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
搜索文档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民间美术中的创新运用
新华日报· 2025-09-19 10:56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三峡民间美术数字化中的应用 -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识别并分类整理纸质资料、音频影像等原始资料,建立结构化基础数据库,实现数字化保存 [2] - 通过数据分析能力对海量作品进行深度研读,提炼代表性符号、色彩组合体系及传统制作工艺特征,构建三维美术基因库 [2] - 借助语言处理优势为数据库资料添加文字说明,建成内容形式多样、结构完整的文化宝库 [2] 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三峡民间美术资源活化 - 通过学习破损文物同类型完整作品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智能补齐缺损部分,生成高度还原的图像及三维模型,完成数字文物修复 [3] - 利用三维生成技术将平面化作品输入三维数字空间,从静态保护观赏变为动态参与体验模式,使人们可在虚拟空间中亲近和创作作品 [3] - 修复后的数字模型可开展衍生创作,打破技能局限,突破创作边界 [3] 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三峡民间美术传承教育 - 通过创造形象化人物“数字匠人”,以表演形式动态展示与同步讲解艺术作品,提供听觉加视觉的多维感官体验并即时反馈用户创作表现 [4] - 在虚拟空间构建接近现实世界的艺术工坊,以数字教学方式培养非遗传承人及艺术爱好者,打破时空限制 [4] - 借助虚拟场景构建准确复现艺术作品材质及肌理,通过触觉反馈和压力感应装置进行线上技法训练,减少实体材料损耗并控制经济成本 [4] 生成式人工智能推动三峡民间美术创新设计 - 在严格遵照风格特性及创作法则条件下,创造表现力极强的新潮艺术文化作品,如将三峡刺绣与极简主义结合,打造复古又流行的艺术形式 [5] - 通过风格迁移功能跨界运用于现代家居、游戏动漫、影视音乐、服饰等行业,催生大量新产品和服务形态 [5] - 利用高效产出能力自动化生成符合三峡民间美术风格的纹样、图案及造型,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5][6] 生成式人工智能拓展三峡民间美术传播维度 - 通过对传统内容进行智能化处理与转化,以宣传海报、短视频、文化产品外包装等生动新颖形式展示作品,增强大众关注热情 [7] - 融入VR、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使参与者身临其境观赏传统村落中的年画、石刻、木雕、皮影等作品及艺术家创作过程 [7] - 采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协同设计平台,根据用户表达的功能、审美、应用场景等信息,匹配设计素材库生成高效定制化方案,提高产品与人的契合度及宣传力度 [7]
(活力中国调研行)农闲握笔头、农忙扛锄头 年画绘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中国新闻网· 2025-09-04 15:04
行业概况 - 绵竹年画作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 与天津杨柳青 山东潍坊杨家埠 苏州桃花坞年画齐名[3] - 年画产品开发覆盖20多个系列 产品种类达1000余种[4] - 产品远销50余个国家和地区 包括美国 英国 法国 泰国 柬埔寨等市场[4] 经营表现 - 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人民币[4] - 2025年上半年接待游客66万人次[6] - 旅游收入超过2.3亿元人民币[6] 产品创新 - 开发"年画+"产品系列 包括冰箱贴 香囊 扇子 抱枕 白酒 帆布袋等生活用品[4] - 年画内容突破传统限制 创作"哪吒"等卡通形象满足儿童市场需求[6] - 保持传统门神年画特色 仅门神种类就超过20种[6] 发展模式 - 采用"艺人拿手艺换股份 村民拿积分换股份"的集体经济共享模式[6] - 推动文农旅融合发展 结合餐饮 民宿 特色农产品采摘等研学旅游项目[6] - 依托"乡遇画里""年画街坊"等主题街区开展年画 年俗 年趣系列文化活动[6] 生产特点 - 坚持木板纯手工绘制工艺 每幅作品颜色存在细微差异[4] - 制作周期需10余天静置时间使颜色充分渗入纸张[4] - 画师需具备专业看色能力 掌握绵竹年画独特着色技术[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