场内交易并规范场外交易 [5] - 制定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价格机制,核定运营收入上限,按市场贡献决定数据收益分配 [6] 数据跨境流动与多场景应用 - 在自贸区推动数据跨境负面清单落地,扩展覆盖领域并构建便利化服务体系 [8] - 促进数据平台对等开放,发展数字贸易,建设国际数据口岸支持企业出海 [8] - 开展"数据要素X"行动,聚焦工业制造、医疗健康、金融等重点领域打造示范场景 [9] - 深化"人工智能+"行动,推动各区特色应用如海淀区"人工智能+"、经开区"双智融合"等 [9] 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 超前部署数据基础设施,试点国家数据流通利用设施,整合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技术 [6] - 实施可信数据空间计划,推进企业、城市、跨境等五类空间建设 [7] - 建设数据质量评价与价值评估服务平台,促进数据资源价值挖掘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