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血祭》

搜索文档
文化之约丨触摸峥嵘岁月的精神密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12 08:56
老舍《四世同堂》手稿。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华夏大好山河之时,中华儿女发出救亡图存的怒吼。作家们也迅速觉醒并行动 起来,他们以无畏精神和果敢行动,在抗战最前线和敌后战场,通过实地采访获取鲜活素材,精心创作出众 多反映抗战的优秀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史充分表明,抗战文学是深深浸染硝烟与血泪的不朽文字,这些文 字既是对日本侵略者的申诉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书,更是革命理想主义的宣言稿。在这场艰苦卓绝 的文化抗战中,文学不再是风花雪月的装饰品,而是鼓舞人心和激扬士气的精神武器。 抗战文学中有家国命运的追问与求索。在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里,祁家四合院的崩塌象征着传统宗 法社会在战争暴力下的解体。钱默吟从避世文人到抗日志士的身份转变,折射出彼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 这种精神突围不是简单的政治选择,而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在战争语境下的现代转化。而小 羊圈胡同里普通市民的生存挣扎,则构成了民族危难时期最鲜活最朴素的众生相。 抗战文学中有民族苦难的书写与记录。在最早被日军占领的东北沦陷区的文学版图上,萧军的《八月的乡 村》与萧红的《生死场》形成了强烈的美学对照:前者以浓重笔墨描绘抗日游击队孤悬敌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