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与类脑智能

搜索文档
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 深圳光明打造产学研用新范式丨解码光明科学城“蝶变”之路
证券时报· 2025-03-21 08:27
光明科学城科研成果转化模式 - 深圳光明科学城实现产学研无缝衔接,实验室与产业孵化平台距离仅50米,加速工程化验证[1] - 区内企业如湾影科技完成多轮融资估值数亿元,布林凯斯2024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1] - 科学城以市场化基因驱动科研成果转化,导向"可应用""能上市",支撑产业集群发展[2] 科研基础设施与创新载体 - 合成生物大设施为全球最大合成生物学装置,2024年12月投入运行,实现实验自动化与高效筛选[4][5] - 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为全球首个跨物种脑科研平台,支持脑疾病治疗技术产业化[5] - 已建成22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3大科学设施及鹏城云脑Ⅲ等在建项目[6] 科学家与企业家双栖生态 - 粒影生物创始人张影兼具科学家与企业家身份,公司2024年营收与研发投入均超千万元[10] - "首席科学家+CEO"模式普及,如布林凯斯结合学术积累与市场化管理实现技术转化[11] - 区内158名学者入选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人才总量近19万,配套住房、教育等保障措施[12] 产业集群与政府赋能 - 2024年光明区GDP达1721.3亿元(+8.6%),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50.2%[14] - 智能传感器企业从2021年16家增至超140家,产值超百亿元,获评国家级特色集群[15] - 政府设立50亿元智能传感产业基金,建设明湖智谷产业园释放150万㎡产业空间[16]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 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首创"楼上楼下"模式,科研团队与企业共享空间与设备[11][20] - 龙头企业与高校组建7个创新联合体,如创维光伏与中山大学合作钙钛矿电池研发[20] - 光明引导基金注资企业如工匠社,加速技术迭代与市场验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