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智能传感器
icon
搜索文档
速腾聚创午前涨超4% 公司将正式发布AC2系列产品 机构看好泛机器人领域加速放量
智通财经· 2025-10-21 12:03
公司股价表现 - 公司股价午前上涨超过4%,截至发稿时上涨3.91%至36.7港元,成交额为1.52亿港元 [1] 新产品发布 - 公司将于2025年10月19日至25日在IROS 2025大会上正式发布Active Camera系列最新产品AC2 [1] - 与AC1系列相比,AC2系列体积大幅缩小,直观尺寸与当前广泛应用的双目视觉传感器相近 [1] - AC2系列提供毫米级测距精度与高鲁棒性RGBD数据 [1] - 产品可嵌入机械狗头部、机械臂末端及人形机器人头部等多领域视觉传感器应用部位 [1] 产品技术升级 - AC2产品在SPAD芯片方面实现升级 [1] - 产品结合AIready的算法软件栈和全套解决方案,形成了"芯片方案-生态-产品"闭环 [1] - 技术升级使公司能够在不同场景下为客户打造和推出合适的产品 [1] 市场前景与增长曲线 - AC系列产品适用于汽车、机器人、消费电子等多应用领域 [1] - 机器人增量零部件被视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并有望放量 [1]
港股异动 | 速腾聚创(02498)午前涨超4% 公司将正式发布AC2系列产品 机构看好泛机器人领域加速放量
智通财经网· 2025-10-21 11:42
智通财经APP获悉,速腾聚创(02498)午前涨超4%,截至发稿,涨3.91%,报36.7港元,成交额1.52亿港 元。 对比AC1产品,AC2产品在SPAD芯片方面实现升级,结合AIready的算法软件栈和全套解决方案,形成 了"芯片方案-生态-产品"闭环,能够在不同场景下为客户打造和推出合适的产品。该行认为,AC系列产 品适用汽车/机器人/消费电子等多应用领域,机器人增量零部件第二增长曲线有望放量。 消息面上,方正证券指出,2025年10月19日至25日,国际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大会(IROS 2025)将于杭州 国际博览中心举行,本届IROS期间,速腾聚创将正式发布Active Camera系列的最新产品——AC2。与 AC1系列相比,AC2系列体积大幅缩小,直观尺寸与当前广泛应用的双目视觉传感器相近,提供毫米级 测距精度与高鲁棒性RGBD数据,可嵌入机械狗头部、机械臂末端及人形机器人头部等多领域视觉传感 器应用部位。 ...
港股异动丨速腾聚创收涨4.37% AC2新品发布在即
格隆汇· 2025-10-20 16:14
公司股价与回购动态 - 公司股价收涨4.37%至35.32港元,全天成交额1.9亿港元,最新市值达167亿港元 [1] - 公司于2025年10月17日耗资991.75万港元回购29万股,回购价格区间为每股33.84至34.5港元 [1] 新产品发布与技术特点 - 公司将在2025年10月19日至25日于杭州举行的国际智能机器人与系统大会上正式发布ActiveCamera系列最新产品AC2 [1] - AC2产品结合激光雷达、双目结构光及IMU技术,具备大视场角和毫米级精度,被定义为机器人的“操作之眼” [1] 业务前景与市场应用 - AC系列产品适用于汽车、机器人及消费电子等多个应用领域 [1] - 机器人增量零部件被视为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有望实现放量增长 [1] - 车载业务与机器人业务共同发力,预计将推动公司规模增长 [1]
智能传感器技术创新联合体在汉成立
长江日报· 2025-09-24 08:46
该联合体由武汉市计量标准质量研究院、武创院江岸岱家山智能传感产业创新中心、武 汉岱家山数智传感产业园三方共建,将"标准质量""技术研发""产业孵化"三大功能模块有机 融合,聚焦攻关智能传感器领域的技术和产业难题。 "联合体成立后补足了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短板。"武汉迈郝特新材料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王超说。作为一家从事隧道运维的企业,迈郝特十分擅长应用场景开发,却还要用四处打电 话的传统办法寻找上游技术。王超说,联合体成立后,迈郝特可以通过联合体掌握最新的传 感器技术发展,把更多精力聚焦于应用场景开发。 "智能传感器的应用范围已成为自动驾驶、智能家居、机器人、远程医疗等信息领域的 刚需。"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刘维华表示,武创院将提供技术驱动力和高端资 源链接,充当联合体与外部高端创新网络的"连接器"。 编辑:胡之澜 武汉市计量标准质量研究院在岱家山科创城实现全国首创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 务,已经为30多家智能传感器领域创新型企业提供质量技术基础服务。联合体成立后,研究 院将继续引导支持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抢占市场制高点。 人形机器人通过指尖的压力传感器"触摸"世界,无人驾驶汽车利用车顶的激光雷达畅行 ...
禾赛(HSAI.US)涨逾4% 即将实现“美股+H股”双布局
智通财经· 2025-09-03 23:15
股价表现 - 禾赛科技股价周三上涨超过4%至26.14美元 [1] 上市进展 - 公司于8月31日晚间通过港交所聆讯 [1] - 可能成为首家通过"科企专线"渠道递表上市的企业 [1] 战略考量 - 选择回港上市核心目标是提高股票交易稳定性与安全性 [1] - 首要战略是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并保障其利益 [1]
陕西华达20250828
2025-08-28 23:15
**陕西华达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总结** **一、公司财务表现与影响因素** * 2025年上半年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及环比均实现增长 但利润未达去年同期水平[3] * 毛利率下降受多重因素影响 包括行业降价波动(特别是导弹方向) 研发费用增加 减值计提金额上升(因回款情况较差) 以及原材料成本上涨(铜和金价上涨导致电镀环节成本增加)[2][3] * 订单量在三四月份达到历史峰值 五月后趋于平稳 但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表明市场需求稳定增长[2][3] **二、收购整合与协同效应** * 收购华金公司后 双方在业务 客户和产品上形成协同效应[2][4] * 华金公司产品(电源模块和系统 配电管理系统 混合集成功能电路)与陕西华达形成互补 应用领域涵盖航天 航空 导弹和无人机等[4][5] * 客户资源得到整合 陕西华达主要客户为电科 华金主要集中于航天科技和科工系统 整合将助力产品向集成化和系统化发展[4][5] * 此次收购是集团首次资产注入 将推动未来战略规划[2][5] **三、业务结构与客户集中度** * 2025年上半年整体业务结构与2024年相比变化不大 前五大客户排序基本稳定[6] * 华为占比从过去的8%~10%提升至15%左右 主要因精品订单恢复集中在三四月份[6] * 收入结构中高占比的确收部分也是导致毛利率下滑的原因之一[2][6] * 业务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军用领域 如雷达 导弹和无人机方向 其中无人机方向(兵器领域)今年比去年有较大提升[10] **四、新业务领域布局与进展** * **新能源汽车领域**: 正在办理IATF 16949认证 计划结合电源 传感器及连接器等产品提供集成化解决方案[7] 目前收入贡献较小(约百万级)[11] 华星公司已为问界赛力斯配套陶瓷基MES压力传感器 收入达2000多万元 并正开展与长安 江淮 北汽和比亚迪等车企的路试[8] * **商业航天领域**: 下半年出现积极变化(人员调整 资金到位 发射进度加快)[4] 公司全程配套星网二期星云计划实验星发射(9月6日及10月)[13] 已拿到华为卫星正式编码并提供供货 当前合同金额几十万[4][13] 预期未来能供应低轨卫星一半左右份额 预计2027年每年发射量达1000颗左右 明年约600颗[18] 北斗卫星已进入产品正样设计阶段 预计明年上半年完成[16] * **光模块业务**: 过去主要给中兴通讯供货[9] 已通过产线建设 与外部厂家合作及现金收购等方式增强技术实力 实现布局[7][9][22] 布局包括光跳线 光电传输和转换等 应用广泛(如数据中心)[22] * **智能传感器业务(华星公司)**: 主要应用于民用领域 已为问界赛力斯配套陶瓷基MES压力传感器[8] 军民收入比例基本上为军60% 民40% 客户主要集中在医院及三院下属方向 收入结构中火箭和导弹占比较大[12] **五、订单与未来发展展望** * 目前在手表订单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具体数据未统计)[17] * 军工订单层面2024年相较于2023年有所下滑 但预计底部反转和修复可期 预计2026年进入新一轮周期性变化[4][27] * 公司下半年将持续发力 实现季度正向增速 依托平台化战略进行整合和扩展[25] * 应对贵金属价格上涨压力 措施包括采用新材料(如不锈钢替代铜) 调整镀层厚度标准规范 采用新工艺(如微型灌胶)以及在新品推广上选用新材料并结合轻量化 小型化 集成化等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改进[19] **六、其他重要信息** * 华为科研阶段毛利水平与五院的一代星相差不多 约35%[15] * 给五院配套的单价值量明确 二代星约70万元 一代星稳定在50万元左右[14] * 在连接系统方面 与华为合作没有明显竞争对手[16] * 华星公司其他产品如电位器 已通过国内唯一3,313和3,224片式自动线认证 供货对象包括大福 武汉梵谷 立信等厂家及军用单位(三院33所 湖北红峰 贵州061所)[9] * 千帆星座上半年提供了37颗单性价值量约50万元的订单[21] * 军用卫星的峰值难以准确判断 但未来两到三年行业发展预计非常迅速[20] * 公司目前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发力[24]
矽睿科技或入主安车检测 已筹备IPO多年
半导体芯闻· 2025-08-06 19:22
控制权变更交易 - 矽睿科技拟通过协议收购安车检测控股股东贺宪宁持有的1472.24万股股份(占总股本6.43%),转让单价21.84元/股,总价款3.22亿元,较停牌前26.15元/股折价17% [2][3] - 交易包含表决权委托条款,贺宪宁将额外13.57%股份表决权委托给矽睿科技行使,使其合计控制20%表决权,后续限售解禁后将完成股份转让 [2] - 交易完成后安车检测控股股东变更为矽睿科技,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2] 矽睿科技背景 - 公司2012年成立于上海,聚焦智能传感器领域,产品涵盖智能运动感知系统、磁传感解决方案等六大矩阵,覆盖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三大万亿级赛道 [3] - 股东结构分散,无单一持股超10%股东,主要股东包括上海联和投资(上海市国资委全资)、国家大基金参与的超越摩尔基金、云锋基金等 [3] - 高管团队中董事长叶峻兼任上海联和投资及多家上市公司职务,总经理孙臻为专职 [4] 资本市场动作 - 2023年6月以6.83亿元转让麦歌恩微电子68.28%股权给纳芯微,同年12月完成交割 [5] - 2021年及2023年两度启动IPO辅导,最新进展显示国泰海通正协助完善业务战略及募投方案 [5] 交易标的概况 - 安车检测停牌前市值60亿元,复牌前一日股价大涨11.87%至26.15元/股 [3]
安车检测:控股股东拟变更为矽睿科技 股票复牌
巨潮资讯· 2025-08-06 09:05
股权转让交易 - 安车检测控股股东贺宪宁与矽睿科技签署协议,后者将通过"股权受让+表决权委托"方式取得20%表决权,成为新任控股股东 [1] - 交易分三阶段:第一阶段受让6.43%股份,第二阶段委托13.57%表决权,第三阶段解禁后协商剩余股份转让 [1] - 交易完成后矽睿科技成为控股股东,但因股权结构分散(无单一股东持股超10%),上市公司将无实际控制人 [1] 矽睿科技背景 - 成立于2012年,国内领先智能传感器企业,产品涵盖运动感知、磁传感等六大方向,应用于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 [2] - 股东包括上海联和投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旗下超越摩尔基金、小米长江产业基金等知名机构 [2] - 目前处于IPO辅导阶段,控股安车检测或为其资本布局重要一步 [2] 产业协同效应 - 安车检测可借助矽睿科技智能传感技术提升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拓展车联网、智慧交通等新业务 [2] - 矽睿科技通过上市公司平台加速产品在汽车后市场落地,扩大市场份额 [2] 市场影响 - 安车检测股票自7月29日起停牌,8月6日复牌,市场关注复牌后股价表现 [2] - 矽睿科技IPO进程及与安车检测业务协同效果将影响公司长期价值 [2] - 交易尚需监管部门批准,最终完成存在不确定性 [2]
矽睿科技或入主安车检测 已筹备IPO多年
证券时报网· 2025-08-05 23:24
控制权变更交易结构 - 交易通过股份转让和表决权委托结合形式进行 矽睿科技拟协议收购贺宪宁持有的1472.24万股股份 占上市公司总股本6.43% [1] - 股份转让完成后 贺宪宁将持有13.57%股份对应的表决权委托给矽睿科技行使 使矽睿科技合计控制表决权达20% [1] - 后续表决权委托股份在解除限售后将转让给矽睿科技 交易完成后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矽睿科技 实际控制人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 [1] 交易定价与市值 - 首期1472.24万股股份转让单价为21.84元 对应转让价款总额3.22亿元 [2] - 以停牌前一日股价26.15元/股计算 本次交易折价约17% [2] - 停牌前公司总市值为60亿元 [2] 收购方背景与业务 - 矽睿科技成立于2012年 业务聚焦智能传感器领域 构建六大核心产品矩阵包括智能运动感知系统 磁传感解决方案 工业级融合感知模组 [2] - 公司深度赋能智能汽车 先进制造 消费电子三大万亿级赛道 前瞻布局智慧医疗 人形机器人 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领域 [2] - 股东结构明星云集但无持股超10%大股东 包括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超越摩尔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 上海云锋麒泰投资中心 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等 [2] 收购方资本运作历史 - 矽睿科技高管团队中董事长叶峻担任多家企业重要职务包括宣泰医药 华虹公司 上海银行 总经理孙臻仅在公司履职 [3] - 2023年6月公司作价6.83亿元将所持上海麦歌恩微电子68.28%股份转让给纳芯微 交易于同年12月完成交割 [3] - 2021年和2023年两度接受上市辅导 目前第二轮辅导持续进行中 最新进展显示辅导机构正协助完善业务发展战略和募投项目规划 [3]
多链融合 绘就智能传感器产业新图景
央视网· 2025-07-24 15:08
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前景 - 智能传感器是万物互联的关键基石 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1] - 安徽蚌埠中国传感谷目标产值超千亿元 正在加速构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 [1] MEMS传感器技术优势 - MEMS传感器具有体积小 重量轻 灵敏度高 易于集成等优势 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关键一环 [2] - 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实现批量生产 每月下线1万片晶圆 [3][5] 产业链布局与产能 - 15台晶圆传输盒在1500多米轨道上运行 支撑中高性能汽车级 工业级传感器生产 [5] - 建设9条"共享产线"包括力传感器工艺线 组装线等 为初创企业提供工艺孵化与测试服务 [6] 创新生态与政策支持 - 建立省市区三级政策扶持体系 涵盖资金支持 科创平台建设 人才引育等多维度 [8] - 组建MEMS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安徽省智能传感器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平台 [9] 产业集群建设成果 - 形成设计 制造 测试 封装 应用一体化的完整产业体系 [9] - 老工业城市通过智能传感器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焕发新活力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