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体重管理
icon
搜索文档
共建“体重管理中心建设规范”权威标准 平安好医生助力数智化慢病管理
证券日报网· 2025-09-15 18:48
行业背景与政策推动 - 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达34.3%和16.4% [3] - 国家卫健委联合多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计划 [1] - 体重管理市场规模突破2200亿元人民币并以每年18%增速持续扩张 [7] 技术创新与模式验证 - 公司采用"AI+远程"双平台管理模式 以平安金管家App和企业微信适配短期冲刺与长期维持需求 [5] - AI餐食点评效果媲美人工 显著降低服务成本并提升用户打卡积极性 [5] - 基于超1.3万用户脱敏数据 通过21天训练营和3-6个月长效监测验证数智化管理实效性 [3] 运营成效与用户反馈 - 21天训练营期间用户平均减重超1.5kg 超重/肥胖人群占比下降8% [5] - 六成用户实现减重目标 结营后3-6个月维持效果获验证 [5] - 超八成用户以"减重塑形"为核心诉求 餐食点评与社群支持成为最受欢迎服务 [5] 行业标准化建设 - 公司参与中华预防医学会牵头的"体重管理中心建设规范"团体标准编撰 [1][7] - 标准涵盖体重评估、干预实施和长期随访全周期流程 纳入数智化工具应用规范 [7] - 标准将借鉴公司AI餐食识别和数字化随访等先进经验 为行业提供规范框架 [7][9] 战略合作与生态构建 - 公司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联合发布行业首部体重管理蓝皮书 [1][6] - 此次合作标志双方在数智化慢病管理领域迈向体系化、生态化共建新阶段 [6] - 公司依托"7+N+1"医疗AI产品体系 包括AI家庭医生、AI健管师等技术应用 [9]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主题宣传活动启动
郑州日报· 2025-09-15 08:42
同时,我省多部门联合开展"豫你同行 万步有约"健走活动暨健康减重活动、儿童健康"五小"专项 行动、老年"六健"专项行动、全民营养周活动、全民健身大赛活动等,引导全社会关注并参与体重管 理。并且,针对孕产妇群体、儿童青少年群体、职业人群、银龄群体四类重点人群,精准提供科普宣 教、医疗服务、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等服务,为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护航。数据显示,目前,河南省人均 预期寿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30岁~70岁人群因四大慢病导致的死亡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医疗专家建议,居民积极参与健康行动,将体重管理融入日常 生活,坚持"吃动平衡、科学减重"。同时,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坚持贴近群众,精准推送健康干预方案 与科学运动"处方",切实引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 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深度融合,慢性病防治是重中之重,为此,我 省连续5年将重大慢性病防治行动纳入年度十大重点工程。河南不断完善"5个重点慢性病防治中心+1个 疾控中心+1个中医药服务"慢性病防治网络,一体推进体重管理与四大慢病防控工作,持续完善"体重管 理+多病联防"机制,加强重大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综合监 ...
“选到就是赚到!”这所高校的“体重管控”课火了
央视新闻· 2025-09-14 18:56
新学期伊始 安徽农业大学备受关注的 "体重管控"课程正式开课 这门被学生称为 "一边健身、一边拿学分"的特色课程 在校园里掀起一阵健康塑身的"新风尚" 不是单纯的"减肥训练营" "体重管控"课融合多门学科 " 同学们注意,用这个器械时一定要有人在两边保护。 " " 要注意呼吸节奏,一呼一吸,过程中保持核心收紧。 " " 再来五个,坚持住! " 9月8日上午8时,在安徽农业大学体育部的"健身房"内,学生们正在学校体育部竞训中心主任黄晓俊的 指导下,使用器械进行各个部位训练。他们当中,有人明显体重偏大,有的看起来并不胖,但缺少肌肉 力量。 黄晓俊介绍,这门课并不是单纯的"减肥训练营",而是一门融合运动生理学、营养学和体育训练的综合 实践课。该课程内容涵盖力量训练、有氧运动、营养学及体重变化的生理学机制等: 一是力量训练,促进脂肪转化为肌肉,提高基础代谢; 二是核心练习,帮助瘦腰塑形、改善体态; "选到就是赚到" 通过体重管控成为更好自己 " 选到就是赚到! 既能健身、学知识,还能拿到学分, 是一次很棒的体验。 " " 这门课程热度很高,抢课的过程很 ' 艰辛 ' 。 " 安徽农业大学的"体重管控"课程属于选修课, ...
哈佛大学最新研究颠覆认知:低碳水饮食未必能减肥,错误选择或致体重反弹
GLP1减重宝典· 2025-09-13 12:27
低碳水饮食研究核心发现 -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减重效果取决于食物质量而非碳水化合物数量 高质量植物性饮食显著优于动物蛋白和精制脂肪为主的低碳水饮食[4][7][11] - 以红肉和加工食品为主的低碳水饮食可能导致体重反弹 研究显示这类饮食群体体重增长幅度甚至超过普通饮食人群[4][5][7] - 研究基于12万余名受试者长达24年的追踪数据 证实营养来源对体重管理的决定性作用[4][5][12] 饮食质量与类型差异 - 高质量低碳水饮食特征为植物蛋白 健康脂肪和全谷类食物 具体包括豆类 坚果 鱼类和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酸[5][7][8] - 低质量低碳水饮食以动物蛋白和精制脂肪为主 包括红肉和加工食品 与体重增加显著相关[4][5][7] - 单纯计算碳水化合物含量而忽视营养构成可能适得其反 甚至增加代谢失衡和肥胖风险[5][7][11] 个性化体重管理策略 - 植物性低碳水饮食对超重人群效果最显著 BMI 25-30群体体重控制效果最佳[9][10][11] - 对肥胖人群 BMI>30 和正常体重人群 BMI<25 影响相对有限 需根据基础代谢状况选择方案[9][10] - 研究存在局限性 数据主要依赖自我报告且样本以白人健康专业人士为主 结论普适性需进一步验证[10] 行业影响与未来方向 - 研究颠覆传统减重观念 推动营养科学向精准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8][11] - 食物质量将取代碳水数量成为科学饮食新标杆 个性化营养搭配将成为核心策略[8][11] - 发现预计对全球饮食指导产生深远影响 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精准的指导依据[10][11]
哈佛大学最新研究颠覆认知:低碳水饮食未必能减肥,错误选择或致体重反弹
GLP1减重宝典· 2025-09-12 10:59
以下文章来源于内分泌早知道 ,作者关注内分泌的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普及,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s)已成为减肥界的新宠,但其实际效果却引发学界持续争论。传统观点认为 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能有效减重,然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发表在《JAMA Ne twor k Ope n》的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关键发现: 并非所有低碳水饮食都能帮助减肥,饮食质量才是决定成败的核心因素。这项覆盖12万余名受试者的大规模研究指出,以动物蛋白和精 制脂肪为主的低碳水饮食不仅减重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导致体重快速反弹。 研究团队通过长达2 4年的追踪观察发现,选择植物性蛋白、健康脂肪和全谷类食物的高质量低碳水饮食者,其体重维持效果显著优于传 统低碳水饮食组。更令人意外的是,那些偏好红肉、加工食品的低碳水饮食者,其体重增长幅度甚至超过了普通饮食人群。这一发现彻 底颠覆了"只要减少碳水就能减肥"的固有认知,证实了食物来源和质量对体重管理的决定性作用。科学家强调,单纯计算碳水化合物含 量而忽视食物营养构成的减肥方式,很可能适得其反。该研究建议,采用低碳水饮食时应优先选择豆类、坚果、鱼类等优质蛋白来源, 配合橄榄油等不饱和脂肪酸,才能实现健康 ...
太极集团:子公司获司美格鲁肽注射液药物临床试验批准
财经网· 2025-09-10 23:51
公司研发进展 - 太极集团全资子公司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有限公司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的药物临床试验批准通知书 [1] - 获批临床适应症包括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降低伴有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成人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 [1] - 公司在该项目累计研发投入约4418.34万元人民币(费用未经审计) [2] 产品技术优势 - 司美格鲁肽为长效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 具有刺激胰岛素生成 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降低食欲和食物摄入量的作用机制 [1] - 公司产品生物制造技术对标原研企业诺和诺德 采用酵母高效分泌表达技术 具备质量与规模化生产技术优势 [2] 市场竞争格局 - 截至公告日 国内仅有原研企业诺和诺德(Novo Nordisk Inc)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生产上市 [1] - 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产品2024年全年合计收入达292.96亿美元 [2] 后续开发计划 - 涪陵制药厂在获得药物临床试验通知书后将启动临床研究工作 [2] - 完成临床研究后需向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递交临床试验数据及相关资料以申报生产上市 [2]
超半数人体重管理“知易行难”,陈君石提出三点建议
贝壳财经· 2025-09-08 11:04
肥胖问题现状与政策行动 - 中国成年居民超重及肥胖率突破50% 青少年肥胖率15年增长12倍 预测2030年每年因肥胖导致的医疗支出超4000亿元[2] - 2024年6月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 2025年3月"国家喊你来减肥"微博话题阅读量达17.9亿次[2] - 73%受访者有体重管理期望 64%愿意付诸努力 但仅55%真正行动 仅38%能形成日常习惯[2] 体重管理实施痛点 - 76%的人认为体重管理执行不轻松 主要痛点包括科学知识匮乏("我不会") 时间成本压力("我很忙") 见效慢挑战耐心阈值[3] - 63%的人依赖"目测"判断胖瘦 33%的人自评结果与实际体重存在显著差异[3] - 体重管理存在明显"漏斗效应" 从认知到行动各阶段转化率持续下降[3] 科学减重实施框架 - 总体原则为坚持吃动平衡 保持积极心态 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维持长期健康体重[4] - 饮食方面强调吃好一日三餐 早餐必吃 晚餐忌晚 规律定量 增加全谷物 蔬果与优质蛋白摄入[5] - 运动方案需减脂增肌双轨并行 有氧与抗阻结合 特别提醒老年人注重肌肉维持[5] - 倡导定期测量体重与腰围 善用可穿戴设备与记录软件 营造家庭互相监督氛围[5] 行业发展趋势 - 体重管理需个人内在驱动与健康食物环境建设同频共振[6] - AI与数字技术将推动体重管理从"被动记录"跃升至"预测与个性化指导"时代[6] - 以"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为起点 推动"终生管理 持之以恒"理念深入人心[6]
科学揭示:午睡习惯,如何塑造你的身材
GLP1减重宝典· 2025-09-07 17:49
研究核心发现 - 具有高午睡遗传倾向且保持规律午睡习惯的人群肥胖风险显著降低且减肥成功概率明显提高[4][12] - 午睡与体重的关系受遗传因素与行为习惯交互作用影响,个体差异显著[4][10] - 午睡可能成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5] 研究设计与样本 - 研究基于1278名西班牙超重或肥胖成年人(ONTIME研究参与者)[7] - 采用Siesta-PGS(午睡多基因评分)体系结合问卷调查评估午睡频率、睡眠质量、饮食及运动情况[7][8] - 设定p值<0.05为显著性标准,部分结果通过敏感性测试验证[7] 午睡行为特征 - 约42.4%参与者保持午睡习惯,平均每周午睡4次,其中13.2%每日午睡[8] - 主要午睡动机为缓解疲劳和放松身心,规律午睡者普遍年龄较大[8] - Siesta-PGS每增加1个标准差,个体午睡概率提升17%(OR=1.17,95% CI:1.03-1.32;p=0.015)[8] 遗传倾向与午睡关联 - 高遗传倾向(Siesta-PGS≥均值)人群中22%有时或经常午睡,15%总是午睡[8] - 低遗传倾向(Siesta-PGS<均值)群体中相应比例为18%和12%(χ² p=0.029)[8] - 不同遗传评分三分位数组别间午睡频率差异显著,但与午睡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关联[8] 遗传与肥胖风险关系 - Siesta-PGS与肥胖风险无直接显著关联(OR=0.98,95% CI:0.87-1.11 kg/m²;p=0.771)[9] - 在英国Biobank人群验证中Siesta-PGS与BMI同样无显著相关性[9] - 调整饮食和身体活动因素后,较高遗传倾向与较低减肥成功概率显著相关(p=0.048)[9] 基因与行为交互作用 - Siesta-PGS和午睡频率对肥胖风险存在显著交互影响(p=0.038)[10] - 高遗传倾向且规律午睡者肥胖概率显著低于不午睡者[10][12] - 在Siesta-PGS最低人群中,规律午睡者肥胖风险比不午睡者高1.9倍;在最高人群中风险降低0.6倍[10] 午睡对减肥效果的影响 - 高遗传倾向且经常/总是午睡的个体减肥成功率显著更高(p<0.05)[11] - 基因-行为交互效应对长期体重维持无统计学意义[11] - 保护效应与特定饮食因素存在关联,需结合健康生活方式[12][13]
筑牢健康基石——2025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启动
新华社· 2025-08-30 06:01
健康生活方式推广 - 2025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正式启动 主题为"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筑牢家庭健康基石" [1] - "体重管理年"活动于2024年6月启动 为期三年 目标为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和技能 [2] - 每年9月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 2024年活动包括家庭健康推广/减盐周宣传/口腔保健义诊/骨骼健康主题宣传等 [3] 居民健康状况与挑战 - 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6.48%提升至2024年31.87% [2] - 超重肥胖和慢性病问题成为长期健康挑战 超重肥胖被认定为多种慢性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2] - 居民膳食结构出现变化 油脂摄入量上升 全谷物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 [3] 健康环境建设进展 - 全国体育场地数量达484.17万个 总面积42.3亿平方米 "15分钟健身圈"逐渐实现 [4] - 多地建设公园/绿化步道/健身基础设施 北京等城市市民体育活动普及度高 [4] - 上海/深圳实施控烟条例 健康科普融入公共交通/社区/短视频平台 食堂提供低盐低油餐食 [4] 科技创新应用 - 精准营养成为慢性病防控关键策略 AI系统可自动识别食材并估算热量和营养成分 [5] - 通过基因检测/代谢组学分析/肠道菌群评估可定制个性化膳食方案 [5] - 智能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身体活动量/睡眠质量/心率变化 移动健康应用提供科学体重管理方案 [7] 政策机制建设 - 采用政府主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模式 健全健康促进长效机制 [7] - 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形成从国家到家庭再到个人的全方位健康促进体系 [7]
一个行业的双面叙事;从千亿益生菌市场到万益蓝
36氪· 2025-08-27 20:58
行业背景与市场趋势 - 中国益生菌消费市场规模以每年11%至12%速度增长 预计2025年接近1300亿元 2026年达1377亿元 [2] - 62.3%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肠道问题 健康焦虑与消费需求推动益生菌市场扩张 [2] - 行业竞争加剧 益生菌相关企业数量超4500家 较2022年增加1500余家 [19] 公司发展历程 - 万益蓝(WonderLab)2019年成立 创始人具宝洁、腾讯电商等营销背景 [10] - 初期以代餐奶昔切入市场 2019年取得代餐奶昔品类全网第一 [10] - 转型益生菌赛道后复制成功路径 通过设计、营销与广告投放迅速成为品类第一 [13] 产品与业绩表现 - 产品线覆盖益生菌、高蛋白、膳食纤维、肌肤营养及功能零食五大系列 [11] - 2020年及2021年全年销量分别达4亿元与5亿元 [14] - 2023年5月小蓝瓶益生菌销量突破2亿瓶 2024年3月益生菌系列全网销量超6亿瓶 [14] - 618期间获天猫益生菌热销榜TOP1及抖音品牌爆卖款榜TOP1 [14] 争议与风险 - 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超1000条 涉及虚假宣传、无效退款、食品安全等问题 [15] - 部分消费者反映产品无减肥效果 甚至出现便秘等不良反应 [15] - 母公司全资子公司深圳精准健康科技因广告违法行为受5次处罚 [17] 行业技术挑战与监管 - 益生菌存活率受口腔消化和胃酸腐蚀影响 实际抵达肠道数量稀少 [18] - 行业缺乏统一标准 产品效果因个体体质差异显著 [18] - 专家指出益生菌非直接减肥特效药 仅通过调节菌群间接辅助体重管理 [18] 竞争格局 - 头部品牌如华大营养、Lifespace益倍适凭借技术积淀分流核心客群 [19] - 腰部品牌如乐力、江中依托药企供应链与线下渠道覆盖家庭用户 [19] - 白牌及小品牌通过低价策略抢占市场份额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