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和电子

搜索文档
上汽电驱动取得增程发电机控制器用隔热装置专利,有效隔绝热量传递
金融界· 2025-06-19 12:46
专利技术突破 - 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获得"增程发电机控制器用隔热装置"专利,采用单层铝合金壳状结构,具有滚花花纹设计,热反射率极高且导热率极低,能有效降低控制器周边环境温度[1] - 专利装置边缘采用折弯曲面设计,显著提升抗振动性和结构强度,翻边结构优化安装便捷性,整体重量轻且无需电镀,成本优势明显[1] - 该技术解决了增程发电机系统的热量隔绝难题,直接提升发电机系统总成的保护性能[1] 公司背景与研发实力 - 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94亿人民币,拥有371项专利,对外投资12家企业,参与15次招投标,持有49个行政许可[2] - 关联企业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24亿人民币,专利储备达430项,涉及6个商标,对外投资8家企业[2] - 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专利数量341项,显示三家公司形成协同研发体系,合计专利超1100项[2]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专利涉及增程发电机领域,反映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持续优化关键零部件性能,隔热技术成为提升电驱动系统可靠性的重要突破方向[1] - 铝合金材料应用和结构创新显示行业轻量化与降本趋势,非电镀工艺符合环保制造要求[1] - 企业通过密集专利布局(年新增授权量超百项)构建技术壁垒,体现电驱动系统细分领域竞争加剧[2]
重磅! 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首次出现大幅下滑——科尔尼制造业回流指数报告发布
科尔尼管理咨询· 2025-06-03 10:50
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下滑 - 2024年美国制造业回流指数出现首次大幅下滑,从2023年的12.14%降至13.29%,同比变化-115基点,逆转了2021-2023年的增长趋势[1][4][5] - 下滑主因是国内制造业总产值(MGO)增速放缓至1%(2024年7.283万亿美元,仅增470亿美元),同时从亚洲低成本国家和地区进口增长9%(达9680亿美元,增900亿美元)[11][25] - 墨西哥近岸外包吸引力减弱,其基础设施薄弱导致产能扩容瓶颈,2024年对美出口增速8%(4570亿美元)低于亚洲地区[16][17][19] 行业结构性挑战 - 高科技领域依赖进口: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增310亿美元)、电气设备(增180亿美元)、化学品(增100亿美元)占亚洲进口增量的65%,美国本土产能尚未规模化[11][14] - 汽车行业分化:墨西哥轻型汽车产量增6.8%(390万辆,72%出口美国),但美国从加拿大进口运输设备降49亿美元,部分产能回流本土[22][23] - 半导体项目延期:头部企业因审批复杂、成本高推迟投产,需求波动导致设备订单放缓[11] 投资与成本矛盾 - 2024年美国制造业建筑支出增20%至2330亿美元,但资本转化产能滞后,55%的CEO将劳动力成本列为首要回流障碍[8][36] - 墨西哥劳动力成本年均涨4%(2020年以来累计14%),电力供应危机制约产能扩张[19][20] - 65%高管认为AI将优化质量控制与供应链,但需配套技能培训以实现人机协同[36][37] 供应链韧性不足 - 仅5%企业可实现原材料本地采购,28%能本地获取半成品,62%高管通过研发配方减少供应商依赖[39] - 地缘政治推动回流意愿:2025年调研显示计划回流业务的CEO人数增15%,但行业差异显著(初级金属行业意愿强于汽车行业)[30][31][33] 自给自足指数逆转 - 2024年美国净进口增1550亿美元(+6%),本土制造业净产出仅增260亿美元(+1%),自给自足指数(SSI)下滑[25][29] - 西海岸港口吞吐量增14%,反映企业因关税预期提前囤货,但国内产能无法抵消进口增量[29] 未来关键变量 - 技术升级与劳动力发展:自动化投资和灵活用工模式是吸引Z世代的关键[38] - 近岸外包局限性:墨西哥基础设施短板与加拿大成本劣势(对美出口降3%)迫使企业重新评估亚洲供应链[21][22] - 政策不确定性:56%企业采取反应性策略(如雇佣关税工程师)应对潜在贸易政策变化[39]
百里挑“一”:卓越企业如何驱动经济体生产力增长
麦肯锡· 2025-05-28 17:40
核心观点 - 少数"卓越企业"通过颠覆性战略成为经济体生产力增长的核心引擎,贡献约2/3的生产力正增长,而少数"落后企业"则拖累50%-65%的生产力下降 [1][2] - 卓越企业分为改进者、颠覆者和扩张者三类,其中改进者(如特易购、美联航)贡献最大,扩张者(如亚马逊、苹果)次之,颠覆者(如Zalando、早期英伟达)最小 [8][9] - 美国生产力增速2.1%显著高于德国0.2%和英国接近零,主因美国卓越企业数量是落后企业的3倍且要素流动更活跃 [24][25] - 生产力增长最快的企业实现最快工资提升和最大利润增长空间,同时创造最大消费者剩余 [28] 卓越企业分类与特征 - **改进者**:大型老牌企业(就业份额前10%)通过内部效率迭代推动增长,如特易购实施百亿降本计划、美联航优化航线网络 [9][21] - **颠覆者**:中小创新企业(就业份额<1%)以技术/模式创新破局,如Zalando做大服装电商、EasyJet主导廉价航空 [9][17] - **扩张者**:生产率前20%的前沿企业通过扩大就业/市场份额带动增长,如亚马逊扩大物流能力、苹果引领移动互联网浪潮 [9][17] 行业表现差异 - 美国计算机/电子行业因创新生态活跃贡献显著:半导体子行业卓越企业贡献10个百分点增长,电子设备贡献5个百分点 [13][14] - 德国航空航天子行业卓越企业贡献4.4个百分点增长,但旅游行业被落后企业拖累2.3个百分点 [14][15] - 英国杂货零售子行业卓越企业贡献7个百分点增长,但汽车行业被落后企业拖累2.2个百分点 [14][15] 增长策略 1. **商业模式/技术创新**:亚马逊塑造电商模式、英伟达打造GPU竞争力 [17] 2. **区域/产品组合调整**:日产加大电动汽车投入、苹果转向高利润率服务 [17] 3. **客户价值重塑**:家得宝优化商品种类与门店网络、达美航空升级忠诚度计划 [21] 4. **规模/网络效应**:赫伯罗特通过收购扩张、美国航空优化航线网络 [21] 5. **运营效率变革**:特易购降本计划兼顾价格质量、EasyJet机队现代化改造 [21] 动态演进 - 2011-2019年卓越企业中约1/3在2019-2023年掉队,同时有新企业晋级,显示领先地位需持续创新维持 [18] - 美国要素市场高度活跃:前沿企业扩张贡献0.6个百分点增长,低效企业退出贡献0.5个百分点 [25] 美欧差异根源 - **市场环境**:美国监管政策更利于创新,风险资本体系发达,计算机/电子行业卓越企业占比达50% [24] - **要素流动**:美国员工向高生产力企业流动贡献0.9个百分点(占总量一半),德英流动贡献微不足道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