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食品

搜索文档
国家喊你减肥!万亿市场大爆发!
格隆汇APP· 2025-03-16 16:47
文章核心观点 - 国家推进“体重管理年”计划,长期来看有利于遏制肥胖率上升、降低慢性病负担和减少医疗支出,该计划或使减肥药市场再次兴起、体育运动市场扩容;短期减肥药市场受资本追捧但风险大,长期消费者会转向大健康产业链,融合AI科技与传统健康管理的企业或更受资本市场青睐 [2][3][4][13][14] 分组1:“体重管理年”计划背景及意义 - 2025年两会期间国家卫健委提出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计划,去年6月16个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国企员工成首批“受益者” [2] - 肥胖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因素,中国超一半成年人超重和肥胖,预计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达70.5%、儿童达31.8%,2021年25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4.02亿,到2030年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或达4180亿元,占全国医疗费用21.5%,青少年肥胖威胁未来人口质量 [3][4] - “体重管理年”目标是营造环境、宣传知识、防治结合设体重门诊,可遏制肥胖率、降低慢性病负担、减少医疗支出、提升劳动力健康素质 [4] 分组2:减肥药市场情况 - 肥胖未纳入医保但已纳入慢病管理,减肥药市场受关注,GLP - 1药物是热门赛道,巴克莱银行预计2030年全球减重药物市场规模增至1500亿美元 [4] - 诺和诺德凭借司美格鲁肽销售额使市值超越路易威登成欧洲市值最高公司,国内有五种药物获批用于减重治疗,但海外药企原研药占主导,诺和诺德减重版司美格鲁肽获批推动相关概念股上涨,歌礼制药股价累计涨近10倍,其产品使肥胖症患者体重平均降6.3% [4][5] - 国内20多家企业布局司美格鲁肽生物类似药,部分仿制药进入临床III期或申报上市阶段,2026年3月原研药核心专利到期后竞争将更激烈 [6] - 减肥药研发周期长、成本高,部分企业有研发失败或商业化不及预期风险,市场竞争激烈,司美格鲁肽有复胖争议且副作用不明,中药减肥或成关注重点,政策倾向体医融合和生活方式干预 [8] 分组3:体育运动市场情况 -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5万亿元等目标,体育市场收入随肥胖率攀升扩容,“体重管理年”推进或使体育产业爆发 [10][11] - 国内运动服饰头部企业加码“科技 + 健康”赛道,运动用品消费受提振,运动服饰需求改善、库存清理后价格或回升,智能穿戴设备因国补销量增长,1月线上监测智能手表手环市场销量达204.2万台,同比增31.6%,环比增23.5% [11] - 上海社区医院试点“运动处方门诊”,或带动智能手表手环和健身APP活跃用户增长,家庭健身场景普及带动家用器械销售,2024年Keep平台智能健身设备销量同比增长超40% [12] 分组4:健康食品市场情况 - 体重管理政策推动企业研发符合“三减”标准的健康食品,安利等推出减重组合方案,汤臣倍健产品线覆盖健康食品,代餐品牌市场份额扩大,2024年国内代餐市场规模同比增长23% [12]
「体重管理」的国家队出手,是健身健康行业的新风口
36氪· 2025-03-13 18:43
国家政策与肥胖问题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并加强慢性病防治 [2][9] - 中国25岁及以上成年超重和肥胖患者达4.02亿,数量全球居首 [2] - 肥胖症是中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 [3] - 若超重趋势持续,2030年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70.5%和31.8% [15] 健康食品饮料行业机会 - 方案要求加快食品加工营养化转型,降低油盐糖含量,促进低卡食品、无糖饮品等发展 [5][20] - 2024年抖音电商欧式面包卖点榜单中,全麦面包销售额1亿~2.5亿,占比70.33% [23] - 传统品牌如旺旺推出健康零食品牌Fix Body,康师傅推出0卡中式养生茶 [23] - 营养标签认知提升将推动低卡食品市场增长 [24] 健身与运动行业机会 - 全民健身日、体育宣传周等活动将促进健身房、户外运动等细分赛道发展 [6][25] - 截至2023年底,中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89平方米 [25] - 方案针对不同人群提出运动要求,推动青年体适能、银发族健身等细分市场 [25] - 健身行业规范性、透明性有望提升,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27] 科技健康领域机会 - 方案鼓励研发体重管理相关穿戴设备及AI技术应用 [28] - 小米、华为、苹果等企业推出运动手环监测身体数据 [29] - AI在健身领域应用加速,如Keep利用AI推荐训练课程 [30] - 政策强调后Keep股价逆势涨超近5% [30] 行业整体影响 - 政策将带来健康消费革命,健康行业从可选项变为必需品 [31] - 全国各地开设体重门诊,推动合理饮食和运动 [34] - 上海等地新建健身中心、运动球场数量增加 [34] - 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双重驱动,行业有望走出寒冬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