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文物库
icon
搜索文档
打造“不打烊”的博物馆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19 07:05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现状 - 全国各地博物馆广泛运用触摸屏、V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为公众带来沉浸式体验[2][4][6] - 故宫博物院推出"数字文物库"和"全景故宫",使游客可随时随地欣赏高清文物和沉浸式游览建筑[7] - 甘肃敦煌莫高窟通过数字展示中心影片和VR眼镜让游客沉浸式参观特窟285窟[7] 文物数字化与平台建设 - 故宫数字文物库新增5万件文物高清影像,平台文物总数突破15万件[8] - 故宫"数字多宝阁"平台提供12类文物的超高清三维模型,观众可进行交互[8] - 浙江省博物馆分阶段推出良渚玉器数字藏品,依托3D技术与区块链清晰再现原始切痕和纹饰[11]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创新 - 联想集团与清华大学合作"智慧应县木塔"项目,基于空间计算AIGC构建木塔数字孪生体[8] - 敦煌研究院与腾讯打造"数字藏经洞",运用高清数字照扫、游戏引擎渲染等技术再现6万余卷文物历史场景[9] - "数字藏经洞(国际版)"于2024年4月在欧洲上线英语、法语版本,推动文化出海[9] 人工智能在文博领域的突破 - 全球首个甲骨文智能体"殷契行止"发布,可完成甲骨文字识别、释义查询、文献溯源和数字摹本生成[12] - 该智能体由安阳师范学院、腾讯、厦门大学共同研发,免费向专家与公众提供双端服务[12] - 腾讯推出"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将甲骨文化融入展示、研学、体操等活化利用场景[13] 沉浸式体验与互动创新 - 河南博物院借助XR技术推出《唐宫夜宴》沉浸展,观众可化身文物修复实习生与虚拟角色互动[13] - 湖南省博物馆推出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运用三维投影、裸眼3D等前沿技术[13] -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数字院线通过VR手段让观众沉浸式体验三峡文化[14] 教育功能与公众参与拓展 - 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虚拟仿真教育课程",构建展厅观摩-虚拟工坊-情境体验一体化学习空间[16] - 活动让20名青少年化身唐代工匠,在虚实交融场景中完成对盛唐色彩美学的应用体验[16] - 苏州博物馆运用AI技术复原明代才子唐伯虎形象,形成"江南四大才子回答我"视频矩阵[16][17] 展示技术与细节呈现 - 首都博物馆"辉煌中轴"展通过16米长沙盘和立体投影模拟昼夜交替、四季轮转景象[14] - 观众可在可触摸交互透明屏上放大青铜器细密纹理或通过AI动画目睹其制作过程[15]
为千年文明记忆点亮数字未来
新华社· 2025-11-14 20:52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 数字技术为易损濒危文化瑰宝提供精准持久的“数字保险箱” [3]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完成云冈石窟16窟麦积山石窟165窟数字化保护 乐山大佛建立高清三维模型指导预防性保护 西安城墙配备3000余个监测点位实现精密监测 [3] - 国际合作与数字创新有助于永久珍藏人类共同记忆 例如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全球17所学术机构携手搭建共创平台 [3] 文化遗产数字化共享 - 数字技术打破文化遗产传承时空壁垒 故宫博物院约100多万件套藏品拥有数字身份证 15万件院藏文物高清数字影像已免费开放 [4]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从海内外1.2万余件套国宝级绘画藏品中精选40幅名作 通过5重画境空间数字构建将静态古画转变为多维艺术旅程 [4] - 先进技术应用不仅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存档 更生成可持续利用的数字资产与经济资源 为后代研究与再开发提供重要基础 [4] 文化遗产价值激活 - 产业融合激活文化遗产生命力 湖南博物院等推出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 参观人次超50万 门票收入达4500万元 [6] - 景德镇搭建“中国陶瓷工业互联网”平台 连接1900多家企业与700多个品牌 孵化60多项国际文创IP 推动文化国际贸易额突破5亿元 [6] - 公众参与提升文化遗产社会价值 腾讯“数字文物全民守护行动”让公众照片成为文物数字档案 “数字供养人”项目使公众可参与敦煌壁画数字化保护 [6]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丨科技与文明的时空交响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战略方向 - 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 [1] - 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 [1]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与共识 - 时间侵蚀、自然变迁、人为破坏等多重因素威胁文化遗产,数字技术为建立文化遗产“永久档案”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5] - 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从“可选项”变为“必答题”,已成为全球共识,被视为一种战略使命与文化责任 [5] - 中国已基本建成覆盖不可移动文物与馆藏可移动文物的国家文物基础数据库,保存文物信息数据高达3000万条,并通过“中国文物云”平台实现全国文物资源“一张图”动态呈现 [6] 数字化技术在保护与存档中的应用实例 -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发起“永不消失的遗产”创客大赛,联合17家全球高校与机构,运用VR、AR、AI、数字孪生等技术为文化遗产打造数字复活方案 [5] - 故宫已有超过100万件(套)藏品拥有“数字身份证”,“数字文物库”向社会免费开放15万件藏品数据 [6] - 中国国家博物馆累计完成72万件文物二维影像、7700余件文物三维模型的数据采集,文物影像分辨率达1.5亿像素 [6]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活化与展示 - 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革命性改变文化遗产的保存、修复和展示方式,使其以更生动、直观、多样的方式呈现 [7] - “文澜重光·数韵流芳”体验活动借助MR混合现实技术,让观众走进数字重建的文澜阁,身临其境感受文物诞生与流转故事线 [8][9] -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AIGC)基于大量古画素材生成动态画面,使古画“复活”,例如短视频《古画萌娃入园手册》让古代儿童生活场景复活 [10] 从静态存档到动态活用的价值再生 - 文化遗产从“存档”到“焕活”,产生新的知识和叙事,进入“寻常百姓家” [9] - 推动文物数字资源从“静态存档”走向“动态活用”,实现文化价值的再生,使静态数字档案转化为动态文化资源 [10] - 数字技术意味着博物馆不再只是文明的守护者,更应成为文化的创造者、连接者和赋能者 [10] 数字互联促进文明交流与共享 - 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数字化让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让文明记忆跨越山海、触手可及 [11] - 数字技术打破语言障碍,消融文化隔阂,让文明交流互鉴更自然深入,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桥梁 [11][12] - 湖南博物院“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在英国伦敦展出,借助8K超高清巨型LED穹顶屏等数字影像工具,立体呈现汉代文化内涵,展现中国文化在数字时代的再生能力 [13] 数字技术助力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协调发展 - 浙江以“考古前置”改革方式,绘制“考古前置四色图”,建立“考古前置白名单”,让建设选址尽可能避让保护对象,破解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全球性难题 [14] - 用数字技术赋能文明记忆守护,让更多珍贵文物得以世代传承,在城乡大地发展中保留历史温度 [14]
当千年文物遇上AI 文化遗产保护如何激活创新路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0 22:41
数字化保护技术应用 - AI技术可实现文物跨坑拼对,让千年瑰宝重获新生[1] - 基里巴斯运用三维成像技术捕捉圣地风貌,为口述传统建立数字档案[3] - 中国运用遥感、GIS和无人机技术实现三星堆祭祀区考古的毫米级记录与虚拟重建[4] - 四川文化遗产数字化探索历经石窟寺数字化测绘、三维扫描与数字博物馆试点、AI与大数据驱动全链条变革三个阶段[4] 数字化资源建设成果 - 故宫博物院超百万件(套)藏品拥有数字身份证,数字化采集工作已完成总量一半以上[3] - 故宫数字文物库的文物数量从开放初期的5万件增至15万件[3] - 中国已基本建成国家文物基础数据库,保存文物信息数据高达3000万条[4] - 通过中国文物云平台首次实现全国文物资源一张图动态呈现[4] 政策与顶层设计 - 中国通过《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和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推动数字化技术全方位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全流程[3] - 数字化作为推动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从顶层设计层面为文明数字化迁徙提供制度保障[3] - 故宫博物院提出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的四个故宫建设体系[3] 传播与影响力 - 文物传播从静态传播转向互动性传播,变得更加生动和分众化[5] - 数字资源成果传播可更快将中华文明优秀成果推广向全世界[5] - 数字技术为引擎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与利用,让千年文明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4] 生态构建与合作 - 文化遗产数字化需要构建文化与科技融合及数字文化资源协作的生态网络[6] - 文化遗产数字化资源传承最终要回归到人[6] - 文化遗产保护需全球合作共享,专业知识、技术和经验共享非常重要[7] - 需共享先进知识和经验,让各国平等参与全球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7]
人工智能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讨会召开
环球网· 2025-11-04 08:10
会议概况 - 会议主题为“人工智能与北京对外文化传播”,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为北京对外文化传播提供新路径和关键技术支撑 [1] - 会议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科研处主办,其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和北京对外文化传播研究基地承办,邀请了学界、政府、企业、媒体等各界人士参与 [1] - 会议分为上午场和下午场,由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曲茹教授主持 [1] 文化机构的AI应用与实践 - 故宫博物院提出“四个故宫”建设体系,其中“数字故宫”已完成超过藏品总量半数的文物数字化采集,并构建了数字文物库等平台实现文物资源的智能化管理 [5] - 新华社应用AI实践包括数字主播“新小萌”和“采编助手”等 [13] - 北京市台办融媒体中心“京彩台湾”积极探索跨界融合,利用AI技术助力内容生产,如出版音像图书、推出广播剧和微短剧 [15] - 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总裁建议利用人工智能助力分析文化差异,并在文化内容生产外注重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交流 [23] AI技术能力与行业应用前景 - 大模型具备三大核心能力:语言与多模态内容生成、复杂问题推理能力,以及任务规划与调度执行能力 [7] - AIGC已实现多语言翻译、文生图、虚拟主播、短视频与音乐生成等功能,大幅提升内容生产与传播效率 [17] - AI技术可实现传播内容的自动编码、情感分析与多语种处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重点开展多语种机器翻译评测,并构建高质量语料库 [18] - 人工智能可从挖掘文物内涵、精准定位受众、丰富IP形态、降低语言门槛四方面为北京文化对外传播提供助力 [13] 对外传播策略与建议 - 建议在对外传播中注重价值观对齐,通过技术手段传递中国文化的真实内涵,并强调“知识+检索增强”是实现可控生成的关键路径 [7] - 提出AI赋能超大都市全球传播2.0的思考,建议提高政治站位让AI服务于高品质内容建设,并加强战略传播的区域规划,聚焦重点区域 [9] - 国际传播工作需加强受众群体研究,增强传播的接近性与实用性,并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提升多语种内容生产能力与传播效率 [11] - 建议在文化传播中寻找中外受众的共同语言,音乐、游戏等可成为重要载体,并需打造优质长效文化符号以提升传播质量与效力 [35][37] 产学研结合与资源整合 - 建议基地以制度建设为根基,建立专家顾问团形成机制化保障,并实行项目制运作,同时可立足大平台联合发布研究成果,追踪公共热点扩大影响 [25] - 呼吁加快AI工具在实际场景中的落地,以科技赋能中华文化的高效传播与国际影响力提升,并强调AI在舆情监测、用户画像、互动评估等方面的潜力 [17] - 建议实验室需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纯学术研究之外关注实用性,通过数据实验、用户画像、心理测量等技术优化传播内容,并进行效果评估 [31]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与芒果TV合作开发包含17个小语种的影视翻译大模型,并与科大讯飞合作特定语言模型以服务文化传播在地化及文化语境问题 [40] 行业趋势与挑战 - 指出国际传播领域出现三大变化:传播领域从相对冷门专业变为一门显学、中国企业出海潮产生真实品牌传播需求、全国各地国家传播专门单位纷纷建立并走向普及 [33] - 分析当前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包括预设传播效果与实际效果之间存在偏差、年轻受众偏好出现新变化、以及过去文化传播中存在持续性不足和伪文化泛滥等问题 [37] - 认为目前尚未形成广泛的“世界北京情结”,与纽约、巴黎等城市的文化传播存在差距,需依托北京的科技优势与新兴文化资源,借助现有对外传播矩阵提升国家软实力 [27]
越来越多顶级文物在“数字孪生”中“复活”
中国青年报· 2025-10-03 03:13
数字化文物保护规模与进展 - 故宫博物院已完成超过100万件文物数据的采集,计划再用10到20年完成全部195万件文物的数字化 [4] -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并对212个洞窟进行了三维重建,总数据量超过500TB [4] - 全国博物馆在2024年推出了1.2万个线上展览 [7] 数字化技术应用与创新 - 卫星遥感执法监测已覆盖40余处世界文化遗产和50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智能传感网络实时预警安全风险 [4] - 在三星堆遗址,AI技术辅助实现了多个跨坑器物的完整拼接;在殷墟,基于深度学习的系统让78对甲骨碎片实现缀合 [5] - 上海博物馆建设“长江口二号”沉船考古数字孪生系统,为考古发掘和保护提供全方位数据保障 [5] 公众参与与互动体验 - “云上中轴”小程序通过“数字打更人”功能吸引公众参与遗产保护,公众参与近110万人次,巡检记录近9万条,图片超16万张 [8] - 敦煌研究院上线“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开放共享1.1万余份数字资源,并通过云游戏再现藏经洞历史 [8] - 故宫大高玄殿数字馆利用沉浸式投影和三维互动技术,呈现500多件超高清马文化文物影像数据 [12] 数字化平台与展览创新 - 故宫博物院推出“全景故宫”和“数字文物库”,其中“故宫名画记”提供高达数十亿像素的文物影像 [2][7][11] - 上海博物馆东馆打造“数字馆”展厅,首展《山水江南》构建沉浸式空间,成为热门打卡点 [9] - 上海博物馆推出全国首个自行研发的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藏品平台“海上博物”,让文物以新方式走进年轻人生活 [9] 行业影响与发展趋势 - 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遗产管理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为文物修复和研究提供新方法 [5] - AI导览助手结合知识图谱与语义理解,实现多语种交互,改变传统博物馆单向知识传递模式 [12] - 数字化构建了虚实融合的新场景,实现从“专业守护”到“大众共享”的跨越 [12]
火了600年的真顶流,迎来了“百岁生日”
36氪· 2025-10-01 10:51
故宫博物院的历史与地位 - 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皇宫建筑群 [1] - 故宫博物院于1925年10月10日首次向公众开放,当日参观人数超万人,标志着从皇家禁地向公共文化机构的转变 [6] - 20世纪30年代,故宫主导了“文物南迁”,13000余箱文物分五批南迁,历时10余年,基本保存完好 [6] 开放面积与游客承载 - 近年来故宫实施每天4万人次的预约限流,暑假期间预约难度极高 [1] - 故宫开放面积持续扩大,从2002年前后的极小的开放面积,到2014年时已超过50% [8] - 预计今年开放面积将更大,例如近一个世纪未开放的“乾隆花园”将在今年9月开放,北院区预计于明年5月竣工 [8] 文化IP打造与数字化转型 - 2008年成立故宫文化创意中心,为IP打造奠定基础 [11] - 自2012年起,通过系统梳理文物资源、建立文物元素数据库,系统性地进行IP开发 [14][15] - 2019年建设“数字文物库”,收录超过186万件藏品高清影像,其中5.8万件文物实现了精细的三维建模,成为全球最大文物数字资源库 [15] - 开发了“每日故宫”、“故宫展览”等多个App,通过数字化手段增强公众互动 [17] 文创产品与市场影响力 - 故宫已开发1万种以上的文创产品,涵盖文具、美妆、家居等品类 [19] - 通过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如《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图文、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综艺《上新了·故宫》)成功塑造亲民形象,显著提升IP热度 [17][19] - 文创产品如“故宫口红”曾引发抢购热潮,定期推出品牌联名商品以引领消费潮流 [17][19] 当代活力与全球影响 - 故宫成为年轻人热衷的打卡地,衍生出晨跑、撸猫、拍照、餐饮等多种体验方式 [3][20] - 作为中国文化印记在海外影响力持续发酵,例如拥有2.59亿粉丝的意大利网红到访故宫,带来巨大全球曝光 [27] - 故宫与卢浮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世界级文化机构建立合作,联合举办展览和推进数字项目,推动文明互鉴 [27]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 | 共答“文化+科技”时代命题
论坛概况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举办,年度主题为“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 [3] - 论坛包含1个主论坛、6场平行论坛、20余场专业沙龙,汇聚800多位中外嘉宾 [3]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 数字化是文物最重要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可永久保存文物信息形成数字档案 [5] - 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195万件,已完成100万余件文物的数据信息采集,计划用10到20年完成全部藏品采集 [5] - 故宫博物院已建成“一网、一库、一平台”架构,推出“数字文物库”、“全景故宫”等数字项目 [4][5] - 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的数据处理,总数据量超过500TB [6] - “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实现30个洞窟高清壁画图像和全景漫游节目全球共享 [6] - 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藏经洞”云游戏和数据库平台,实现流失海外文物数字复原与数据共享 [6]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上线,已发布1.2万余种、12万余册古籍数字化资源 [7] - 国家图书馆等机构积极拥抱技术,丰富阅读服务方式和手段 [7] - 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等智慧公共文化服务应用持续拓展,文化资源加速全民共享 [8] - 上海博物馆东馆《山水江南》数字展览运用数字技术对展品进行二度创作,构建沉浸式空间 [8] -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极大提升了文化体验的交互性和自主性 [8] - “数字中轴”项目对北京中轴线7.8公里核心遗产区进行精细还原,开创数字技术全程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先例 [9] 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 - 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破百亿,影片耗时五年,集结4000余人团队,包含1900多个特效镜头和1万多个特效元素 [12][13] - 《哪吒之魔童闹海》周边商品销售额超过3亿元,并带动多地旅游业发展 [13] -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影视行业,传统需一周完成的镜头通过AIGC技术仅需一人半天,实现降本增效 [13] - AI技术在科幻构想、文化创新、国风动画等方面展现强大能力,重塑文艺创作生产方式 [11][13] - 影游融合、动游融合、影旅融合成为推动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的重要模式 [13]
全球专家聚首北京文化论坛 探讨数字化技术如何赋能文化遗产
环球网· 2025-09-24 10:49
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 - 数字技术使文化遗产管理更精准科学 成为文物监测和修复的关键工具[3] - 智慧博物馆采用虚拟现实和体感互动技术打造沉浸式展陈空间 2024年全国博物馆推出1.2万个线上展览[3] - 卫星遥感和雷达传感技术应用于马丘比丘等考古遗址的大尺度探查与分析[3] 国际文化遗产数字化合作案例 - 法国展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计划 包括肖维岩洞360°全景影像技术[3] - 推动敦煌遗书等流失海外文物的数字化回归 搭建面向世界的文物数字化展示平台[9] - 深化在文物数字化保护 风险监测预警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国际合作[9] 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 -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已公开超过10万件(套)文物 院藏文物总数达195万件(套)[6] - 敦煌研究院完成300个洞窟数字化采集 200个洞窟数据处理 总数据量超过500TB[6] - 北京中轴线"云上中轴"项目实现数字技术助力公众参与 为全球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6] 前沿数字技术实践 - 采用3D图像技术 数字孪生和VR沉浸式体验增强文化遗产展示效果[7] - 运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智慧导览技术提升文化遗产管理能力[7] - 数字化技术正在全面重塑文化遗产的保护 研究和展示方式[9]
从紫禁城到“数字故宫” 百年守护开启文化科技新纪元
中国经济网· 2025-09-18 11:35
故宫博物院百年历程与成就 - 故宫博物院将于10月10日迎来建院100周年,从皇家禁苑转变为人民的博物院,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传承的重要象征与杰出典范 [1] - 抗战时期为保护文物进行了南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修复古建、追回流失文物并建成现代化文物库房和文物医院 [1] - 目前故宫已成为集世界文化遗产、国家一级博物馆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位一体的文化名片,馆藏文物达195万件/套 [1] 文化遗产数字化进展 - 自二十多年前启动数字化采集以来,故宫已建立系统性工作机制,截至2025年,在195.3万件珍藏文物中已完成超过100万件文物的数字化采集,突破故宫现藏文物总量50% [2] - 自2019年“数字文物库”上线以来,已发布10万件高清文物影像,成为公众线上亲近文物的重要窗口 [2] - 数字文物库未来将涵盖更多藏品并引入智能检索、自然语言识别等新技术以提升用户体验,该资源库已成为设计师、影视创作者和青年群体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2] 数字化传播与设施建设 - 通过官网、《每日故宫》系列APP、小程序、故宫名画记等新媒体矩阵,故宫实现了数字文化传播的立体化覆盖 [2] - 今年开放的大高玄殿数字馆是明代道教建筑改造而成,打通了院藏文物“库房-数据库-数字展厅”的实时联通链路,成为故宫第二座全数字形态展厅,是集展览、研究、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元化数字空间,目前优先向全国大中小学开放 [2] - 故宫造办处遗址VR体验让观众获得走进考古现场的“第一视角”体验 [7] 未来技术应用与规划 - 故宫正积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新路径,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覆盖建筑保护、文物管理、游客服务的智能管理平台,将实现个性化定制虚拟策展、跨时空多人同游、公共服务设施智能化管理等九大场景的数字化治理 [5] - 未来将以“数字孪生”等技术为切入点,实现遗产地、博物馆和旅游景区复杂业务的协同管理,加速文物数字化采集和公布进程,最大限度实现馆藏资源的全人类开放共享 [7] - 将以标准化为抓手,大数据分析为动力推动博物馆业务高质量发展,同时积极推动知识图谱、人工智能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助力传统文化价值挖掘、阐释和国际交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