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

搜索文档
探寻“变”与“不变”(快人快语)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黄梅戏的题材创新 - 黄梅戏从田间地头表演发展为经典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始终与观众保持高度协同 [1] - 创作《六尺巷·宽》时突破传统叙事模式,以民间视角(倾宁夫人)探讨法理与人情冲突,赋予古老故事现代价值 [1] - 通过新视角挖掘传统故事,既避免同类型题材的创作窠臼,又让故事在现代语境下焕发生机 [1] 黄梅戏的传播演变 - 传播媒介从舞台现场扩展到电影、电视,再到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反映艺术传播的时代变迁 [2] - 当前传播挑战本质是传统文化在快节奏、多元化文化生态中的生存困境 [2] - 传播需平衡"变"(方式创新)与"不变"(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剧场体验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 [2] 黄梅戏的时代适应性 - 历史上《天仙配》《女驸马》的成功源于与时代共情,现代黄梅戏需同样聚焦潮流与大众需求 [2] - 持续研究大众需求并实现同频共振,才能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永恒价值 [2]
文化中国行丨悠悠清音越古今 他们让黄梅戏越唱越“年轻”
央视新闻· 2025-05-25 09:26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 黄梅戏唱腔优美、表演细腻,擅长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角色形象打动人心[1] - 源于湖北、安徽等地的采茶调,清末与安庆民间艺术结合,用安庆方言发展为新剧种[3] - 以清新婉转的唱腔和质朴灵动的表演风格闻名,唱词接近普通话且通俗易懂[3] 经典剧目与历史发展 - 《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广为传唱[1] - 1956年电影《天仙配》播出后引发全国轰动,使黄梅戏风靡大江南北[5] -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 现代传播与创新 - 青年演员通过线上演出、短视频吸引上百万粉丝,推动黄梅戏走进年轻人视野[7] - 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培养约200名本科生、硕士生,输送至各地舞台[7] - 新创剧目《延年和乔年》融合音乐剧、话剧元素,近5年安庆市新创复排剧目超200部[9] 行业传承与展望 - 代表性传承人强调需创作接地气、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以推动行业发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