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
搜索文档
让话剧艺术更好承载中华文明特质(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10-21 06:42
中国式演剧观的核心内涵 - 中国式演剧观的核心是观演关系,凝结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蕴与审美智慧,承载着表演者的理念、方法和程式以及观演者的接受度、理解度和习惯性 [1] - 其提出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自觉,旨在让源自西方的话剧艺术更好地承载中华文明特质 [1] - 中国式演剧观具有广博的包容性、鲜明的独特性、极大的开放度和严苛的规矩传承,特点是观演交融、表达一体、丰富自由、简洁明确 [2] 历史传承与演变 - 中国演剧观的历史可上溯至先秦的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经宋金院本、宋元南戏而臻于元杂剧、明传奇之盛,到600余年前诞生的昆曲、200多年前形成的京剧 [2] - 20世纪50年代戏剧界开始“话剧民族化”和“中国学派”的探索,改革开放后受到西方文化冲击,近半个世纪的进程凸显了坚定文化自信之必然 [3] - 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需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 [4] 思想内涵与美学风格 - 中国式演剧观以儒家“明德”“义理”为精神底色,融合道家“虚静”“自然”、禅宗“境界”的哲学思辨,形成寓教于乐、亦庄亦谐的美学风格 [3] - 中华传统美学讲求意境、格局,写意精神和游戏精神交织,可变性和流动性兼备,是重要的审美精神 [3] - 通过如《铡美案》《红鬃烈马》《四郎探母》等故事生动演绎悲欢离合,深刻讨论伦理道德,让观众体会中国道德精神 [3] 艺术表达与创作方法 - 中国戏剧融合诗歌、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写意、虚拟、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塑造了“以形写神、意蕴为先”的艺术特征 [4] - 传统绘画“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的理念使中国戏剧在有限舞台中展现无限意境,体现出高度智慧 [4] - 创作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和灵感,对历史上的优秀经典作品有了解、善转译,将历史转化为具有当代审美特质的舞台叙事 [4] 新时代的实践与理论创新 - 进入新时代,中国国家话剧院创作了《生死场》《四世同堂》《大宅门》《青蛇》等传统历史题材及《谷文昌》《抗战中的文艺》等现当代题材作品 [5] - 主创团队从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资源入手,在中国表演艺术的千年脉络里寻找当代答案,从传统戏曲的活态传承中汲取灵感,实现了舞台艺术的创新创造 [5] - 剧院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演剧方法论,“两个结合”的提出为构建中国式演剧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时代机遇 [5] 未来发展方向与文化立场 - 未来需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理论构建与体系化阐述,使中国式演剧观在世界戏剧对话中产生更大影响 [6] - 要努力辐射影视剧等其他文艺创作,以独立自主的艺术态度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引领世界艺术潮流 [6] - 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基础上,广泛吸收人类戏剧文明成果,用弘扬中国精神的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为人类戏剧艺术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6]
“中国戏”缘何吸引“Z世代”
中国青年报· 2025-10-03 08:48
演出季概况与市场表现 - 中国国家话剧院于上海举办“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历时两个多月,共上演《四世同堂》等5部话剧,完成16场演出 [1] - 演出季重点打造“票根经济”,有效将观剧人流转化为实际消费流,直接拉动了演出日周边商圈的消费活力 [5] - 此次演出季是国话时隔5年重启上海演出季 [1] 核心成功要素与作品分析 - 演出季成功之本在于思想铸魂、艺术传神的精品剧目,5部作品实现了雅俗共赏 [2] - 具体剧目包括:《四世同堂》展现家国同构的宏大叙事;《鼓楼那些事儿》彰显传统文化根脉;《大宅门》凸显历史纵深;《直播开国大典》实现主旋律题材的艺术突破;《北京法源寺》展现精神重量 [2] - 行业专家指出,重大题材的观赏性极其重要,关乎最大程度吸引观众,能满足观众受教育、找乐子或兼得的不同需求 [2] 吸引Z世代与观演关系 - 行业观察到“中国戏”对年轻人极有吸引力,其魅力源于诗意的文本和类似京剧“一桌两椅”的表达形式等中国基因 [2] - 行业认为21世纪戏剧的核心是观演关系,需要避免成为阳春白雪、自娱自乐,而应建立密切又融洽的观演关系 [1] - 在崇尚娱乐的消费环境和碎片化阅读偏好下,行业通过严肃戏剧赢得尊严与尊崇,为21世纪的中国戏剧增添了吸引Z世代的活力 [3] 行业传承与发展方向 - 行业面临如何留下属于21世纪经典的考验,需要一代代创作者的接力传承,例如《北京法源寺》有望成为像《茶馆》一样的长期保留剧目 [3] - 行业需要到历史的纵深里重新审视中国话剧的百余年发展,思考未来方向 [3] - 未来发展目标包括用中国戏剧的自主体系对接世界,在国际文化大都市展示更多精品剧目 [5] 战略合作与文化影响 - 演出季实现了京沪双城文化血脉的连接,旨在以上海为平台检验国家话剧院艺术理念的普适性与当代性,实现京派与海派文化的深度对话 [4] - 通过移动性文化空间,演出使上海的城市空间获得了新的能量和共鸣,观众在体验戏剧的同时也在接触跨地域的文化记忆和国家叙事 [4][5] - “国话·上海演出季”品牌由2003年的“演出周”发展而来,并于2014年更名后持续6年,今年重启 [5]
“国话·上海演出季”落幕
解放日报· 2025-09-30 09:54
演出季核心表现 - 中国国家话剧院在上海举办“2025国话·上海演出季”,历时两个多月,共上演《四世同堂》等五部精品话剧,演出16场 [1] - 演出市场反响热烈,前三轮开票场次均迅速售罄,整体上座率高达97.8% [1] - 线上曝光量达到2.8亿,显示出广泛的公众关注度 [1] 行业意义与影响 - 此次演出季是公司时隔5年重启上海演出季,被视为一次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化事件 [1] - 活动标志着中国话剧的金字招牌在中国话剧发源地上海再度闪耀 [1] - 公司作为承载中国戏剧发展使命的国家队,与正加紧建设亚洲演艺之都的上海交汇碰撞 [1] 相关活动 - 公司联合文汇报社等机构举办了专家研讨论坛,探讨经典新生与中国式演剧观等议题 [1]
文化之约丨触摸峥嵘岁月的精神密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12 08:56
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与精神价值 - 抗战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悲壮的精神史诗 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保持对个体生命与民族命运的同步观照[5] - 抗战文学是浸染硝烟与血泪的不朽文字 既是对日本侵略者的申诉状 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书 更是革命理想主义的宣言稿[6] - 抗战文学价值超越文学本身 是对日本侵略者的血泪控诉 也是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精神徽志[8] 抗战文学的主题内涵 - 作品包含家国命运的追问与求索 如《四世同堂》中祁家四合院崩塌象征传统宗法社会解体 知识分子实现精神突围[7] - 作品包含民族苦难的书写与记录 如《八月的乡村》描绘抗日游击队浴血奋战 《生死场》展现被战争撕裂的东北乡土社会[7] - 作品包含对战争暴力的强烈指控 如《南京血祭》以纪实文学形式直击南京大屠杀 白描式记录成为重要文学证词[8] 抗战文学与民族意识觉醒 - 通过艺术形象和情感叙事唤醒凝聚民族意识 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植入民众心中 如《吕梁英雄传》展现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血肉交融[10] - 模糊前线与后方界限让每个中国人成为战争主角 如《荷花淀》中织席妇女的日常劳作与全民抗战达成诗意统一[10] - 个体成长史与革命发展史紧密缝合 如《青春之歌》揭示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10] 文学形式的精神动员功能 - 诗歌作品激发民族情感共鸣 如《向太阳》将个人命运融入民族命运 《假如我们不去打仗》以残酷假设惊醒民众[11] - 散文与歌词创造精神符号 如《白杨礼赞》将树木转化为民族精神符号 《黄河大合唱》将自然地貌升华为文化地标[11] -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创作气象一新 赵树理创造"山药蛋派"文体 使文学成为动员大众参与抗战的精神武器[12] 抗战文学的传播与影响 - 街头剧打破传统观演关系 如《放下你的鞭子》演出时观众与演员高呼抗日口号 艺术与现实界限消弭[13] - 秧歌剧具有开放式文本结构 如《兄妹开荒》经民间艺人改编衍生多种版本 观众反应成为文本组成部分[13] - 抗战记忆通过仪式化传播融入民族基因 如《义勇军进行曲》唤醒家国情怀 《地道战》重映时观众自发合唱[14]
大地铭记·时代的号角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57
抗战戏剧历史与创作 - 抗战戏剧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兴起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成为首选剧目并广泛传播[6] - 卢沟桥事变一个月后三幕剧《保卫卢沟桥》上演 台上台下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形成强烈共鸣[6] - 抗战时期戏剧创作速度极快 数量众多且传播范围广 形成"演员四亿人 战线一万里"的宏大场面[6] 代表作品与艺术特色 - 郭沫若话剧《屈原》以诗化语言表达民族激愤 梅兰芳京剧《抗金兵》通过战鼓表演展现牺牲精神[9] - 河北梆子《血泪仇》在河北白洋淀演出时 战士和老乡产生强烈情感共鸣 回忆起牺牲的战友[7] - 街头剧《沦亡以后》通过日常空间实现情感共振 将个体痛苦转化为集体抗争意识[7] 延安鲁艺的戏剧运动 - 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成立 创作《白毛女》《兄妹开荒》等作品记录抗战历史[10] - 秧歌剧《兄妹开荒》1943年创作 反映边区大生产运动 带动秧歌剧创作热潮[11] - 《白毛女》1945年推出 源自河北民间传说 展现喜儿从躲山到下山反抗的蜕变过程[12] 戏剧社会影响与群众反响 - 战士观看《白毛女》后写下"为喜儿报仇"请战书 农民观看《兄妹开荒》后主动多交公粮和参军[13] - 郭兰英表示歌剧《白毛女》改变其人生道路 田华称抗敌剧社经历使其保持艺术生命力[10] - 鲁艺剧团深入前线战壕和农村土台演出 实现台上故事与台下生活的深度呼应[13] 当代抗战题材创作 - 话剧《生死场》1999年首演 改编自萧红小说 展现村民从麻木到抗日的转变过程[14] - 话剧《四世同堂》2010年首演 以祁瑞宣为主角展现普通人的坚守与民族气节[15] - 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2022年推出 2023年升级为戏剧电影并通过高清影像技术扩大传播[15] 红色歌剧与地方特色 - 民族歌剧《沂蒙山》已演出300多场 塑造海棠等沂蒙人民形象展现英雄气概[17] - 创作团队沿八路军115师路线采风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大青山遗址获得创作灵感[17] - 沂蒙红嫂群体包括明德英、王换于等代表 用乳汁救伤员、办托儿所等事迹被艺术化呈现[18]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9月起“焕新”登场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21 17:22
活动规模与结构 -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于9月16日至10月16日举行 覆盖大湾区11座城市 由文化和旅游部及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主办 [1] - 艺术节包含五大板块:剧目展演、艺术讲堂、美术展览、惠民活动及演艺交易 总计超100场精品演出、18场艺术展览、150场公益演出及系列讲堂活动 [1] - 活动通过整合国内外优质演艺资源 涵盖歌剧、舞剧、话剧、戏曲等多元艺术形式 包含35台剧目共104场演出 其中国际剧目10个、国内(含港澳)剧目17个、省内剧目8个 [2] 国际与本土文化内容 - 国际剧目包括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法国原版音乐剧《莫里哀》及希腊国家歌剧院歌剧《茶花女》等经典作品 [3] - 国内剧目涵盖国家话剧院《四世同堂》、香港话剧团《Skylight天色》及广东粤剧院粤剧《红头巾》等兼具口碑与地域特色的创作 [3] - 美术展览板块推出18场展览 主展览"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集结三地37位艺术家的98件作品 配套策展人导览及公众互动活动 [3][4] 学术与产业平台建设 - 艺术节举办4场高规格艺术讲堂 聚焦城市发展与艺术生态、交响乐创新、戏曲守正创新等议题 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参与研讨 [5][6] - 同期举办第16届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 吸引20个国家及地区近300家演艺机构参与 推动国际演艺资源对接与合作 [6] - 演交会设立六大展区 包括海丝演艺特展与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 促成《黄飞鸿》等演艺项目巡演协议签署 助力中外文化双向流通 [7] 惠民措施与公众参与 - 艺术节提供三重惠民福利:票务优惠、惠民演出及文旅联动 所有剧目提供不少于50张免费票及不低于可售票10%的低价票 部分演出低价票比例超50% 最低票价30元 [8] - 组织近150场公益演出 覆盖学校、商圈、公园等公共区域 并推出"凭演出票享美术馆、博物馆特展门票优惠"的联动机制 [8] - 发起"艺术点亮生活"有奖征文活动 鼓励市民深度参与 强化艺术节的公众属性与普惠性 [9]
我心中的抗战文学经典(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4 06:10
抗战文学经典作品分析 - 《四世同堂》通过北平小羊圈胡同的祁家、钱家、冠家等家族故事,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众生相,作品超越了民族和时代的界限,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11] - 该书英文版由老舍与美籍友人浦爱德合作翻译,浦爱德出生于中国山东,能讲流利中文,曾建立中国第一个医院社会服务部,并在抗战期间筹集资金支持中国[12] - 《四世同堂》近期通过互联网传播获得新时代读者关注,其传递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仍引发强烈共鸣[13] 抗战文学对创作的影响 - 《小兵张嘎》以儿童视角展现抗战,叙述风格更具趣味性,降低了青少年读者的阅读门槛[14] - 网络作家赖尔受抗战文学启发,创作了《我和爷爷是战友》等"红穿"题材作品,将穿越元素与革命历史结合,用更贴近00后的语言传递抗战精神[15] - 其2022年作品《来自1942的重修生》采用"反穿越"手法,通过新四军战士与当代大学生的跨时空对话,探讨红色信仰的传承[16] 抗战题材影视作品分析 - 《亮剑》塑造了李云龙、魏大勇等个性鲜明的军人形象,其"亮剑精神"(明知不敌也要亮剑)成为激励各行业人士的经典理念[17][18] - 演员张桐通过研读历史资料塑造革命者角色,认为理解人物心路历程是表演关键,如《觉醒年代》中李大钊"燃烧自己、启发民智"的特质[19] - 《亮剑》原著小说与电视剧共同诠释了中国人在抗战中展现的骨子里的韧性[20] 抗战文学的国际化传播 - 《铁道游击队》自1954年出版以来累计销量超300万册,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21] - 该书塑造了刘洪、李正、芳林嫂等经典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敌强我弱环境下的英勇抗争[22] - 作品被翻译成英、俄、德、日等十余种语言,推动了中国抗战故事的世界传播,有助于打破西方中心的战争叙事体系[23]
《时代摘要》第三季对话田沁鑫:为戏剧造梦 为时代而歌
新华网· 2025-08-12 14:00
田沁鑫的戏剧艺术成就 - 田沁鑫为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 其戏剧作品关注宏大叙事 横跨历史与家国题材 融合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现实反思 [1] - 1995年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 30岁时因执导话剧《生死场》轰动中国剧坛 之后以平均一年一部的速度创作精品话剧 [4] - 代表作品包括借鉴中国戏曲元素的《青蛇》 改编80多万字巨著的《四世同堂》 具有悲剧史诗质感的《赵氏孤儿》以及历史题材《北京法源寺》 [4] 艺术风格与创作理念 - 作品融合中国美学精神与当代艺术观念 形成创新舞台表达 注重人物情感对舞台声音与色彩的牵引 [4][5] - 创作风格不拘一格且节奏多变 吸引年轻观众认同文化传承 代表作品《苏堤春晓》融合写实与写意 展现历史脉络与精神境界 [5][7] - 坚持中国式戏剧方式 以人民为中心创作 认为"好看的戏来自于人民" 致力于制作具有人民性的作品 [10] 中国国家话剧院的发展方向 - 2020年12月田沁鑫被任命为中国国家话剧院19年来首位女院长 肩负推动中国戏剧国际传播的责任 [10] - 剧院定位为国际传播 致力于通过话剧讲好中国故事 让世界感受中国语言艺术魅力与东方文明之美 [10] - 2022年发起"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一季" 培养青年戏剧人才讲述中国故事 促进中华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 [12] 文化传播与产业合作 - 《时代摘要》第三季由新华网与贵州摘要酒联合出品 聚焦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与文化发展 记录中国产业一线故事 [14] - 节目精准呈现行业领军者的时代思考 探寻优秀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动能 摘要中国前行底气与信心 [14] - 贵州摘要酒强调品质上游与匠心坚守 其"争上游"品牌战略成为金沙酒业突破性创新之举 [7][12]
传递守望和平共同心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9 06:54
中国抗战文学海外传播 - 萧红《生死场》1935年出版,鲁迅高度评价其"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奠定其文学地位 [9] - 美国汉学家葛浩文1976年出版《萧红评传》,1979年与杨爱伦合译《生死场·呼兰河传》,推动英语世界传播 [9] - 德国汉学家顾彬分析《生死场》将"场"升级为象征,2004年田沁鑫话剧版登陆韩国引发共鸣 [11] - 老舍《四世同堂》英译本《黄色风暴》1951年出版,赛珍珠评价其"超越民族与时代",法译本1955年由普隆出版社发行 [12] - 《四世同堂》经历两次英文回译中文,2014年赵武平从哈佛档案回译10万字补全原稿 [13] - 孙犁《荷花淀》1945年发表,1947年通过《北方文丛》传播至港澳及东南亚,1982年戴乃迭英译本被67家图书馆收藏 [13][14] - 《新儿女英雄传》累计发行超400万册,沙博理英译本影响最大,其翻译20多部中国红色经典 [15] - 李广田《引力》在日本再版11次,114所大学收藏,因日本读者对"被压迫国民感情"产生共鸣 [15][16] 外国二战文学在中国影响 - 斯坦贝克《月亮下去了》1942年出版后售50万册,中国出现5个译本,赵家璧译本多次再版 [16][17] - 苏联卫国战争文学被广泛译介,1980-2005年近百种中译本出版,如《青年近卫军》《真正的人》 [18] - 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1977年在中国连载,单行本累计畅销,2023年推出白桦熊新译本 [19] - 格拉斯《铁皮鼓》1990年全译本出版,上海作协会员人手一册,引发黑色幽默创作热潮 [20] - 《辛德勒名单》中译本2009年出版后销量约8万册,冯涛翻译动机源于南京大屠杀历史触动 [22] 反法西斯文学出版工程 - 1995年重庆出版社推出《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52卷3000万字涵盖60国600位作家 [23] - 201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经典丛书》,汇集可靠译本 [24]
姚晨发文悼念!朱媛媛抗癌5年去世终年51岁,未播出遗作署名为“朱媛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4 17:43
朱媛媛去世事件 - 知名演员朱媛媛于2025年5月17日因癌症去世,享年51岁,生前为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代表作包括《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海洋天堂》等 [1][15] - 朱媛媛去世前仍活跃于影视行业,最后一部作品《造城者》刚杀青,其在剧组未透露病情,始终保持积极状态 [2] - 去世消息引发行业广泛悼念,包括倪萍、冯远征、黄晓明、姚晨等数十位同行发文,国家话剧院发布2万字悼念长文 [4][9][16] 朱媛媛艺术成就 - 从业28年塑造多个经典角色,包括话剧《思凡》《四世同堂》,影视剧《红尘》《大宅门》(一人分饰三角),获金鹰奖等国家级奖项 [15] - 以"戏比天大"为信念,被评价为"德艺双馨"的典范,其表演推动中国戏剧从传统向现代转型 [15] - 遗作《造城者》中署名"朱媛元",推测因患病期许新生活而改名,"元"在《易经》中象征初始与新生 [24][26] 卵巢癌行业现状 - 卵巢癌被称为"妇癌之王",70%患者初诊即晚期,5年生存率仅40%,70%患者在治疗后2-3年内复发 [29] - 高风险因素包括家族史、未生育/晚育、激素治疗及肥胖,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进行HPV检测、B超及双合诊筛查 [28] - 目前缺乏有效早期检测手段,基因检测仅适用于确诊患者,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在病灶初期检出率低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