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hard Materials

搜索文档
2025年中国超硬材料行业政策发展分析—政策驱动“产学研”是解决卡脖子的关键要素
前瞻网· 2025-08-22 13:09
政策发展历程 - 行业起步于2012年"十二五"规划首次将超硬材料及制品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2][3] - 成长期以《中国制造2025》为标志 将超硬材料纳入"先进结构材料"重点领域 要求突破高性能金刚石/立方氮化硼制备技术[2] - 2018-2020年进入提速发展阶段 多项规范指导目录明确超硬材料项目地位和鼓励开发方向 初现"卡脖子"风险意识[2][3] - 2021年"十四五"起进入转型突破期 重点突破高端生产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2][3] 河南省产业战略布局 - 河南省将超硬材料作为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培育 目标2025年建成全球最大研发生产基地并培育国家级产业集群[5][6] - 形成"一核多点"联动模式:郑州为产业核心与技术中心 许昌/商丘/漯河/南阳等城市进行特色化细分领域布局[6] - 推动产业链纵向延伸(原材料到终端产品)和横向拓展(与5G/芯片/医疗/生物等领域跨界融合)[6] - 政府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多维支持 推动企业规模化国际化发展[6] 技术创新与研发重点 - 重点支持复合超硬材料制品/宝石级金刚石/高导热高透光多晶金刚石等高端产品制备[7][8] - 技术突破核心领域包括纳米聚晶金刚石制备技术/功能性金刚石产业化研发/聚晶金刚石复合片创新升级[7][8] - 建设国家级省级技术创新平台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协同创新生态圈[7][8] - 推动超硬材料与芯片制造/5G通信/生物医疗等高附加值产业深度融合[7][8] 未来发展趋势 - 政策转向精准技术攻关与产业链高端环节扶持 更聚焦核心技术突破[9][10] - 强化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制造与超硬材料产业深度融合[9][10] - 加强国际产业合作 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和全球产业布局[9][10] - 利用"一带一路"战略平台强化国际市场布局与供应链安全保障[9][10]
2025年全球超硬材料行业技术发展与分析——拥抱产能,迎接创新
前瞻网· 2025-08-12 16:56
行业技术发展历程 - 超硬材料技术始于20世纪50年代 瑞典ASEA与美国GE相继实现人造金刚石合成[2] - 1957年立方氮化硼问世 因耐热性和化学惰性广泛应用于切削磨削领域[2] - 1980年代化学气相沉积技术推动金刚石薄膜低压合成 拓展电子器件与热管理应用[2] - 近十年纳米孪晶结构技术成为突破硬度极限的关键 硬度超越传统合成金刚石[2][4] 核心材料特性与应用 - 立方氮化硼硬度仅次于金刚石 耐高温抗氧化 广泛应用于钢铁加工[4] - 合成金刚石采用HPHT法和CVD法制备 具有极高硬度和热导率 应用于切削/磨削/电子器件/光学窗口[4] - 纳米孪晶金刚石维氏硬度达180-200GPa 为已知最硬人造材料之一[4] - 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硬度超100GPa 兼具高硬度与韧性[4] 研究热点分布 - 2020-2025年研究文献共1758篇 金刚石领域1078篇 立方氮化硼领域687篇[7] - 金刚石研究热度为立方氮化硼的两倍 反映其学术与工业界更高关注度[7] 核心技术路线 - HPHT与CVD为两大主流技术 HPHT侧重产量与成本控制 CVD适用于高纯度金刚石制备[8] - 结构调控技术包括聚晶/纳米晶/纳米孪晶构建 纳米孪晶通过界面强化提升强度与韧性[8][10] - 异质复合结构与新型超硬相研究快速推进 材料计算与智能设计技术助力工艺优化[8][10] 技术发展趋势 - CVD技术向大尺寸/高质量/低成本方向发展 特别在单晶金刚石制备领域[11] - 新型合成方法如液相法/微波等离子体法开始涌现[11] - 应用领域从传统切削磨料向半导体/量子计算/高功率光学/水处理等新兴领域拓展[11] - PCBN和金刚石涂层硬质合金复合材料研究持续热点[11] 全球技术竞争格局 - 欧美在高压设备/工艺稳定性/大尺寸生产方面保持领先 中国快速缩小差距[11] - 国外在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领域成果显著 硬度达95-108GPa[12] - 中国燕山大学2025年在纳米孪晶金刚石领域取得突破[11] - 中国在智能筛选与预测领域存在数据质量与原型验证不足[11] 中外具体技术对比 - HPHT合成金刚石:国外硬度70-150GPa 中国已建立体系但高端催化剂与大型设备依赖进口[12] - CVD金刚石:国外具备低缺陷工艺与大型基板沉积能力 中国已实现中小尺寸器件量产[12] - HPHT合成立方氮化硼:GE自1957年持续领先 中国具备合成能力但商用化设备国产化未完成[12] - 纳米孪晶立方氮化硼:国外2013年实现硬度95-108GPa 中国处于研究阶段产业化程度低[12] - 纳米孪晶金刚石:国外2014年报道硬度180GPa 中国处于论文验证阶段[12] - 新型化合物:国外通过机器学习预测WN等化合物硬度57GPa 中国处于高压实验研究阶段[12] - 智能设计:国外成熟运用DFT+ML进行预测 中国中科院/清华等机构快速发展数据库[12] 供应链格局 - 中国为全球超硬材料出口大国 供应链集中[12] - 欧美供应链分散 出口受限风险较低[12] - 国际贸易摩擦可能导致供应链断裂与技术外流风险[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