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医药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Immunity:傅斌清/魏海明团队揭示母亲孕期病毒感染导致后代神经发育障碍的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5-18 09:55
母体免疫激活与后代神经发育障碍 - 产前病毒感染可导致后代出现神经发育障碍 但病毒感染引发的母体变化如何影响胎儿大脑中的巨噬细胞机制尚不明确 [2] - 研究发现母体免疫激活会触发母体自然杀伤细胞异常分泌细胞外颗粒酶B 其穿过母胎屏障促进胎儿巨噬细胞积聚和小胶质细胞活化 进而导致后代神经发育障碍和行为缺陷 [2][3] - 应激状态下母体的NK细胞促使胎儿大脑中活化巨噬细胞的积聚 [3] 颗粒酶B的作用机制 - 细胞外颗粒酶B主要在I型干扰素刺激下由母体CD49a+组织驻留自然杀伤细胞亚群释放 [3] - 母体GzmB诱导高表达干扰素刺激基因的巨噬细胞积聚和小胶质细胞活化 [3] - CD49a+组织驻留NK细胞产生的颗粒酶B促进母体免疫激活中免疫信号的传播 [3] 潜在干预措施 - 通过全身性给予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a3n可减轻胎儿大脑中的神经免疫紊乱 [3] - 在母体NK细胞中敲除GzmB基因也可缓解母体免疫激活诱导的神经免疫紊乱 [3] - 暴露于紊乱的母体环境会重编程蜕膜自然杀伤细胞的免疫功能 破坏胎儿神经免疫平衡 增加后代患神经发育障碍风险 [6]
新研究揭示提升癌症免疫疗法有效性的关键因素
新华社· 2025-05-15 11:33
癌症免疫疗法研究突破 - 以色列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发现一种T细胞克隆的遗传特征,可用于预测癌症免疫疗法的疗效,为实现治疗方案个体化提供新路径 [1] - 免疫疗法被认为是癌症治疗领域的革命性突破,能够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精准清除癌细胞 [1] - 由于患者个体差异,不同人群对免疫治疗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这成为该疗法广泛应用的障碍之一 [1] T细胞克隆遗传特征研究 - 研究人员通过对大量癌症患者接受免疫治疗后的单细胞RNA测序与T细胞受体测序数据进行荟萃分析,研究T细胞克隆的遗传特征及其与免疫疗法成功与否之间的联系 [1] - T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关键"战士",能够识别并攻击癌细胞,还能保护身体免受病毒等外来威胁 [1] - 当T细胞识别出外来威胁时,便会快速增殖,形成针对指定威胁的T细胞克隆 [1] 研究发现与关键结论 - 对免疫疗法有响应的癌症患者与无响应的患者体内均存在T细胞克隆,但在有响应的患者体内,T细胞克隆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遗传特征,且免疫疗法增强了其免疫活性 [2] - 在对免疫疗法无响应的癌症患者中,部分T细胞克隆同时存在于肿瘤和血液中 [2] - 激活仅存在于肿瘤内部的T细胞克隆,而不是同时存在于肿瘤和血液中的T细胞克隆,是提升免疫疗法治疗癌症有效性的关键 [2] 研究意义与发表 - 这项研究为理解人体免疫系统在抗癌过程中的动态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 [2] - 研究报告发表在新一期国际期刊《细胞基因组学》上 [2]
抓住阿尔茨海默病干预黄金窗口期:中国专家成功构建MCI预测模型
环球网资讯· 2025-05-07 21:13
阿尔茨海默病早期预测模型研究 - 中国医学专家成功构建轻度认知损害(MCI)预测模型,为认知障碍早期识别提供新方法 [1] - 该模型基于结构磁共振图像(MRI)数据,建立深度学习训练框架,筛选整合10个高区分度脑区特征 [2] - 研究团队开发进展指数(PI),通过分析脑部MRI生成[0,1]区间风险评分,动态反映神经退行性病变进展状态 [2] 模型技术细节 - 模型整合海马体、杏仁核、小脑等关键脑区特征,突破传统二元诊断局限 [2] - 将人口统计学信息、神经心理量表和MRI扫描PI评分结合,建立MCI预测模型 [2] - 模型可有效预测相关队列中7年后向MCI的转化 [2] 研究意义与未来发展 - 研究成果在《阿尔茨海默病预防杂志》发表,获得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资助 [2] - 研究有助于识别潜在患者,为及时实施有效治疗提供可能,延缓疾病进展 [1] - 未来将探索更多前沿深度学习范式在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诊疗领域的应用 [2]
Cell: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甘海云团队揭示ecDNA维持的关键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4-28 16:44
染色体外DNA (ecDNA) 的生物学特性与肿瘤关联 - ecDNA是一种独立于染色体存在的环状DNA分子,在30%-50%的恶性肿瘤患者中被检测到 [2] - ecDNA可携带完整的致癌基因(如MYC、EGFR)及其增强子序列,当这些基因从染色体脱落并环化形成ecDNA后,表观遗传修饰记忆丢失,导致癌基因异常激活 [2] - 携带ecDNA的肿瘤患者往往表现出更高恶性程度、更强治疗抵抗和更差临床预后 [2] ecDNA复制与维持机制研究突破 - 研究团队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稳定携带EGFR基因完整拷贝的ecDNA细胞系 [4] - 创新性结合体外人工染色体组装技术,构建了模拟临床患者来源的人工ecDNA分子,解决了缺乏严格匹配的ecDNA阳性/阴性对照的难题 [4] - 通过EdU处理基因工程细胞系,获得了ecDNA在活细胞内进行自主复制的直接证据 [6] ecDNA与DNA损伤应答的双向调控关系 - 携带ecDNA的细胞表现出更严重的基因组不稳定特征,DNA双链断裂(DSB)水平显著升高 [7] - ATM激酶介导的DNA损伤应答通路在ecDNA阳性细胞中被特异性激活 [7] - ecDNA的稳定维持高度依赖特定的DNA损伤修复途径,特别是替代性非同源末端连接(alt-NHEJ)通路 [11] - 特异性抑制alt-NHEJ能显著降低细胞内ecDNA的丰度,可能成为选择性清除肿瘤细胞中ecDNA的有效手段 [11] 潜在治疗策略探索 - 使用携带ecDNA的细胞对DDR关键因子如ATM、CHK、TOP1等抑制剂更加敏感,这些抑制剂能够显著降低细胞内ecDNA含量 [14] - 靶向ecDNA维持过程很有可能成为携带ecDNA肿瘤的通用治疗手段 [14] - 基于ecDNA分子特征开发的靶向药物或将成为30%-50% ecDNA阳性肿瘤患者的精准治疗选择 [15] 研究意义与拓展应用 - 揭示了ecDNA通过平衡态调控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为临床转化提供了新靶点 [15] - 环状DNA复制维持机制可能拓展肿瘤生物学的认知边界,提示HPV等DNA病毒的复制可能同样依赖类似DDR通路调控模式 [15] - 为病原体环状DNA复制机制研究开辟新方向,为抗病毒治疗策略研发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