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技术

搜索文档
扬州经开区:凝聚新兴领域力量 共绘发展“新”画卷
新华日报· 2025-05-16 05:52
组织建设 - 扬州经开区采用"单建+联建""行业+区域"模式完善新兴领域组织体系,选派131名党建指导员下沉企业[1] - 成立6个产业链综合党委构建"综合党委统筹引领、企业支部协同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1] - 采用区域性联合党支部形式吸纳商圈楼宇、工业园区小微企业,近三年累计成立新兴领域党组织39个[1] - 通过"五个一批"行动解决流动党员管理问题,三年发展新兴领域党员245人占全区党员发展比例的66.6%[1] 企业服务 - 选派32名"红领专员"和18名"项目书记"开展"四送四问"行动,三年收集问题需求531个[2] - 组团开展服务活动238次,解决融资困难、技术瓶颈、人才短缺等实际问题[2] - 组建3支"红盟聚力"先锋队开展免费体检、爱心暑托、技能培训等微实事[2] - 建成57个"开新驿家"服务驿站及晶澳智慧空间、宝龙商圈等特色阵地[2] 产业协同 - 推动党员人才"揭榜挂帅"示范项目20余项,设置党员示范岗等载体289个[3] - 打造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等3个共享协作平台和5个校地企合作平台[3] - 促成产学研、金融投资等合作项目107项,形成资源共享生态圈[3] - 引导155名新兴领域群体参与社区治理,实现"新新"群体与基层治理联动[3]
研判2025!中国化工行业碳中和技术行业产业链、相关政策及行业现状分析:政策引领转型,技术突破助力低碳未来[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12 09:29
行业碳排放与技术进步 - 2024年中国化工行业碳排放量达15.8亿吨,同比增长1.28%,增速较2023年下降6.31个百分点,显示碳排放强度增长显著放缓 [1][12] - CCUS技术商业化加速:中国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示范工程年捕集量突破170万吨,中国石油吉林油田累计埋存二氧化碳超350万吨,居全国第一 [1][12] - 新能源技术突破:恒力石化建成全球最大单套光伏发电装置(年发电量1.8亿千瓦时),万华化学投产全球首套水电解制氢装置(绿氢产能10万吨/年) [1][12] 政策支持与标准建设 - 2024年8月《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提出:2024年发布70项碳核算等国家标准,2025年形成三位一体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100家企业和园区试点 [8][9] - 2024年7月《精细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目标:到2027年培育5家世界一流企业、5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建20家优势化工园区 [9] - 2024年7月《化工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规划:到2027年制修订3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覆盖安全生产、绿色低碳等关键场景 [9] 技术应用与装备创新 - 工信部2024年推荐12项石化化工节能降碳技术,包括高效尿素合成工艺(能耗<650kg/t尿素)、橡胶串联密炼技术(混炼时间缩短30%)、全重力平衡油气水处理技术(零VOCs排放) [14][16] - 乙烯裂解炉节能陶纤衬里材料通过热防护涂层技术实现抗高温冲刷,替代耐火砖且无需烘炉操作 [16] - 硫铁矿制酸系统协同利用有机废硫酸技术实现炉温精确调控(950-1050°C),完全替代天然气调节 [16] 重点企业动态 - 中材节能2024年营收23.24亿元(同比-24.21%),净利润0.08亿元(同比-94.7%),但在余热发电领域保持国内领先,服务200多条水泥窑生产线 [18] - 远达环保2025年Q1营收8.79亿元(同比+4.53%),净利润0.40亿元(同比+26.83%),其10万吨级碳捕集装置连续运行超16000小时创行业纪录 [20] - 万华化学通过逆向一体化布局拓展新能源材料,如正极材料和电解液领域,强化产业链协同 [18] 未来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方向:生物基材料替代化石原料、电化学反应/膜分离等低碳技术研发、产品全生命周期回收技术 [22] - 产业链整合:上下游一体化发展(原料→材料)、多产品协同模式、与新能源/环保领域深度融合构建绿色供应链 [23] - 市场格局变化:碳政策差异化驱动全球化布局、新能源材料/绿色消费材料受关注、CCUS技术先发企业获成长机遇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