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搜索文档
挖掘创新创业“金种子”,“创客中国”长沙赛蓄势待发
长沙晚报· 2025-07-25 13:31
赛事概况 - 2025年"创客中国"长沙市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将于7月28日至29日在麓谷科技创新创业园举办 [1] - 大赛由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湖南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长沙市人民政府指导,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主办 [1] - 主题为"智汇星城,创享未来",旨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1] 赛制设计 - 大赛分为企业组和创业组:企业组面向长沙注册的中小微企业,创业组面向注册不满2年的初创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团队 [3] - 参赛项目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无产权纠纷 [3] - 采用"8+3"路演答辩模式,企业组与创业组各配备9名评委 [3] - 企业组评分侧重技术创新能力、产业推广能力及团队能力,创业组侧重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发展潜力及团队能力 [3] - 最终两组将决出一等奖各2名、二等奖各6名、三等奖各12名 [3] 奖励与支持政策 - 大赛设置总金额98万元的资助奖金,创业组额外增设10个奖励名额 [3] - 企业组获奖企业将优先推荐进入长沙市专精特新"小巨人"后备企业库 [4] - 开放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应用场景 [4] - 长沙银行提供专属授信、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等金融服务 [5] - 兴业证券为优质企业提供上市辅导、投融资对接等服务 [5] - 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为获奖大学生团队提供股权投资资金支持 [5]
系统协同贯彻新发展理念
经济日报· 2025-07-15 06:09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核心价值 - 打破行政壁垒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1] -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工程 雄安新区从基础建设迈向创新生态构建阶段 [1] - 中国星网总部落地运营 空天信息创新联盟成立 标志产业生态升级 [1] - 雄安体育中心投用 绿地公园与便捷交通构建"未来之城"人居标杆 [1] 生态治理协同成效 - 2024年京津冀PM2.5浓度持续下降 反映联防联控机制成效 [2] - 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实现统一标准、共享技术、联动执法 [2] - 将环境保护转化为区域共同优势 奠定高质量发展绿色基底 [2] 产业协同发展模式 - 形成"北京研发、天津转化、河北制造"分工体系 避免同质化竞争 [2] -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共建 人工智能产业协作释放比较优势 [2] - 成立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 推进"六链五群"产业布局 [2] 公共服务协同成果 - 建立115个京津冀医联体 职业教育示范园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3] - "河北福嫂"进京津 社保卡"一卡通"打破地域限制 [3] - 40多万名京津老年人赴河北养老 体现生活方式变革 [3] 制度创新与交通建设 - 形成1小时至1.5小时交通圈 突破地域思维定式 [3] - 中关村津冀产业园共建共管 创新税收分享机制 [3] - 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临空经济区优化体制机制 [3] 未来发展方向 - 强化雄安新区创新驱动 推进通州与北三县一体化 [4] - 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实现规划、政策、标准"三统一" [4] -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先行区 [4]
苏州出台多项举措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
快讯· 2025-07-10 17:09
苏州科技创新发展举措 - 苏州集中发布多项新举措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和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大会聚焦高层次人才引进、高质量项目落地、高水平成果转化三大方向 [1] - 活动吸引超百位国内外院士在内的1700多位嘉宾参会 [1] - 苏州市锚定建设全球科创新高地目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江西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06-29 05:49
江西先进制造业发展概况 -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累计交付全系列教练机超5000架 L15"猎鹰"成为全球领先教练机 [1] - 2024年12月江西新增2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总数增至3个 一季度3集群实现规上营收1712.68亿元同比增长10.17% [1] - 江西提出打造电子信息 铜基新材料 航空等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1]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 江西中科鸿虔新材料年产3000吨催化剂 年产值超10亿元 实现国六标准柴油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国产化突破 [2] - 江西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均对接国家级科研平台 524家企业设有国家级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2] - 12家江西企业设有国家级或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 江西江铜华东电工新材料通过数字化改造实现生产效率提升10% 能耗降低10% [3] - 2024年以来江西省超1.8万家企业开展转型诊断 超1.1万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 [3] - 江西建成国家5G工厂36个 6大产业集群拥有172家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3] 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 江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连续3年超万亿元 京九铁路沿线形成"四城"产业带 [4] - 晶科能源带动上饶形成完整光伏产业链 目标2025年集群营收突破1700亿元 [4] - 江西累计培育13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14个产业年营收超千亿元 [4]
常州:创新链与产业链“双链共舞”
新华日报· 2025-06-07 05:52
新能源产业 - 全球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常州造"电池,理想汽车自动化生产线每40秒下线一台新能源车 [2] - 2023年已有超过80个新能源产业项目落户常州,超2000家核心配套企业形成全产业链集群 [2] - 常州新能源集团统筹"发储送用网"全环节,光储充一体化电站、近零碳园区等创新场景持续落地 [2] - 2025年目标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万亿元,整车产量达100万辆,推动产业向智能网联化升级 [3] 机器人产业 - 国内每4台工业机器人有1台产自常州,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3] - 机器人产业与新能源、智能制造协同发展,工业机器人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生产线关键环节 [4] 新兴产业布局 - 2023年常州-上海经贸活动周签约30个重大项目,聚焦新型电力装备、新材料、半导体等领域 [4] - 系统发布9大新质生产力赛道,前瞻布局合成生物、机器人等未来产业 [4] 科技创新生态 - 常州科教城日均创立1家科技企业、转化1项科技成果、新增4件授权专利 [4] - 推出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试点,培养技术经理人队伍促进产学研对接 [5] - 科教城集聚2万余名科技人才,服务近6000家企业创新需求 [6] 产业发展模式 - 采用"链式思维"构建产业集群,通过场景开放加速技术迭代 [2] - 坚持"创新全域化"理念,形成"全域联动、全要素聚合"的高新技术生态 [6]
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 探索AI赋能制造业新路径
中国证券报· 2025-04-29 06:41
AI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现状 - AI大模型分为三类:文本处理的大语言模型、生物医药/化学领域的科研大模型、与物理世界交互的具身大模型,前两类在制造业落地较快,具身大模型处于起步阶段[1] - 汽车制造和电子制造行业应用较成熟,AI视觉检测系统能高精度识别零部件缺陷,提升电路板检测效率和自动化生产流程[2] - AI视觉检测、设备预测性维护、智能焊接机器人领域已形成成熟应用,但工业母机等通用场景的AI人机交互仍处于早期阶段[2] AI对制造业的变革机遇 - 智能化生产可提高效率和质量,降低人力成本;产品创新可优化设计功能;市场拓展可分析需求并开拓新市场[3] - 制造业附加值将转向研发创新和高效运营,掌握先进具身大模型的企业可能重塑行业竞争格局[3] - AI将催生全新商业模式,推动全流程自动化,产业链重心从制造转向研发和服务,竞争维度扩展至"数据-算法-场景"三位一体[3] 企业AI融合路径 - 需建立痛点导向的价值锚定体系,逐步将AI技术融入生产流程以提升经济效益[5] - 战略规划需覆盖生产/管理/销售全环节,如AI生产排程、质量控制、数据驱动决策,避免简单技术叠加[5] - 垂类模型发展是关键,部分企业正开发通用底座吸引开发者完善垂直场景应用[5] 政策支持与产业协同 - 专项科研基金支持AI与制造融合技术研发,试点示范项目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广东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联盟等政策加速资源集聚[7] - 需构建"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升级"全链条生态,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场景创新[7] - 未来3-5年趋势包括训练成本下降、具身智能发展、数实融合,中国凭借场景/数据/政策优势引领全球产业链智能化革命[8] 技术突破方向 - 具身大模型需突破物理世界交互技术,依赖算法、传感器及运动控制技术发展[8] - 当前瓶颈包括大模型可解释性、数据隐私保护和边缘计算能力,需产学研协同攻关[8] - 智能化升级加速、产业融合深化、绿色制造赋能将成为未来核心趋势[8]
锚定“世界一流科学城” 深圳光明打造产学研用新范式丨解码光明科学城“蝶变”之路
证券时报· 2025-03-21 08:27
光明科学城科研成果转化模式 - 深圳光明科学城实现产学研无缝衔接,实验室与产业孵化平台距离仅50米,加速工程化验证[1] - 区内企业如湾影科技完成多轮融资估值数亿元,布林凯斯2024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1] - 科学城以市场化基因驱动科研成果转化,导向"可应用""能上市",支撑产业集群发展[2] 科研基础设施与创新载体 - 合成生物大设施为全球最大合成生物学装置,2024年12月投入运行,实现实验自动化与高效筛选[4][5] - 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为全球首个跨物种脑科研平台,支持脑疾病治疗技术产业化[5] - 已建成22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3大科学设施及鹏城云脑Ⅲ等在建项目[6] 科学家与企业家双栖生态 - 粒影生物创始人张影兼具科学家与企业家身份,公司2024年营收与研发投入均超千万元[10] - "首席科学家+CEO"模式普及,如布林凯斯结合学术积累与市场化管理实现技术转化[11] - 区内158名学者入选全球顶尖科学家榜单,人才总量近19万,配套住房、教育等保障措施[12] 产业集群与政府赋能 - 2024年光明区GDP达1721.3亿元(+8.6%),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50.2%[14] - 智能传感器企业从2021年16家增至超140家,产值超百亿元,获评国家级特色集群[15] - 政府设立50亿元智能传感产业基金,建设明湖智谷产业园释放150万㎡产业空间[16]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 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首创"楼上楼下"模式,科研团队与企业共享空间与设备[11][20] - 龙头企业与高校组建7个创新联合体,如创维光伏与中山大学合作钙钛矿电池研发[20] - 光明引导基金注资企业如工匠社,加速技术迭代与市场验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