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从紫禁城到“数字故宫” 百年守护开启文化科技新纪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9-18 11:35
故宫博物院百年历程与成就 - 故宫博物院将于10月10日迎来建院100周年,从皇家禁苑转变为人民的博物院,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传承的重要象征与杰出典范 [1] - 抗战时期为保护文物进行了南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修复古建、追回流失文物并建成现代化文物库房和文物医院 [1] - 目前故宫已成为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位一体的文化名片,馆藏文物达195万件/套 [1] 文化遗产数字化进展 - 自二十多年前启动数字化采集以来,故宫已建立系统性工作机制,截至2025年,在195.3万件珍藏文物中已完成超过100万件文物的数字化采集,突破故宫现藏文物总量50% [2] - 自2019年“数字文物库”上线以来,已发布10万件高清文物影像,成为公众线上亲近文物的重要窗口 [2] - 数字文物库未来将涵盖更多藏品并引入智能检索、自然语言识别等新技术以提升用户体验,该资源库已成为设计师、影视创作者和青年群体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2] 数字化传播与设施建设 - 通过官网、《每日故宫》系列APP、小程序、故宫名画记等新媒体矩阵,故宫实现了数字文化传播的立体化覆盖 [2] - 今年开放的大高玄殿数字馆是明代道教建筑改造而成,打通了院藏文物“库房-数据库-数字展厅”的实时联通链路,成为故宫第二座全数字形态展厅,是集展览、研究、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数字空间,目前优先向全国大中小学开放 [2] - 故宫造办处遗址VR体验让观众获得走进考古现场的“第一视角”体验 [7] 未来技术应用与规划 - 故宫正积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新路径,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覆盖建筑保护、文物管理、游客服务的智能管理平台,将实现个性化定制虚拟策展、跨时空多人同游、公共服务设施智能化管理等九大场景的数字化治理 [5] - 未来将以“数字孪生”等技术为切入点,实现遗产地、博物馆和旅游景区复杂业务的协同管理,加速文物数字化采集和公布进程,最大限度实现馆藏资源的全人类开放共享 [7] - 将以标准化为抓手,大数据分析为动力推动博物馆业务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推动知识图谱、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助力传统文化价值挖掘、阐释和国际交流 [7]
赣江观澜:千年文脉不绝,江西书院文化如何“活”在当下?
中国新闻网· 2025-04-28 08:40
江西书院文化历史与现状 - 江西拥有近2000所书院,占全国书院总数的四分之一,其中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豫章书院、白鹭洲书院并称江西四大书院 [1] - 白鹿洞书院被誉为"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其学规内容被现代大学校训借鉴,影响深远 [3] - 江西历史上进士超过万人,王安石、文天祥等名臣的成长与书院教育密切相关 [4] 书院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 - 江西推动"文明实践+书院文化传承"融合模式,打造"书院+书房+书吧"新型阅读空间,建设书香社会 [5] - 开发文化体验、教育服务、旅游项目于一体的文化产业综合体,开展观光读书、绘画书法、非遗传承等活动 [5] - 实施白鹿洞书院改造提升、豫章书院修复等工程,目前书院类不可移动文物达120余处,其中国保单位9处、省保单位20处 [6] 书院文化研究与现代价值 - 加强书院文化研究阐释,构建完善的研究体系,挖掘其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等时代价值 [7] - 通过书院文化会讲等活动,实现传统文化当代转换,使其在现代生活中展示中国文化精神 [7] - 推动书院从静态地标转变为动态精神家园,从精英学术殿堂走向大众生活空间 [9] 国际传播与教育功能 - 2024年10月,18国海外华文媒体代表参访白鹿洞书院,促进书院文化国际传播 [3] - 学者建议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书院生活,通过建筑、文化、精神的近距离接触培养文化传播使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