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

搜索文档
 对话信达生物钱镭:2027年目标实现200亿元收入,将深化与京东健康合作
 新浪科技· 2025-10-30 15:29
新浪科技讯 10月30日下午消息,近日,在京东健康X信达生物媒体沟通日上,信达生物制药集团首席研 发官钱镭表示,"信达生物目前有16个产品上市,是拥有上市单克隆抗体产品最多的中国药企,创新产 品已惠及500万患者,公司拥有21项临床管线,14万升运营中产能,30+项全球合作,7500名员工。" 钱镭表示,"我们在2025年度目标是实现17款商业化产品,同时实现EBITDA转正;到2027年,我们的 三年目标是实现20款商业化产品,产品收入达200亿人民币;到2030年,我们希望5个管线进入全球多中 心Ⅲ期临床研究,成为国际一流的生物制药公司,药物服务中国、美国、日本、欧洲等多地患者,推动 中国创新药物走向全球。" 体重管理是今年社会热点。他进一步介绍,"2019年,信达着手临床研究。在今年的6月27日,我们自主 开发的全球首个 GCG/GLP-1双受体激动减重药物信尔美®(玛仕度肽)成功获批上市,这也是首个国 产GLP-1双靶点创新药。" 展望未来,信达生物方面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拓宽与京东健康的合作深度,依托京东数字化能力,实 现精准治疗与长期管理结合。"(闫妍) 今年7月,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减重创新 ...
 第一批去减肥门诊的年轻人
 投资界· 2025-10-29 15:38
 行业宏观背景与政策导向 - 中国成年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合计超过50%,全国有超过7亿人存在体重超标问题[5] - 2025年被官方定性为“体重管理年”,推动更健康的减肥方式流行[5] - 2025年4月,国家卫健委鼓励有条件的三级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设置专门的健康体重管理门诊[14] -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将肥胖定义为慢性疾病[12]   医疗服务模式与市场需求 - 医院提供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包括内分泌科、营养科、中医、外科和康复科等[14] - 减重治疗采用金字塔式综合策略:基石是生活方式干预,第二是药物治疗,第三是手术治疗[15] - 热门医院的减重门诊出现“一号难求”的情况[14] - 医保报销范围有限,通常仅覆盖BMI≥28或腰围超标患者的疾病治疗部分[11]   消费者画像与行为模式 - 减重门诊的典型患者包括需要控制体重的孕妇、中年男性和穿着大码T恤的年轻人[4] - 消费者选择医院减重门诊的动机包括寻求专业指导、获得减肥动力以及排除疾病导致肥胖的可能性[5][9][11] - 消费者面临的挑战包括生活压力、不规律饮食、高油高钠的外卖习惯以及因忙碌导致的无暇运动[7][20]   主流干预手段与效果 - 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方案,包括高蛋白饮食、轻断食、定量饮食、每日饮水2000毫升及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等具体指导[11][15][16] -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重度患者,常用处方药包括奥利司他、GLP-1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20] - 案例显示,通过四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可减重19.2斤,其中肌肉流失占比15%[23];通过药物配合运动可在半年内减重30斤[21][22] - 部分消费者会辅以中药、针灸等治疗手段,但需自费[11]   市场消费规模与特征 - 个案消费显示,减重过程涉及挂号费(专家号60元/次,医保报销40元)、蛋白粉补剂(一千多元)及健身房消费(每月两三百元),总花费约两千元[18] - 消费者认为相较于以往尝试的无效方法,医院指导下的科学减重开销是值得的投入[18] - 行业存在各种非正规的“邪修减肥法”,如裹保鲜膜、甩脂机、自行注射司美格鲁肽等[5]
 芬兰研究显示每晚睡7至9小时者减重最成功
 新华社· 2025-10-27 19:47
 睡眠与体重管理研究核心发现 - 睡眠质量与体重管理密切相关,夜间睡眠时长、昼夜节律及日间清醒度会显著影响减重效果 [1] - 研究基于芬兰“体重管理之家”健康减重指导项目的1800多名成年参与者在为期一年的数字化生活方式干预中的数据 [1]   具体睡眠因素对减重的影响 - 每晚睡眠不足7小时与较差的减重效果相关,而每晚睡眠7至9小时者减重最为成功 [1] - 早睡早起的人平均减重效果优于晚睡晚起的人 [1] - 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状况的人减重幅度较小 [1] - 白天精力充沛、清醒度高的人减重效果更明显 [1]   干预方式的有效性 - 数字化生活方式干预能为体重管理提供有效支持 [1]
 “AI+减重”生态初具雏形,方舟健客领跑体重管理新范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4 20:03
在AI与慢病管理融合的商业化进程中,"AI+减重"已成为落地最顺、商业回报最具确定性的黄金赛道之 一。 "当前,我国居民超重肥胖形势严峻。肥胖不仅是一种慢性疾病,更是诱发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 素。用户对科学、有效且能坚持的减重方案需求极为迫切,付费意愿非常强烈,这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市 场空间。"近日,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办的"健康中国AI+体重管理先行"行业协同创新研讨会上,方舟 健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谢方敏博士介绍道。 在他看来,减重过程高度依赖持续、个性化的行为干预,而这恰恰是AI技术能发挥价值的环节。比如 AI能够深度学习,从而为用户生成个性化的减重建议;AI还可以突破人力和时间的限制,在用户需要 时及时提供提醒和鼓励,实现"越用越懂用户"的精准管理。 一场围绕"AI+减重"的生态竞速已然开启。海外Noom、Hims&Hers Health等企业早已深入布局;国内以 方舟健客为代表的企业率先起步,初步构建起"AI+减重"生态,为体重管理提供技术创新支持。 据预测,2025年中国体重管理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260亿元,2020—2024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在15.8%。 面对这一蓝海市场,企业竞争已进 ...
 诺和诺德参加第十二届广州塔国际登高赛 健康轻盈燃爆小蛮腰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0 22:01
 公司活动参与 - 公司作为公益支持方参与第十二届广州塔国际登高赛及健康嘉年华活动 [3][7] - 活动主题聚焦“科学减重 健康轻盈”,旨在提升公众对肥胖症及“食物噪音”的认知 [2][3] - 活动通过健康检测区、科普展板及表演等形式进行健康科普,宣传影响已覆盖超10亿人次 [3]   行业问题与市场机遇 - 在中国,半数以上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肥胖症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且会不断进展 [4] - 肥胖与超过200种并发症相关,包括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和2型糖尿病等 [4] - “食物噪音”被定义为一种大脑中难以抑制的、持续出现的进食念头和冲动,是导致过量摄入和阻碍减重进程的心理因素 [5]   科学干预与产品潜力 - 科学干预是缓解食物噪音的关键,国外一项真实世界调研(INFORM)结果显示,接受减重版司美格鲁肽治疗的患者多数反馈不再被进食想法频繁困扰 [7] - 医学手段干预不仅能有效促进体重管理,也带来了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并推动患者建立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7] - 公司定位为全球肥胖症治疗领域的领导者和科学先驱,其任务是使肥胖症成为优先被关注的健康问题 [7]
 诺和诺德参加第十二届广州塔国际登高赛 倡导科学减重、健康轻盈
 证券日报· 2025-10-20 19:11
活动现场不仅有热血沸腾的登高竞技,由诺和诺德公益支持的健康嘉年华同样成为全场焦点。活动紧扣 时下热门的"体重管理"议题,通过设立健康检测区、科普展板及合唱表演等形式,为市民与选手带来了 一场别开生面的健康科普盛宴,让"食物噪音"这个关键词,成为全场热议的C位热词。 肥胖症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且会不断进展。在中国,半数以上成年人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暨南大 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存川教授指出:"肥胖与超过200种并发症相关,包括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和2型糖 尿病等。此外,肥胖症患者还常遭受污名化、歧视及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10月19日,第十二届广州塔国际登高赛燃情开赛!3000名海内外选手集结,共同冲击"全国最高塔"小蛮 腰,最终全员成功登顶。 广州塔国际登高赛已连续举办十二年,作为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地标登高赛事, 宣传影响已覆盖超10亿人次。本届赛事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和广州市城投集团共同指导,广东广播电 视台经济科教频道、广州塔、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光大银行、诺和诺德公益支持。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王存川表示:"食物噪音并非指实际的声音,而是一种大脑中难以抑制的、持续出现 ...
 肥胖全因贪吃?一文速查这些疾病引发的发胖你了解多少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8 18:55
 肥胖问题的严重性与认知误区 - 中国已成为全球超重与肥胖患病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主要原因是社会劳动形态从体力主导型转向脑力密集型[4] - 肥胖会系统性破坏人体代谢机能,使人均寿命可能缩短6至14年,并显著增高罹患2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6] - 我国医学指南将肥胖的BMI诊断标准调整为≥28 kg/m²,而非世界卫生组织的≥30 kg/m²,更符合国人体质特点[7]   病理性肥胖的分类与机制 -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临床表现隐匿,典型症状包括代谢功能减退(怕冷、体重莫名增加)、神经精神系统症状(疲劳、记忆力下降)和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便秘)[8] - 库欣综合征(CS)中ACTH依赖型占临床病例的70%-80%,其特征性表现为向心性肥胖,发生率高达79%-97%,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和腹部膨隆[10][11] -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合并高雄激素血症的比例达85%,易引发腹腔内脏脂肪异常蓄积,形成“高雄激素→腹型肥胖→胰岛素抵抗”的恶性循环[12]   遗传性与其他因素导致的肥胖 - 遗传性肥胖多与瘦素-黑皮质素通路的关键基因突变相关,这类患者在肥胖人群中占比不足5%,但通常在婴幼儿期即表现出显著肥胖特征[13][14] - 药物性肥胖涉及多种临床常用药品,包括糖尿病治疗药物(胰岛素、格列奈类、磺脲类)、精神科用药(奥氮平等抗精神病药)和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18] - 心理因素如焦虑、压力和抑郁会引发暴饮暴食、久坐等不健康行为模式,成为推动肥胖流行的重要诱因[19]   肥胖的科学认知与管理 - 肥胖本质上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状态,其背后隐藏着从不良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到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复杂致病因素[20][21] - 对于婴幼儿期(5岁前)即出现明显肥胖、合并生长发育迟缓或先天结构畸形等特征的人群,建议进行肥胖相关基因检测以明确病因[15][16]
 体重为啥总减不下来?中疾控提示2个关键“隐形推手”
 人民网· 2025-10-17 15:09
 文章核心观点 - 体重管理不能仅归因于饮食和运动,睡眠不足和慢性压力是导致体重失控的关键因素,通过改善睡眠质量和情绪稳定性可有效恢复代谢平衡 [1][8]   睡眠不足对体重的影响 - 睡眠不足打破食欲激素平衡,连续两天睡眠少于5小时使饥饿素水平升高28%,瘦素水平下降18%,主观饥饿感提升24% [2] - 睡眠不足显著改变食物偏好,对高碳水化合物和高热量食物的食欲飙升33%-45%,而对低热量蔬果的食欲仅增加5%-8% [2] - 睡眠不足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身体需分泌更多胰岛素,过量胰岛素激活脂肪合成酶,尤其促进腹部内脏脂肪堆积 [2]   慢性压力对体重的影响 - 长期慢性压力导致皮质醇持续升高超过2周,会加速肝糖原分解引发血糖波动和胰岛素抵抗,使多余葡萄糖更易转化为腹部脂肪 [3] - 皮质醇会刺激饥饿素分泌并抑制瘦素释放,从而增加食欲导致体重增加,破坏代谢稳态使减肥难度显著增加 [3]   改善睡眠质量的建议 - 推荐22:00-23:00入睡,6:00-7:00起床,成年人需保证7-8小时睡眠,其中22:00-次日2:00是深睡眠黄金时段 [4][5] - 营造舒适睡眠环境,室温控制在20-24℃,湿度40%-60%,使用遮光窗帘和耳塞,睡前1小时远离电子屏幕 [5] - 睡前进行低强度抗阻运动或简单瑜伽,用40℃左右温水泡脚或洗温水浴,以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 [6]   情绪压力管理与饮食建议 - 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20分钟力量训练,可释放内啡肽缓解压力,并提升夜间褪黑素分泌改善睡眠 [7] - 晚餐应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如杂粮饭和清蒸鱼,若需熬夜应准备低热量高营养零食替代高热量外卖 [8]
 轻盈新食代体重管理背后的消费新势能-Flywheel飞未
 搜狐财经· 2025-10-17 01:43
Flywheel飞未是宏盟集团(Omnicom Group) 旗下的全球消费洞察与数字营销专家,助力品 牌打造增长飞轮,一键布局全球生意,飞跃增 长,数聚未来。 依托电商和社媒渠道的全域数据,我们为全球 5000多家客户提供一站式数智解决方案,包 括市场数据洞察、精准广告投放及战略咨询服 务。 今天分享的是:轻盈新食代体重管理背后的消费新势能-Flywheel飞未 报告共计:35页 Flywheel飞未(宏盟集团旗下)聚焦体重管理食饮市场,依托全域数据提供市场洞察、精准广告投放及战略咨询等服务,助力品牌增长。体重管理市场历经 审美驱动期(2010前,节食减肥)、科学启蒙期(2010-2015,体型管理)、健康觉醒期(2016-2020,健康饮食结合运动),现处于融合平衡期(2021- 2025,关注饮食、运动、生活习惯与心理状态),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预计达3260亿元,2020-2024年均复合增长率15.8%,70%从业者已将其融入日常生 活,消费者目的从减脂塑形转向改善健康(72%)、提升精气神(67%)等全方位需求。社会层面,国家将体重管理纳入行动议程,健康焦虑提前、主体性 意识增强(60%年轻人视 ...
 博士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Nature:减肥不靠节食!交感神经肽Y启动脂肪燃烧,助力逆转肥胖
 GLP1减重宝典· 2025-10-12 19:42
以下文章来源于肥胖世界ObesityWorld ,作者欢迎订阅 肥胖世界ObesityWorld . 《肥胖世界》Obesity World - 同步传真肥胖及代谢国际新学术进展,为医学减重临床、教研人员搭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桥梁,「每医健」旗下内容平台。 肥胖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健康难题,深入了解其生物学机制,对于研发更有效的肥胖治疗手段至关重要,这也让我们有望摆脱单纯"少 吃"来防治肥胖的传统思路。 目前,主流的减肥方法多以抑制食欲为核心,但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身体自动降低能量消耗,结果就是体重反复反弹。即使是目前流行的 GLP-1类减肥药(如司美格鲁肽),停药后体重回升依然十分常见。 虽然控制饮食对减肥有帮助,但想要获得更持久的效果,提高能量消耗同样不可或缺。特别是在某些类型的肥胖中,能量消耗的作用甚至超过 了能量摄入。 2024年8月28日,牛津大学Ana I. Domingos团队(博士生Yitao Zhu为第一作者)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发表了题为"Sympathetic neuropeptide Y protects from obesity by sustaining thermog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