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化
搜索文档
A股进入“4000点”时代,基金公司如何用“平台化”应对市场的不确定性?
券商中国· 2025-10-30 16:12
时隔十年,沪指再次站上4000点。三季度收官,公募基金规模显著增长,突破36万亿大关。规模创纪录但业绩能否做到可持续?依赖基金经理个人能力是否会遭 遇瓶颈?明星产品会不会昙花一现?在这样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之中,基金公司又要如何应对? 在平安基金内部,"人才—平台—机制—文化"的飞轮正加速转动。其所构建的"一个理念、两个驱动、三多策略、四真机制",共同形成了一套旨在提供稳定回报的 平台化体系。他们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投资的业绩,从一门不可捉摸的"艺术",变成一套可归因、可持续、可复制的"科学"。 用平台化对抗投资市场的"不确定性" 在投资世界中,波动是常态,但波动中如何来提升客户的投资满足感,首先需看清其背后的体系支撑。 投资始终伴随着三大核心挑战:市场不确定带来的不可归因、业绩的不可持续、投资方法的不可复制。这也导致一个行业常见现象:去年的业绩冠军,今年可能垫 底。业绩的难以持续,成为困扰整个行业的难题,也使投资者在选择产品时,仿佛在赌基金经理的才华、状态与忠诚度能延续多久。 平台化,这是平安基金给出的答案。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一套可持续、可复制的系统性支撑。在公募基金行业纷纷探索平台化转型的今天, ...
中航基金:构建平台化、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新浪基金· 2025-10-20 17:52
活动背景与政策导向 - 在北京证监局指导下,北京证券业协会联合行业机构启动"北京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系列活动",主题为"新时代·新基金·新价值",旨在推动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1] - 政策背景为《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该方案将强化核心投研能力建设列为首要任务,明确提出构建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的现代化投研体系 [1] - 中航基金积极响应行业号召并深度参与系列活动,在现代化投研体系建设方面展开系统实践 [1] 平台式投研体系 - 平台式投研旨在改变散户化投资乱象,通过构建强大投研平台聚合研究专业成果和投资专业判断,发挥资源聚合的规模效应和研究成果的复用价值 [2] - 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台、知识库和工具链,实现研报、模型、风控标准的全公司共享,以解决传统模式下研究员与基金经理沟通的漏斗损耗问题 [2] - 中航基金通过搭建投研共享平台,整合宏观经济、行业轮动、个股估值等体系化研究模块,使证券投研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 - 平台建设可构建"研究-投资-风控"三位一体的知识图谱,实现研究成果在投资风控等核心环节的复用,形成三大环节的相互促进和螺旋式提升 [2] 一体化投研体系 - 一体化体系通过建立"研究信号触发投资决策--组合表现反馈研究优化--风控反哺投资策略和研究调节"的螺旋闭环,构建基金公司"研究-投资-风控"竞争力闭环 [3] - 该体系旨在解决传统模式下研究与投资脱节、投资与风控抵触、研究与风控脱节等问题 [3] - 实施一体化改革后,有望大幅提高研究的针对性、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和执行度,并改善风控监控效果 [3] 多策略投研体系 - 多策略体系通过构建包含价值、成长、事件驱动、量化对冲等多元策略的武器库,增强策略库的市场适应弹性,以应对波动加剧的市场环境 [4] - 通过策略权重的动态调整实现风险收益优化 [4] - 建立跨资产投资协同能力,打破股债割裂的研究框架,建立基于宏观利率、信用周期、资产比价的跨资产研究团队 [4] 体系整合与行业影响 - 平台化打破基金公司内部三大关键环节的信息孤岛问题,一体化弥合三大环节的认知断层,多策略应对证券市场的无常与多变 [4] - 通过平台式、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基金公司将构建起自身核心竞争力,奠定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4]
道生天合季刚:从风电材料“细分第一”迈向跨国新材料平台
上海证券报· 2025-10-17 02:55
公司上市与战略愿景 - 新锐新材料公司道生天合于10月17日登陆沪市主板 [1] - 公司名称“道生天合”源自《道德经》,寓意以风电叶片用环氧树脂为核心,向其他材料和行业延伸的平台化发展路径 [1] - 英文名“TECHSTORM”彰显以技术实力突破市场的雄心 [1] - 上市后平台化与全球化是两大发展主线,上市为公司装上发展“加速器” [1] 创业历程与市场突破 - 公司由“80后”季刚于2015年创办,抓住风电补贴退坡背景下产业国产化、降成本的需求机遇 [2] - 初创期面临“新公司困局”,通过产品先进性信心、主动分担风险及争取挂机试验实现突破 [2] - 与中材科技、时代新材等风电行业头部客户成功合作,完成从0到1的跨越 [2] - 公司发展过程被视作持续创业,从2015年风电材料到2018年进军新能源汽车,再拓展至航空航天、储氢储能等领域 [3] 全球化战略与客户拓展 - 公司风电叶片用环氧树脂系列销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第一,但销售主要依赖占全球一半体量的中国市场 [4] - 海外拓展首个客户是风电整机领域的维斯塔斯,凭借国内第一的业绩背书及技术实力、服务能力成功切入 [4] - 与维斯塔斯合作开发风电叶尖防护材料,项目已持续一年且进展良好 [4] - 目标到2030年将海外收入占比从约20%提升至50%,且利润占比远大于一半 [4] 平台化战略与业务拓展 - 平台化战略是从单一材料生产商成长为跨材料、跨应用行业的平台型材料企业 [5] - 平台化可降低每增加一个产品线的管理和研发成本,使进入新行业的试错成本低而成功可能性高 [5] - IPO战略配售出现半导体行业潜在客户,已有项目开始接触与测试,为切入半导体、电子等高端市场铺垫 [5] - 未来将向机器人电机封装等高端材料方向拓展,挑战毛利率更高、技术难度更大的产品 [5] 财务表现与IPO募资用途 - 公司2022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4.36亿元、32.02亿元和32.38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分别为1.10亿元、1.55亿元和1.55亿元 [6] - 预计2025年1月至9月营业收入达26.0亿元至27.0亿元,同比增长22.32%至27.0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1.45亿元至1.55亿元,同比增幅达48.21%至58.43% [6] -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产销两旺和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6] - 首发募投项目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胶粘剂的扩产,因上市前该产品产能已非常紧张,且已获得海内外头部车企和电池厂商认可 [6] 上市后发展规划与企业文化 - 资本市场为公司带来股权激励、并购等资源与工具,可缩短进入新行业周期,为平台化战略加速 [7] - 公司目标每五年拓展2至3个全新行业领域,保持持续创业动力,成长为全球认可的跨行业平台型材料企业 [7] - 公司文化强调“思想上的勤奋比行动上的勤奋更重要”,鼓励深度思考与前瞻判断以提高决策正确率 [7] - 公司希望为市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值得信任”,视其为基础材料企业最核心的价值 [7]
ACE亚餐展以“实效”与“国际化”破局,重塑餐饮展会新标杆
齐鲁晚报· 2025-10-11 11:51
展会核心成长驱动力 - 展会以“实效化”作为核心生命线,通过高效对接平台实现显著成效 [3] - 展会凭借真正的“国际化”能力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构建品牌护城河 [6] - 展会超越单一展示功能,打造“展+会+赛”一体化的行业生态平台以实现价值升华 [9][11] 实效化表现 - 首届展会好评率高达90%以上,266家企业现场确定续展,279家企业有明确续展意向 [3] - 组委会主动邀请实力渠道商并组织精准对接交流会,提升选品和洽谈效率 [5] - 参展商反馈现场人气旺盛、效果良好甚至超出预期,洽谈了大量意向客户 [5] 国际化进展 - 国际化历程清晰进阶,从首届的澳大利亚、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展团,发展到近二十个国家代表参展参会 [6] - 自ACE2024起系统组织国际采购团,进行会前精准企业匹配和现场“点对点”高效对接,确保合作实效 [8] 平台化生态建设 - 配套举办行业论坛、赛事、交流会、对接会、推介会等活动,创造深度交流合作场景 [11] - 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亚洲烹饪大赛,在规模、机制和国际化程度上不断升级,提升展会行业影响力与品牌价值 [11]
平台化、智能体、与算力模型矩阵:OpenAIDevDay2025:从“应用”到“平台”的三大战略
海通国际证券· 2025-10-08 20:5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对特定行业的投资评级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OpenAI 在 DevDay 2025 上明确了三大战略重点,标志着其从单一“应用”向“应用平台”的战略升级 [1][2] - 核心战略包括推动 ChatGPT 平台化、构建生产级智能体体系以及升级模型与算力基础设施 [1] - 通过“平台化入口 + 智能体生态 + 多模态内容生成 + 工程工具链 + 规模化算力”的协同推进,OpenAI 已勾勒出其下一阶段的完整战略路径与商业化蓝图 [5] 平台化战略 - 正式推出“ChatGPT内置应用”功能,用户可在对话界面直接调用第三方应用服务 [2] - 开发者可利用基于 MCP 开放标准的 Apps SDK 进行应用构建与分发 [1][2] - 包括 Bookingcom、Canva、Coursera、Figma、Expedia、Spotify 及 Zillow 在内的首批合作伙伴已率先接入 [2] - 该功能为开发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应用分发通道,可直接触达超过 8 亿的周活跃用户 [2][5] 智能体生产体系 - 正式发布 AgentKit,这是一套涵盖智能体编排与落地的全流程工具集 [1][3] - AgentKit 集成了可视化的 Agent Builder、统一治理的数据连接器注册中心、便于产品嵌入的 ChatKit 以及系统化的评估体系 [3] - 强化式微调技术已向 o4-mini 开放,并对 GPT-5 处于私人测试阶段,该技术支持定制工具调用与评分准则 [3] - 目标是构建具备“可控、可评、可运维”特性的生产级智能体体系 [3] 模型与能力矩阵升级 - GPT-5 Pro 已正式纳入 API,面向高精度任务场景 [1][4] - 视频生成模型 Sora 2 进入 API 生态,扩展多模态能力 [1][4] - 推出具备显著成本优势的 gpt-realtime-mini 和 gpt-image-1-mini,价格较同类大模型分别降低约 70% 和约 80% [4] - Codex 已全面可用,新增 Slack 集成、Codex SDK 及企业级管控功能 [4] - 共同构建起覆盖“实时多模态交互—代码生产—媒体生成”的完整能力链条,并实现更精细化的价格分层 [4] 算力与生态基础设施 - 宣布与 AMD 达成长期战略合作,计划构建总规模达 6GW 的 GPU 算力集群 [1][5] - 首批 1GW 算力将基于 AMD Instinct MI450 芯片,预计自 2026 年下半年起逐步交付 [5] - 合作条款中包含与实现关键技术里程碑挂钩的期权安排 [5] - 当前平台生态繁荣,拥有 400 万开发者、超过 8 亿的周活跃用户,以及 API 每分钟处理约 60 亿 token 的吞吐能力 [1][5] - 算力布局旨在支撑需求侧应用生态的持续扩展 [5]
ChatGPT对第三方开放!OpenAI的“平台野心”与2007年的Facebook“如出一辙”
华尔街见闻· 2025-10-07 14:41
公司战略转型 - OpenAI宣布将ChatGPT转变为开放平台,推出"ChatGPT内应用"功能,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将应用和服务直接整合到对话界面中[1] - 公司计划建立应用目录,未来六个月内将ChatGPT从一个应用演变为一个更像操作系统的平台[2] - 公司战略与2007年Facebook推出"社交图谱"的平台化路径相似,意图将ChatGPT打造为下一代互联网的核心入口[1][3] 平台功能与合作伙伴 - 新功能演示包括在ChatGPT界面内直接调用Canva生成海报设计、使用Zillow搜索房产以及通过Coursera辅助学习[2] - 开发者可使用OpenAI提供的软件开发工具包构建集成应用,首批合作伙伴包括Expedia、Figma和Spotify[2] - 未来几周内将有Uber、DoorDash、OpenTable和Target等知名企业陆续加入该平台[2] 商业化潜力 - 通过向外部开发者开放其超过8亿的周活跃用户,公司开辟了巨大的潜在收入来源[1] - 可能的变现模式包括与第三方应用进行收入分成、向付费用户收取"介绍费"或通过竞价排名推广集成应用[5] - 参考Facebook历史,其通过向Zynga等应用抽取30%分成,单一公司曾贡献总收入的12%[5] 数据隐私与用户信任 - 公司高管承诺在数据隐私方面采取更严格方法,只与开发者分享必要信息,但未提供具体细节[6] - ChatGPT存储大量用户私密对话,"AI图谱"面临的数据泄露风险可能比Facebook的"社交图谱"更大[6] - 公司强调有动力维护用户信任,认为为商业利益破坏信任会快速摧毁用户关系[7] 用户体验挑战 - 外界担忧商业激励可能侵蚀ChatGPT的实用性,例如通过拍卖应用推广位置牺牲结果质量[7] - 公司管理层承认需保持开放心态,预见商业决策对用户互动的全部影响具有挑战性[7] - 公司将原则定为真正为用户服务,并思考其在所有具体情境下的含义[7]
iOS 26.1 隐藏彩蛋曝光,苹果给 ChatGPT 们造了个新「C 口」
36氪· 2025-09-28 08:33
iOS 26系统更新与市场反应 - iOS 26正式版上线后用户评价两极分化,部分用户认为视觉体验提升,另一部分用户则抱怨系统存在过多bug且电池续航能力直线下降[1] - 苹果公司几天前推送了iOS 26.1开发者测试版,重点优化了液态效果和UI细节[1] MCP协议的技术整合与行业影响 - 在iOS 26.1、iPadOS 26.1和macOS Tahoe 26.1开发者测试版的隐藏代码中,发现苹果正为App Intents引入MCP支持打基础[3] - MCP全称为Model Context Protocol,由Anthropic于去年11月提出,旨在通过标准化协议解决AI模型与外部工具或数据源集成的N x M难题,成为AI领域的通用协议[4] - MCP协议已被Notion、Google、Figma、OpenAI等公司和平台陆续接入,成为行业通用插口,其本质是解决模型或外部服务与系统安全对话的问题,不局限于AI场景[6] - 苹果公司并非让每个应用单独支持MCP,而是构建一个直接集成在App Intents框架中的系统级MCP支持,使外部AI能通过此现成通道与系统交互[8] 未来应用场景与系统架构优势 - 未来用户可通过ChatGPT等AI模型发出指令,模型调用MCP将指令标准化,iPhone系统再通过App Intents识别并调用应用接口完成操作,实现无需手动切换应用的无缝体验[9][11] - 系统级整合使苹果能直接享用行业围绕MCP建设的工具生态,同时通过自家严格审查的App Intents框架强制执行隐私安全标准,保证用户体验一致性[11] - 与AI Key等硬件外挂相比,系统层面的调度机制被认为是更可规模化、更务实且具备长远价值的解决方案[12] 苹果公司的战略转向与行业定位 - 苹果公司近年开放姿态明显,在AI领域不再执念于全栈自研,而是主动拥抱外部模型,为系统预留灵活的接入入口,内部曾就自研与合作路线进行激烈争论[13] - 行业长期将走向分层竞争,平台型公司的最优解是通过集成不同供应商的模型实现风险分散、成本优化和择优使用,微软集成Anthropic的Claude模型进入Microsoft 365 Copilot即为典型案例[15] - 苹果已将Google Gemini和Anthropic Claude列入下一代Siri与系统级AI的候选名单,延续其熟悉的平台治理逻辑,即制定标准与规则,第三方在规则内创新[15][17] - 通过MCP协议,苹果将外部AI模型转化为供应商,自身则处于分发渠道和规则制定者的位置,这与其推出App Store、CarPlay、HealthKit等平台策略一脉相承[18][19]
科沃斯(603486):如何看待科沃斯未来潜力空间
新浪财经· 2025-09-24 20:27
公司业绩与增长前景 - 公司2023年业绩触底 2024-25H1已迎经营拐点 [1] - 预计2025-27年收入198亿/229亿/257亿 同比增速19%/16%/12% [4] - 预计2025-27年归母净利21亿/26亿/30亿 同比增速155%/27%/16% [4] 全球化发展空间 - 滚筒产品线上零售份额达73% 25H1领先且Q3份额环比走高 [2] - 海外市场存在年化50亿元收入追赶空间(对比科沃斯/石头) [2] - 海外产品均价显著提升 滚筒及海外盈利水平高于整体 [2] 平台化业务拓展 - 第三曲线业务(割草/擦窗机器人)从亏损步入盈利阶段 [3] - 平台化业务远期带来50亿元规模空间和5亿元盈利空间 [3] - 消费级机器人赛道正值爆发期 [3] 产业链布局价值 - 机器人产业链孵化历时10年 投资超百家技术公司 [4] - 地平线上市外 新项目可能带来直接业绩增厚 [4] - 产业链投资带来外溢合作空间(赋能+降本+产业合作) [4] 核心增长驱动因素 - 增长依赖渗透增量(产品周期对抗基数)和出海增量(出海周期) [2] - 未来预期差在于滚筒出海 类比21年基站出海的量价齐升 [2] - 2027年扫地&洗地机利润25亿元+第三曲线5亿元 [4]
慧翰股份(301600) - 2025年9月23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9-24 17:30
eCall业务与技术优势 - 公司自2013年开始研发欧盟标准eCall产品,2019年取得国内首张欧盟eCall认证证书及全球首批UN-R144认证证书 [2] - 2025年1月6日成为全球首批获得欧盟新一代NG eCall认证的企业 [2] - 已取得英国、阿联酋、沙特等地区国家的eCall认证,是国内认证最全面的企业之一 [2] - 2019年3月通过欧盟e-Call标准认证,系国内首家 [4][5] - 作为自主品牌出海e-Call主力供应商,拥有多国认证和规模化应用先发优势 [5] 国标AECS参与与实施 - 公司是国标GB45672-2025《车载事故紧急呼叫系统》的起草单位之一,参与标准文本编制和技术规范制定 [3][5] - 2025年4月国标AECS强制标准已发布,2027年7月1日强制实施 [4][5] - 与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完成前瞻性测试并通过 [3][5] - 与合作伙伴完成国标AECS功能及异常场景联合验证 [3] 研发体系与产能规划 - 研发费用逐年稳步增长,采用"平台化、模块化"研发体系 [3] - 拥有柔性生产线和智能制造体系,满足车规级产品生产需求 [6] - 自有产线负责核心零部件生产及工艺验证,外协厂负责非核心零部件加工 [6] - 可根据市场需求灵活扩大产能 [6] 数字化能源管理业务 - 通过端云一体化技术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 [7] - 覆盖动力电池、换电系统、电网储能系统场景,并向电动船舶领域延伸 [7] - 支持车电分离管理、电池租赁共享、V2G能源互动及能源数字交易 [7] 市场与技术对比 - AECS需通过碰撞测试、紧急呼叫触发测试等多重车规级认证 [7] - AECS是前装车规产品,技术门槛高于后装消费电子ETC [7] - AECS成为法规件后市场规模超越ETC [7]
盛谈公募行业高质量发展之三|长盛郭堃:中型公司投研体系建设 需走“集中资源、有效转化、精品化突破”道路
新浪基金· 2025-09-24 16:01
文章核心观点 - 监管层推动公募基金行业投研体系向"平台化、一体化、多策略"转型,旨在解决行业痛点,提升投资回报的可持续性和投资者体验 [1] - 投研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是将个人能力转化为公司系统能力,打通研究投资环节,发展多样化策略以避免风格漂移 [2] - 行业生态呈现"纺锤形"结构,头部公司与特色化机构共荣,多数中小公司正处于向平台制转型的过渡期 [3] - 非头部公司应走"集中资源、有效转化、精品化突破"的道路,而非盲目照搬头部公司重资产模式 [4] 监管要求针对的行业痛点 - 解决"明星基金经理"依赖问题,通过平台化和一体化将个人能力沉淀为公司系统能力,保障投研成果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2] - 解决"研究-投资"割裂问题,通过一体化打通研投篱笆,建立"研究驱动投资、投资反馈研究"的闭环,提升决策效率和准确性 [2] - 解决投资风格漂移问题,通过多策略鼓励公司发展并坚持多样化的投资策略,满足不同市场环境下投资者需求,避免"押注式"投资 [2] 公募基金行业投研体系现状 - 行业总体上基本实现了从依赖"个人艺术"到依靠"系统科学"的转变 [1] - 核心成果体现为投研平台化协同取代单打独斗、数智化赋能成为关键基础设施、长期主义文化引导激励考核、差异化格局满足多元需求 [3] - 行业生态呈现"纺锤形"结构:一端是综合性大型财富管理机构提供全资产全策略一站式解决方案,另一端是特色化专业资产管理机构聚焦优势领域做精做强 [3] - 少数头部公司已初步建成"平台化、一体化、多策略"体系,大多数中小公司正处于向"平台制"转型的过渡期,面临研投转化效率不高、策略特色不鲜明、资源有限等挑战 [3] 非头部公司投研体系建设路径 - 需要走"集中资源、有效转化、精品化突破"的道路,不能盲目照搬头部公司的重资产模式 [4] - 首要任务是建立投研一体的互信讨论机制,通过集体智慧进行关键问题决策 [4] - 设计多层次立体化的讨论框架,包括宏观、中观、微观,保证深度并兼顾时效,促进研究成果向投资有效转化 [4] - 努力做到精品化突破,通过自身投研能力建设和迭代打造长期精品化产品,而非追求大而全的产品线配置 [4] 长盛基金公司的实践经验 - 公司形成了三重固定投研讨论机制:周度报告会、月度模拟组合会、季度投委会,并通过每日晨会及不定期交流完善框架 [5] - 周度报告讨论会固定于每周一下午讨论一篇深度报告,旨在对个股或行业的长期空间、竞争格局、公司竞争力、估值水平等维度形成全面清晰认识 [5] - 月度模拟组合会由研究员每月初汇报当月模拟组合并复盘上期组合,旨在帮助基金经理了解研究员观点变化,有效传递研究成果并向投资转化 [5] - 季度投委会由所有投委会及权益投研人员参加,内容包括四大组组长汇报策略及基金经理汇报组合管理思路,旨在通过集体智慧把握中期方向并形成决议指导投资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