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和自动化

搜索文档
2030中国智能制造行业将迎来跨越式增长,三大技术趋势值得关注
麦肯锡· 2025-06-13 17:44
全球及中国智能制造与自动化行业展望 行业发展趋势 - 工业4.0与生成式AI推动全球智能制造变革,预计2030年中国、日韩、西欧等市场将率先实现自动化革命,智能工厂将全面集成IT/OT技术栈并普及高阶数据分析 [2] - 多重因素驱动行业高增长:劳动力结构变化、技术突破、市场需求转变、中国国产化替代加速,"平台化、敏捷化、智能化"成为三大技术趋势 [3] - 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达1083亿美元(年化增长率3.7%),中国市场规模超2500亿元,占全球三分之一,未来5年将跨越式增长 [5] 细分市场增长潜力 - 连续流制造业自动化设备:2025年全球支出预计760亿美元(2019年为640亿美元,CAGR 2.8%) [9] - 离散制造业自动化设备:半导体和电子电气行业支出增长最快 [9] - 工业物联网软件和云服务:规模最小但增速最快(18%),聚焦设备连接与数据驱动解决方案 [9][10] 技术与市场驱动因素 - 劳动力结构变化:高收入国家40%雇主因老龄化面临转型,自动化替代加速以应对用工成本上涨 [10] - 技术突破:AI推动"人机结合"制造环境,2030年全球预计4-8亿工作岗位被机器取代 [10] - 数字化解决方案普及:69%企业已将其纳入自动化工作,94%认为未来至关重要,开放性与兼容性成生态合作核心 [11] 中国市场的国产化进展 关键领域国产化率 - DCS(分布式控制系统):电力、石化等行业国产化率超60%,本土厂商凭服务与价格优势主导 [13] - 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小型PLC国产化率超20%,中大型市场仍由海外主导,但国产厂商在新能源、3C等行业渗透率提升 [13] - 伺服系统:中低端市场(包装、3C)国产突破,高端场景(半导体、精密机床)仍存技术差距 [13] - 工业软件:国产化率从2023年15%提升至2025年25%,经营管理类达70%,研发设计类从5%增至10% [14] 本土化发展动力 - 新兴制造业(锂电、新能源、半导体)需求增长,叠加新基建(云计算中心等)能力提升,推动国产设备从"能用"到"好用"转型 [12] 技术趋势重构产业逻辑 三大技术方向 - **平台化**:工业软件转向"平台+应用"架构,统一数据底座与服务接口,解决系统孤岛问题,降低集成成本 [15][18][19] - **敏捷化**:虚拟化PLC、低代码开发等技术加速IT/OT融合,生成式AI或实现无代码编程 [22] - **智能化**:工业AI智能体、多源数据融合、生产全流程仿真等技术推动智能决策与资源优化 [22] 十大技术方向(部分) - 模型化数据底座:统一工业数据体系,支持组态化开发 [22] - 分布式智能调度:通过服务中间件实现应用灵活接入与解耦 [22] - 工业AI智能体:专为制造场景优化,支持产业链协同决策 [22] 制造业企业转型建议 战略与实施路径 - **战略规划**:构建"数据-平台-应用"三层自动化体系,平台层集成数据/业务/技术中台,数据层统一建模标准,应用层支持低代码敏捷开发 [26][27] - **分段投资**:优先高价值场景(设备停机、能耗优化),中小型企业可从预测性维护切入,ROI周期控制在12-18个月 [28][29] - **AI与生态融合**:从工具级AI升级至系统级AI,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内置能力,形成数据-算法-应用闭环 [30] - **组织变革**:培养复合型团队,设立数据治理与AI算法等新岗位,建立试错容错机制推动文化转型 [31] 长期愿景 - 2030年行业将迈向"人机协同、数据驱动、持续进化"的智能生态,企业需平衡自动化补课(如提升PLC国产化率)与智能化超车(工业大模型应用) [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