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文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太阳系移动速度高出现有模型预测值3倍
科技日报· 2025-11-17 16:49
为测定太阳系的运动速度,团队分析了射电星系的分布特征。射电星系是能发射极强无线电波的遥远星 系,其发出的无线电波波长较长,能穿透遮挡可见光的星际尘埃与气体,被射电望远镜捕捉到,可揭示 光学仪器无法观测到的天体。 当太阳系在宇宙中穿行时,会产生一种微妙的"逆风效应",即在行进方向上观测到的射电星系数量会略 多一些。这种差异极其微小,须借助高灵敏度测量才能识别。 团队整合了国际低频阵列等多家射电天文台的观测数据,首次实现对射电星系数量的高精度统计。他们 充分考虑了多数射电星系由多个组成部分构成的特性,这使测量结果更为全面,不确定性的评估也更贴 近实际。 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天体物理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太阳系的移动速度比现有模型预测值高出3倍以上。 这一结果对当前宇宙学的标准模型提出了挑战。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杂志。 数据显示,射电星系的分布各向异性强度,比宇宙标准模型的预测值高出3.7倍。而且,此次研究结果 的显著性水平超过5西格玛,在统计学上被视为是强有力的科学证据。 团队表示,如果太阳系确实在以如此高的速度运动,那么可能就需要重新审视关于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基 本假设,或者射电星系本身的分布可能并不如 ...
首次发现高能宇宙线新来源!“拉索”成果又上新
新华社· 2025-11-16 17:57
科学发现核心观点 - 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发布新科学成果,表明微类星体是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可将宇宙线加速至能谱“膝”区及以上的高能量[1] - 该发现为揭示黑洞在宇宙线起源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观测证据,首次在观测上将“膝”结构与黑洞喷流系统关联起来[1][7] 宇宙线背景与挑战 - 宇宙线是来自外太空的带电粒子,被称为传递宇宙大事件的“信使”,但其起源尤其是高能宇宙线的起源是待解之谜[5] - 宇宙线能谱在约3千万亿电子伏处存在一个关键转折点“膝”,此处宇宙线数量会急剧减少[5] - 传统观点认为宇宙线主要来自超新星遗迹,但观测和理论显示其难以将粒子加速到“膝”及以上的高能量[5] “拉索”观测方法与发现 - 通过探测宇宙线与星际物质碰撞产生的高能伽马射线来追溯宇宙线起源,因伽马射线不带电可在太空直线飞行[6] - “拉索”首次捕捉到来自五个微类星体的超高能伽马射线信号[7] - 结合精确测量出的宇宙线能谱,研究发现产生这些伽马射线的粒子能量正处于宇宙线能谱的“膝”区[7] 科学意义与影响 - 发现表明银河系存在多种粒子加速器,微类星体具有明显高于超新星遗迹的加速极限,能成为高能宇宙线的新来源[7] - 该发现破解了困扰学界多年的宇宙线“膝”形成之谜,为理解宇宙极端物理过程开辟了新途径[7] - 研究成果由国际研究团队完成,相关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和《科学通报》上发表[1]
全球首台!揭秘精确测量太阳磁场的望远镜
新华网· 2025-10-18 07:06
技术突破与科学意义 - 全球首台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专用观测设备AIMS望远镜通过结题验收,实现直接测量太阳磁场 [1] - 通过12.3微米中红外波段观测,利用超窄带傅立叶光谱仪直接测量塞曼裂距,将磁场测量精度提升至优于10高斯量级,解决了百年瓶颈问题 [1] - 望远镜的红外光谱仪、成像终端及真空制冷系统等全部部件均为国产,体现了天文仪器的自主创新能力 [1] 工程挑战与建设历程 - 在青海冷湖海拔4000米的赛什腾山建设,2018年冬季首批科研人员抵达时无路无住所,建塔材料靠直升机吊运,饮用水和食物需人力背运 [3] - 2022年6月望远镜光学系统运抵后因低温导致镜面变形,设备运回西安改进耗时大半年 [3] - 团队历经20余个日夜解决傅立叶光谱仪电磁干扰,于2023年7月15日首次成功接收到太阳光谱 [3] 应用前景与科学潜力 - AIMS望远镜转入科学产出阶段,为揭示太阳剧烈爆发中物质与能量转移机制、研究磁能积累与释放提供新数据支持 [5] - 将大幅提升对太阳剧烈爆发的预测能力,为空间天气预报提供更精准科学依据,未来可提前数天预警太阳活动以保障卫星运行和电网安全 [5] - 填补了国际中红外太阳磁场观测的空白,是科学装置从探索宇宙奥秘到服务社会的缩影 [5]
中国首台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启动建设
中国新闻网· 2025-09-21 08:50
项目启动与规格 - 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于9月20日在青海省德令哈市启动建设 [1] - 望远镜配备15米口径高精度天线面板,支持高频段亚毫米波观测,并搭载大视场多色相机、三波段超外差接收机、460GHz多波束接收机等先进科学仪器 [1] - 项目计划于2027年建成,建成后将成为中国首台全自主研制、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亚毫米波天文望远镜 [1] 技术能力与科学目标 - 望远镜支持宽频段、广视场和高灵敏度的观测 [1] - 亚毫米波波长范围在0.1至1毫米之间,可观测星际尘埃、分子气体分布以及恒星诞生和成长等可见光和近红外无法看到的现象 [1] - 该频段目前是中国天文学发展的短板 [1]
研究发现月球上新增数十处滑坡
科技日报· 2025-09-16 17:10
研究核心发现 - 通过卫星图像对比分析发现,自2009年以来月球上新增了数十处滑坡,证实月球内部仍有能量活动[1][2] - 研究发现这些新滑坡的主要触发因素是月球内部产生的地震,即内生月震,而非小行星撞击[1][2] 研究方法与过程 - 团队使用分辨率小于1米/像素的卫星数据,对比覆盖同一区域的前、后图像数据来识别新滑坡[1] - 研究挑选了月球正面和背面74个易发生滑坡的观测区域,包括年轻撞击坑的陡峭坑壁和断层活动形成的皱脊[1] - 通过精准对齐图像数据并计算反照率变化,确定了滑坡发生的地点和形态[1] 滑坡特征描述 - 月球新滑坡规模较小,大多数长度不到1公里,宽度不足100米,最厚处不到1米[1] - 每处滑坡移动的物质体积都小于10万立方米,主要集中在坡度24°至42°的斜坡上[1] 研究应用与意义 - 月球滑坡的分布可作为指南针,帮助间接定位月球地下的活跃地震区[2] - 该研究为未来部署月球地震仪和研究月球内部结构提供了明确方向[2]
“内生月震”导致月球上新增数十处滑坡
科技日报· 2025-09-16 09:21
研究核心发现 - 通过卫星图像对比分析发现自2009年以来月球上形成了大量新滑坡[1] - 研究证实这些月球滑坡的主要触发因素是月球内部的地震即内生月震而非小行星撞击[1][2] - 研究表明月球滑坡的分布可作为指南针帮助间接定位月球地下的活跃地震区证实月球内部仍有能量活动[2] 研究方法与范围 - 研究团队使用分辨率小于1米/像素的卫星数据通过精准对齐前后图像并计算反照率变化来识别滑坡[1] - 研究挑选了月球正面和背面74个易发生滑坡的观测区域包括年轻撞击坑的陡峭坑壁断层活动形成的皱脊及可能存在近期火山活动的不规则月海斑块[1] 滑坡形态特征 - 月球新滑坡规模小巧浅表大多数长度不到1公里宽度不足100米最厚处不到1米[2] - 每处滑坡移动的物质体积都小于10万立方米且主要集中在坡度为24°—42°的斜坡上[2] 触发机制分析 - 研究发现不到30%的新滑坡可能由撞击触发滑坡起始位置普遍缺乏暴露的岩石[2] - 科学家通过分析地质情况推断滑坡主要由内生月震引发的震动导致[2]
国际首个!我国构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2 09:04
项目概述 - 成功构建国际上首个月球轨道VLBI系统,并于近期在月-地长基线上成功检测到天体射电辐射与航天器信号的干涉条纹 [1] - 该系统为嫦娥七号任务的科学组成部分,所有在轨设备运行状态良好,性能指标全面满足设计要求 [1] - 该系统与地面VLBI台站联合观测,构成具有38万千米超长基线的月地基线空间VLBI网 [1] 技术细节与载荷 - VLBI专用载荷设备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牵头,联合国内多家航天电子技术单位共同完成研制 [2] - 主要设备包括X波段低温接收机、被动氢原子钟、变频和数据采集后端等 [2] - 鹊桥二号中继星于2024年3月20日发射,成功进入近月点300公里、远月点16万公里的椭圆环月轨道,VLBI设备经过测试满足指标要求 [2] 系统创新与特点 - 是第一个由一个国家独立完成的空间VLBI系统,也是世界上第四个运行的空间VLBI项目 [4] - 拥有最长的干涉基线,达到约38万千米,并具有最宽的观测带宽(512MHz)和最高数据速率(2Gbps) [4] - 工作在X波段,实现了空间-地球基线上首次对深空探测器的VLBI测量试验,并首次在太空任务环境中实现对原始VLBI数据的机载存储 [4] - 首次将高精度被动氢原子钟用于空间VLBI [4] 应用前景 - 为超高分辨率射电天文学和精确航天器跟踪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1][4] - 可开展深空探测器精密测定轨和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天文观测研究 [1] - 随着数据收集和科学分析的进展,有望提供对天文环境的深入了解,并为未来深空探测能力的提升作出更大贡献 [6]
【科技日报】我国两台太阳系天体观测望远镜建设启动
科技日报· 2025-06-23 08:53
4.2米地基专用天体测量望远镜 - 我国最大的天体测量望远镜,也是首台4米级单镜面天文望远镜 [1] - 具有大口径单镜面、极低畸变成像、极高精度定位、极深探测极限4大特点 [1] - 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内暗弱运动天体的高精度位置、运动和特性测量 [1] - 计划于2027年建成,届时将是国际最大的太阳系天体精密测量望远镜 [1] - 将支撑我国太阳系天体历表的自主构建和长期维护,服务于航天任务及深空探测的地基观测需求 [1] 2.5米多终端通用望远镜 - 中等口径精密测量望远镜,具备多终端、多功能、多应用特点 [2] - 主要科学目标是开展太阳系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的多波段、多类型精密测量 [2] - 预计2026年建成,将成为我国最大的同轴收发激光测距望远镜 [2] - 将协同开展我国太阳系天体历表的自主构建和长期维护 [2] - 服务于地月空间安全、太空资产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2] 望远镜协同工作 - 两台望远镜可以协同工作,服务历表的研究 [2] - 2.5米望远镜重点观测距离较近、视运动速度快的人造和自然天体 [2] - 4.2米望远镜发挥大口径优势,关注更远更暗弱的天体 [2] - 二者结合可以测绘太阳系内的各类运动天体 [2]
“中国天眼”发现罕见掩食脉冲星
新华社· 2025-05-23 02:53
科学发现 - 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天眼"在银河系发现一颗毫秒脉冲星PSR J1928+1815,它有六分之一的时间被伴星遮挡(即掩食),且伴星质量远超一般掩食脉冲星的伴星 [1] - 此类掩食脉冲星非常罕见,对开展恒星演化、致密星吸积、双星并合引力波源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 这一发现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团队完成,成果论文5月23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在线发表 [1] 双星系统研究 - 浩瀚的银河系中,大多数恒星都是成对出现、共同演化,双星之间物质交换和演化过程长期以来是天文学的前沿课题 [2] - 双星演化理论认为,质量较大的恒星一般会率先演化,塌缩成密度极高的致密星,如脉冲星或黑洞 [2] - 质量小的伴星物质会被致密星吸积,并因质量流失而体积膨胀,甚至胀大到把致密星"揽入怀中" [2] - 公共包层演化后产生的特殊双星系统的存活时间仅约一千万年,然后伴星就演化成白矮星,进入新的阶段 [2] - 这样的双星系统在银河系中只有几十个,极为罕见,因此很难捕捉 [2] 具体发现细节 - 2020年,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对银河系进行脉冲星深度搜索时,发现了PSR J1928+1815,自转周期为10.55毫秒 [2] - 该脉冲星与伴星相互绕转的轨道周期仅为3.6小时,且伴星质量至少有1个太阳那么大 [2] - 综合这些结果推断,它的伴星应该是高温氦星,脉冲星信号掩食是氦星甩出的星风物质遮挡引起的 [3] - 这个脉冲星和伴星应该是经历过共同包层演化之后的特殊双星 [3] 科学价值 - 《科学》审稿人认为,这一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将帮助科学家更好开展双星系统公共包层演化研究 [3] - 该发现有望为恒星群体演化、致密星吸积、引力波源预测等多领域科学研究提供观测依据 [3]
“悟空”号宇宙线研究获国际性突破
新华日报· 2025-05-21 06:56
核心观点 -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国际合作组利用前8年观测数据,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TeV/n能区最精确的次级宇宙线硼核能谱,并发现了能谱新结构 [1] - 这一观测为修正宇宙线传播模型提供了最新的观测依据 [1] - 测量结果发现宇宙线硼核在约200GeV/n处存在显著的能谱变硬结构,粒子流量在更高能量处显著超出了经典模型的预测 [2] - 硼核的能谱指数增大幅度约为原初宇宙线质子、氦核的两倍 [2] - 观测结果表明宇宙线能谱变硬结构可能源自宇宙线传播效应,在高能区宇宙线的传播扩散比预想更慢 [2] 研究背景 - 宇宙线是来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流,主要由各种质子、原子核、电子、高能伽马射线和中微子等组成 [1] - 宇宙线的起源和传播是物理和天文领域重要的前沿科学问题 [1] - "悟空"号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用于空间高能粒子观测的天文卫星 [1] - "悟空"号的核心科学目标包括探测暗物质粒子和研究宇宙线的加速和传播机制 [1] - 在宇宙线中,硼原子核主要是碳核、氧核等原初核素在传播过程中和星际物质发生碰撞后产生的次级粒子 [1] 研究突破 - 国际上首次实现对1TeV/n以上能区硼能谱的精确测量 [2] - 测量精度和能量上限显著超过以往空间探测实验 [2] - 获得了10GeV/n到8TeV/n能区次级宇宙线硼元素能谱的精确测量结果 [2] - 观测结果近日发表于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 [2] 研究意义 - 为修正宇宙线传播模型提供了最新的观测依据 [1] - 对研究宇宙线的传播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