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传统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为服装产业注入文化底气
经济日报· 2025-10-27 06:06
国风时尚市场与产业格局 - 国风时尚产业撬动万亿元级市场 [1] - 消费场景从婚礼、节庆等仪式性场合向日常通勤、社交展示等生活化场景延伸 [1] - 消费范围从小众偏好走向大众消费 [1] - 头部品牌深耕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精益交融 [1] - 中小品牌聚焦汉服轻量化、新中式等细分领域,加速形成多元化发展格局 [1] - 国风服饰频频闪耀于巴黎时装周等国际时尚舞台,拉动国风服饰出口额持续增长 [1] 行业转型与创新驱动力 - 纺织服装行业正处于深刻转型的关键期,受科技迭代、文化自觉意识提升、消费结构持续跃迁驱动 [1] - 国风时尚的回归与创新实践是对自身血脉的再追寻、对生活方式的再定义、对全球时尚话语权的再构建 [1] - 核心在于以创新为纽带,推动服装产业与传统文化精神、数字技术应用、现代产业体系的深度融合 [1] 文化融合与产品创新 - 深化国风时尚与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合,筑牢文化根脉 [2] - 不能仅停留在纹样与形制的简单移植,而是要深入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体系,转化为设计语言、品牌叙事和产品逻辑 [2] - 鼓励企业和设计师深度解码传统文化,结合当代消费者审美需求与生活场景进行创造性转化 [2] 科技应用与产业升级 - 深化国风时尚与数字技术的创新融合,激活科技动能 [2] - 借助AI设计工具提升设计效率,依托柔性供应链实现小批量、个性化生产 [2] - 通过3D虚拟技术、智慧物流零售等技术营造沉浸式消费体验 [2] - 将绿色理念融入生产全过程,以技术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2] 产业链协同与生态构建 - 深化国风时尚与产业链条的创新协同,构建生态闭环 [3] - 国风时尚是系统创新,涉及材料研发、制造工艺、品牌建设、渠道创新、文旅融合等环节 [3] - 重点产业集群区域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打通产业链堵点和断点,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3] 行业前景与战略意义 - 国风为中国服装产业注入增长动能和文化底气 [3] - 传统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焕发新生,东方美学在全球舞台赢得认同 [3] - 国风时尚产业将在守正创新中为文化自信筑基、为时尚强国助力,书写中国服装产业由大到强的新篇章 [3]
潮汕小城假期出行需求破纪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2 08:57
民俗文化活动成为旅游核心吸引力 - 中秋烧塔是潮汕地区一项起源于元末的典型民俗活动 从历史信号功能演变为祈福纳祥的仪式 活动期间伴有英歌舞 打铁花 炭火舞及灯光秀等表演[2] - 烧塔仪式具有复杂结构和完整流程 塔身由红砖按"品"字形垒砌 预留窗孔 仪式由长者点火 年轻人添柴 持续整晚并伴随文娱活动[3] -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揭阳共推出89项非遗民俗活动 包括"看英歌到揭阳"活动和一系列非遗技艺展示体验 为游客打造深度沉浸式的"国潮"文化之旅[6] 旅游客流数据显著增长 - 10月1日至8日揭阳接待游客181.77万人次 较2024年国庆假期增长10.15% 其中外地入揭游客146.31万人次 增长15.59%[2] - 过夜游客达77.52万人次 增长33.66% 游客过夜率为42.64% 显示旅游消费深度提升[2] - "双节"前5天 揭阳古城累计接待游客突破50万人次 新修缮的历史文化街区迎来首秀[7] 年轻客群与社交媒体驱动旅游热潮 - 民俗游兴起源于年轻人更愿体验在地文化而非打卡热门景点 以及潮汕民俗在社交媒体上频繁破圈[6] - 现场吸引来自福建 广西等地的年轻游客 他们对盛大民俗活动感到震撼 认为潮汕传统文化保持较好[4][5] - 当地年轻人积极参与传统民俗文化建设与传播 英歌队 潮剧 舞龙舞狮队中年轻队员显著增加[6] 城市品牌与基础设施提升 - 揭阳通过传统民俗文化提升"软实力" 从以服装制鞋 五金机电为支柱的工业城市走向公众视野[7] - 揭阳是假期国内机票搜索热度增幅最大城市之一 机场航班起降和旅客服务人次打破历史纪录 出行需求上涨超100% 涨幅排名全国第5[7] - 当地持续推进古城保护与活化 双节前完成古城修缮改造项目 以连片拱廊 雕花灰塑的复古风貌开放[7]
吾家吾国丨以艺术为笔!专访韩美林:藏在作品里的家国情怀
央视新闻· 2025-10-08 10:21
文章核心观点 - 艺术家韩美林通过创作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和《天书》系列等作品,诠释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与传承,其艺术生涯体现了将深厚民族文化与当代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核心理念 [1][8] - 艺术创作过程强调坚守原则与个人艺术自觉,面对多方期待的压力,艺术家通过高强度工作与独立判断完成具有文化深度的设计 [2][3][4] - 艺术推广致力于打破艺术与公众的隔阂,通过“艺术大篷车”采风、建立免费艺术馆等方式,将艺术回馈民间,推动大众美育教育 [9][10][11] 福娃设计背景与理念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设计需要一位能诠释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家,目标是面向全球、覆盖不同年龄层并兼顾文化深度 [2] - 设计面临众口难调的压力,各方期待截然不同,包括突出传统文化符号、现代简约风格以及儿童与国际观众的接受度 [2][3] - 艺术家坚守为中华民族负责的原则,跳出刻板表达,一夜之间设计出五个圆润灵动的娃娃,将中国福文化融入名字,以“北京欢迎你”的谐音传递友谊、和平与积极进取的精神 [2][4] 《天书》系列的创作与内涵 - 创作灵感源于对商周至秦汉时期未被破译的古文字符号的震撼,艺术家搜集了数千个失考古文字进行梳理与再创作 [5] - 创作过程投入巨大,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即使胳膊肘磨破也未停歇,最终汇集成《天书》系列,赋予古符号现代艺术活力 [5] - 该系列作品被视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艺术家认为其价值在于记录被历史淹没的符号,后代将通过这些作品记住民族文化 [5][8] 艺术推广与美育实践 - 自1977年起,艺术家带领团队搭乘“艺术大篷车”行程几十万公里,深入民间搜集剪纸、面人、扎染等艺术形式,并帮助小工厂设计作品、培养人才 [9] - 通过在全国建立五座免费开放、没有围栏的艺术馆,将艺术成果回馈社会,旨在推开高不可攀的审美之门,对大众美育教育起到微小作用 [9][10] - 美育教育理念强调非强迫性引导,认为艺术本与公众生活相关,孩子通过自由观看展览可能被艺术吸引并影响一生 [11][12]
一箸鱼脍,唤醒岁月里的味觉记忆(答读者问·传统文化)
人民日报· 2025-10-08 05:51
文章核心观点 - 鱼脍即生鱼片,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美食,在唐代尤为风靡,其制作技艺精湛且文化内涵丰富 [4][5][6] - 鱼脍的食用历史从先秦延续至今,在部分地区和民族中仍保留相关饮食传统,体现了饮食文化的传承 [7][8] 鱼脍的定义与历史 - “脍”指细切的肉,而“鱼脍”特指新鲜鱼贝类生切成片或丝的食物,与生鱼片同义 [5] - 食用生鱼片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中已有“脍鲤”的记载 [7] - 鱼脍在唐代极为流行,《全唐诗》中有80余首诗提及,仅白居易一人就写了30余首 [6] 鱼脍的流行与技艺 - 唐代食脍之风盛行,出现系统记载切割技艺的《砍脍书》,切脍高手辈出,传说唐玄宗也是制脍高手 [6] - 唐宋时期注重鱼脍与配料的色彩搭配,追求色香味俱全,如“金齑玉脍”等名菜 [7][8] - 北宋京城汴梁每日有数千担生鱼运入,游人常加价购买并临水切脍作为佐酒佳肴 [7] 鱼脍的调味与传承 - 鱼脍调味讲究时令,春天用葱、秋天用芥酱,唐宋以来特别注重配料与鱼脍的色彩搭配 [8] - 现今中国部分地区仍保留吃生鱼片的传统,如赫哲族的“刹生鱼”和广东顺德的鱼生,配料丰富多样 [8]
猜灯谜做彩灯、逛古城看“打树花” 各地多样活动过中秋
央视新闻· 2025-10-07 11:25
中秋节日活动概况 - 北京玉渊潭公园和河北张家口蔚县等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中秋节活动,包括赏灯、非遗表演等,以庆祝佳节和团圆 [1] - 活动旨在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满足游客的假日游园需求 [1][2] 北京玉渊潭公园活动详情 - 公园内准备了各类灯谜,内容涵盖诗词歌赋、成语典故和趣味谜语 [1] - 举办了“描摹花卉”、“黏土手工”等灯笼制作活动,吸引了众多小朋友和家长参与体验 [1] - 公园搭建了创意市集,布置了特色花坛景观,让游客在香气中感受金秋韵味 [1] - 公园的餐厅和咖啡厅延长了营业时间,以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 [2] 河北蔚县非遗活动详情 - 在蔚州署内举办了非遗演艺活动,通过经典戏曲选段与传统舞台背景融合,为游客提供沉浸式非遗体验 [3] - 暖泉古镇的树花广场上演了非遗“打树花”表演,匠人将炽热铁水泼洒向古城墙,形成万千铁花如流星雨般璀璨绽放的壮观景象 [3] - “打树花”表演吸引了大量慕名而来的游客,现场人头攒动,观众反响热烈,感到无比震撼 [3]
越剧“出圈” 美梦成真(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01
越剧作品《我的大观园》市场表现 - 作品在过去10个月巡演超过10个城市,演出50余场,累计票房收入7000余万元,吸引约9万人次观众 [2] - 作品的成功得益于全社会日益浓厚的戏曲文化氛围 [2] 越剧行业人才现状 - 戏曲专业毕业生中仅极少数选择成为戏曲演员,人才流失现象显著 [2] - 戏曲行业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耐心,职业发展路径相对艰难 [2] 越剧观众群体特征 - 传统观众基础稳固,包括中老年群体及跨地域追随剧团的忠实戏迷 [3] - 通过社交媒体等新渠道,成功吸引年轻观众关注越剧艺术 [3] 越剧行业创新与市场拓展 - 行业积极拥抱新媒体,通过短视频等形式积累关注者,部分视频获得数十万至百万点赞 [3] - 借鉴其他舞台艺术形式(如舞剧、话剧)的成功经验,探索吸引新观众的途径 [3] 行业外部环境与催化因素 - 主流媒体平台(如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的节目助推了区域越剧观众的活跃度 [4] - 创新作品如《新龙门客栈》和《我的大观园》的成功,显示传统文化自信提升和包容的文化氛围为行业创新提供了可能 [4]
新华时评|中秋月圆念家国
新华社· 2025-10-06 17:11
文化传承与精神标识 -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寄托着思乡想家的情愫和家团圆、国昌盛的朴素愿望 [1][2] - 深厚的家国情怀植根于中华文化深厚土壤,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之一 [2] - 中秋明月被孔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历史人物赋予文化意义,使中国人对月光倍感亲切温暖 [2] 历史意义与时代发展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彰显民族历经千难万险向伟大复兴前进 [1] - 家国情怀在民族危难之际成为仁人志士不屈抗争、上下求索的精神支撑 [1] - 明月映照今朝九天揽月、火星漫步、北斗指路等现代化科技盛景 [2] 社会价值与未来发展 - 家庭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1] - 懂得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的道理,为美好生活奋斗能汇聚推动国家发展的浩荡洪流 [1] - 感受传统文化气息,涵育家国情怀,用奋斗双手托举更加灿烂明天 [2]
好评中国|欢度中秋佳节,刻录奋进中国美丽剪影
环球网· 2025-10-06 16:31
中秋佳节的文化意义 -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人们对阖家团圆的美好期许和深厚的故乡情、家国情 [1] - 中秋佳节深深扎根于中华文化血脉,寄托着千百年来华夏儿女对团圆和睦的美好追求 [1] - 各地寻求中秋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例如山东曲阜借助XR技术沉浸式体验儒学经典,广东潮州展示潮绣、木雕、剪纸等非遗,新疆乌鲁木齐市民聚在一起制作月饼 [1] 中秋佳节的家国情怀 -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从来都密不可分 [2] - 人们通过国庆主题花坛、灯光秀、悬挂五星红旗等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 [2] - 在团圆中回望奋斗历程、品味收获喜悦,感受到家与国密不可分,国强家更好 [2] 中秋佳节的奋进力量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 [3] - 节日期间新闻工作者、医护工作者、快递小哥、公安干警等群体坚守岗位,用行动守望万家灯火 [3] - 各行各业的节日坚守是中华儿女追梦逐梦的笃定,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力量 [3]
双节“文博游”出圈:甲骨文里赏明月 博物馆中过中秋
央视网· 2025-10-06 16:00
活动主题与定位 - 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文博游成为热门选择 [1] - 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举办"甲骨映月,共赏中秋"主题活动 [1] - 活动定位为青少年开启一段穿越三千年的文化对话 [1] 活动核心内容 - 活动围绕赏月、祭月的悠久习俗展开 [3] - 核心环节为引领孩子们追溯汉字源头,探寻"月""秋""中"等甲骨文形态及演变历程 [3] - 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激发孩子们对甲骨文的兴趣 [3] 互动体验形式 - 设置手工环节,家庭合作将甲骨文"月""福"等字写在灯笼上,制作成独特的"甲骨文中秋灯笼" [5] - 孩子们在一幅5米长的中秋主题卷轴上摹写甲骨文"中""秋""月"字 [5] - 活动设计使抽象文字"动"起来,在游戏中传播传统文化 [5]
新华时评丨中秋月圆念家国
新华社· 2025-10-06 15:05
经过对提供文本的详细审阅,该内容为一篇关于中秋节及其文化内涵的评论性文章,其核心在于阐述传统文化、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文中未包含任何与特定公司、行业、金融市场或经济活动相关的具体信息、数据或事件。 因此,根据任务要求,本分析无法从该文本中提炼出关于“公司”或“行业”的关键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