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传感交互

搜索文档
【IPO前哨】歌尔微底色如何?
搜狐财经· 2025-07-22 20:33
歌尔微上市申请 - 歌尔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于7月21日第二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此前1月20日的申请已失效 [2] 歌尔微与歌尔股份关系 - 歌尔微历史可追溯至2004年,最初为歌尔股份的MEMS研发部门 [3] - 2009年实现首款声学传感器量产并开始研发传感交互模组 [4] - 2014年开始研发MEMS压力传感器并于2016年量产 [5] - 2017年起作为独立实体运营,2021年实现SiP量产 [6] - 2024年收入45.36亿元,占歌尔股份同期收入的4.49% [6] - 歌尔股份持有歌尔微83.40%控制性权益 [7] 歌尔微业务构成 - 主要业务包括传感器、SiP和传感交互模组 [8] - 传感器应用于消费电子、汽车和医疗领域 [9] - 拥有MEMS和ASIC芯片内部设计能力,但晶圆制造外包 [10] - 2024年声学传感器市场份额达43%,全球排名第一 [13] - 2025年3月产能利用率达88.8%,年设计产能24亿件 [14] 财务表现 - 2024年毛利率18.98%,2025年Q1提升至20.58% [17] - 2024年经调整净利率8.04%,2025年Q1升至11.90% [17] - 自研芯片搭载率从2022年9.9%提升至2025年Q3的31.1% [15] 市场地位 - 2024年全球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提供商排名第五,市场份额2.2% [13] - 传感器收入全球第四,市场份额4.3% [13] 募资用途 - 完善解决方案组合并扩大业务范围 [12] - 迭代UniSense平台提升技术能力 [12] - 加强全球产业链合作 [12] - 战略投资或收购聚焦汽车电子、智能家居等领域 [12]
歌尔微电子二次递表港交所
经济观察网· 2025-07-22 18:14
公司上市动态 - 歌尔微电子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 这是该公司第二次递表 联席保荐人为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际、招银国际及瑞银集团 [2] 公司背景与业务 - 公司前身为歌尔股份旗下MEMS研发部门 2017年独立 现为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提供商 覆盖传感器、SiP和传感交互模组 [3] - 专注声学传感器 服务消费电子、汽车电子、智能家居、工业应用、医疗健康等领域 构建UniSense全栈技术平台 [3] - 2024年销售额全球第五大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提供商 市场份额2.2% 中国市场份额第一 [3] - 传感器累计出货量超50亿颗 解决方案种类超400种 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耳机、VR/AR设备等约30种智能终端 [3] - 累计服务全球126家直销客户 覆盖全球前九大手机厂商及多领域领先厂商 [3] 研发与技术实力 - 设立芯片研究院和先进封装技术研发中心 拥有753名研发人员 [4]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分别为2.59亿元、2.64亿元、3.26亿元 2025年一季度达0.67亿元 [4] - 持有1825项专利 含738项发明专利 为中国智能传感交互行业专利数量第一 [4]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31.21亿元、30.01亿元、45.36亿元 同期利润为3.26亿元、2.89亿元、3.09亿元 [4] - 2025年一季度收入达11.20亿元 [4]
歌尔微电子招股书解读:一季度收入大增54.4%,净利润却下滑43.6%
新浪财经· 2025-07-22 08:28
业务模式 - 公司采用平台化商业模式,覆盖材料研发、芯片设计到算法软件开发等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的关键环节,通过UniSense全栈能力协同提供多样化解决方案 [2] - 产品线包括传感器(声学、压力、惯性传感器)、SiP(TWS SiP、触控SiP等)及传感交互模组(车载类和消费类),具有高度定制灵活性,声学传感器在尺寸、SNR等性能优于行业平均 [3]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54.4%,但净利润2.305亿元同比下滑43.6%,呈现收入与利润背离现象 [1][4][5] - 传感器业务收入占比持续超69%(2025Q1达80.8%),其中声学传感器占比75.4%;SiP业务占比波动(2025Q1为12.9%),传感交互模组规模较小但呈增长趋势 [9][10] 盈利结构 - 毛利率受成本增长压力推测承压,净利率下滑或与研发投入增加、市场推广费用上升有关,但招股书未披露具体毛利率数据 [6][7] 行业地位 - 公司为全球第五大智能传感交互解决方案提供商及中国第一大,但盈利指标与同业对比需进一步分析以明确竞争地位 [14] 客户与供应链 - 服务全球126家直销客户包括前九大手机厂商,需关注客户集中度风险 [15] - 供应商集中度若较高可能影响原材料供应稳定性及采购议价能力 [16] 股权与管理 - 需评估实控人及大股东持股结构稳定性,管理层履历及激励机制对战略执行的影响 [17][18] 业务挑战 - 成本控制不力导致净利润下滑,需优化供应链及生产流程以提升盈利能力 [12][13] - 关联交易公允性需核查,可能影响财务独立性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