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不同产业链对应行业
icon
搜索文档
赋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常州“产改”实践
新华日报· 2025-07-25 07:40
常州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 - 2024年常州新增高技能人才1.8万人,总量超40万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1440人,连续11年位居江苏首位[1] - 出台《常州市龙城工匠培育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贯通发展[1] - 课题组走访碳纤维、纺织、新能源等重点产业链,梳理技能人才培养堵点及企业资源优势[1] 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制约因素 - 职校毕业生技能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需岗前培训和在岗锻炼[2] - 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企业需求脱节,影响企业培训积极性,新"八级工"制度落实困难[2] - 企业间技能认定标准多样,限制人才跨企业流动和职业发展[2] - 培训内容同质化,缺乏产业链上下游针对性,无法满足专业化需求[2] - 产学研协同体系功能定位模糊,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确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滞后[2] 产业链协同创新建议 - 通过战略协同、标准共通等系统性设计构建产改命运共同体[3] - 以党建引领链上企业组织建设,开展思想教育及主题宣传活动[3] - 成立产业链工会联盟,采用园区工会牵引型等模式联动上下游企业[3] 技能人才标准化与培养 - 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制定链上企业统一技能等级认定标准[4] - 建立产业链技能人才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4] - 高校、职校与链上企业共建培养体系,动态调整专业方向[4] - 产教融合基地建在链上,培育复合型技能领军人才后备队伍[4] 产改资源共享机制 - 链主企业带头共建共享设施场馆及教育培训资源[5] - 建设链上企业网络学习平台,联合开展技能大赛和技术攻关[5] 人才服务与需求对接 - 健全产业工人权益保障机制,推动工资共决和正常增长机制[6] - 配套重点产业链绘制人才地图,发布紧缺技能人才需求目录[6] - 畅通高技能人才落户、医疗、子女教育等绿色通道[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