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

搜索文档
记者手记:赛里木湖畔的文化情缘
新华社· 2025-08-16 20:25
文化交融与交流 - 湖北将黄梅戏等文化瑰宝带到对口支援的博州,促进两地文化交流 [2] - 新疆蒙古族姑娘巴登其其克通过学习黄梅戏,并在表演中融入马头琴、冬不拉等特色元素,让黄梅戏在新疆"圈粉" [2] - 2023年博州歌舞团赴湖北开展"山河万里 鄂博情深"交流演出,50多名演员带来萨吾尔登、托布秀尔、冬不拉、马头琴等特色文艺节目 [2][5] - 2024年7月,湖北与博州两地联手打造的《爱在赛里木湖》歌舞诗剧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70周年时首演 [3] 文艺演出与人才交流 - 2021年至今,鄂博两地常态化开展双向文艺演出活动50余场 [5] - 湖北的文艺团体经常赴博州开展交流演出,带来《屈原》等优秀剧目 [3] - 博州的传统歌舞频繁登上湖北的舞台,展示多元文化独特魅力 [3] - 博州歌舞团团长巴特尔表示未来将与湖北艺术家合作,编排更多讲好鄂博故事的优秀文艺作品 [5]
探寻“变”与“不变”(快人快语)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黄梅戏的题材创新 - 黄梅戏从田间地头表演发展为经典剧目如《天仙配》《女驸马》,始终与观众保持高度协同 [1] - 创作《六尺巷·宽》时突破传统叙事模式,以民间视角(倾宁夫人)探讨法理与人情冲突,赋予古老故事现代价值 [1] - 通过新视角挖掘传统故事,既避免同类型题材的创作窠臼,又让故事在现代语境下焕发生机 [1] 黄梅戏的传播演变 - 传播媒介从舞台现场扩展到电影、电视,再到短视频和网络直播,反映艺术传播的时代变迁 [2] - 当前传播挑战本质是传统文化在快节奏、多元化文化生态中的生存困境 [2] - 传播需平衡"变"(方式创新)与"不变"(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剧场体验仍是不可替代的核心 [2] 黄梅戏的时代适应性 - 历史上《天仙配》《女驸马》的成功源于与时代共情,现代黄梅戏需同样聚焦潮流与大众需求 [2] - 持续研究大众需求并实现同频共振,才能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永恒价值 [2]
此地“宜城”
上海证券报· 2025-05-29 02:11
产业升级 - 安庆实施工业立市强市战略 重点打造汽车及零部件 化工及新材料两大千亿级产业 [2] - 抢占新能源汽车 生命健康 商业航天等产业新赛道 [2] - 实施"内搭平台 外联老乡"战略 转型发展路径清晰 [2]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安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整治修缮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古建筑 [2] - 大南门特色文化街区沿江而建 包含陈延年 陈乔年故居旧址及读书处等古建筑 [2] - 倒扒狮历史文化街区融合青年创业 手工饰品 传统汉服表演等新业态 [2] - 老街保留麦陇香 胡玉美等老字号 同时发展文创小店 直播等消费新业态 [2] 城市发展 - 安庆地处长江下游北岸 皖河入江处 具有重要地理位置 [1] - 历史上曾诞生中国第一家近代军工企业 第一台蒸汽机 第一艘机动船等多项"第一" [1] - 古皖文化 长江文化 禅宗文化 桐城派文化 黄梅戏文化在此交融 [1] - 宜居宜业环境不断优化 "宜人之城"迸发创新发展活力 [2]
用视频让中国非遗“活”起来,数百非遗传承人汇聚婺源
新浪财经· 2025-05-25 12:42
活动概述 - 2025非遗视频创作大会于5月24日在江西婺源婺女洲度假区开幕,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联合上饶市政府及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共同主办,是国内首个"非遗传承人+多平台内容创作人"合作交流活动 [1][3] - 活动以"视界非遗创见未来——打造非遗传播新生态"为主题,汇聚数百位国家级与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及近百位青年创作人 [1][3] - 主办方强调视频是跨越地域限制、突破时间束缚的非遗传播核心载体,能通过动态叙事和感官沉浸激活非遗当代价值 [3][6] 平台合作与扶持计划 - 抖音、快手、小红书、B站、微博、红果六大平台被授予"促进非遗视频创作传播合作伙伴"称号,同步启动"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行动" [4][10] - 哺育行动首期入选214位非遗传承人和98位青年创作人,将通过流量扶持、政策支持及导师聘任机制搭建成长通道 [4][7] - 平台将提供线上线下交流平台,未来对优秀作品进行展播并授予创作者荣誉称号 [7] 行业参与与资源整合 - 徐峥和李子柒获聘"非遗推广大使"及哺育行动总顾问,体现跨界资源整合 [6][8] - 江西鑫邦婺女洲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获大会特别贡献表彰,地方政府获颁特别贡献纪念牌 [10] - 活动结合婺源徽州文化地标,打造包含六大活态展演区的"非遗打卡路线",汇集全国传统美食、音乐、戏剧等非遗项目 [16][18] 内容创作与传播创新 - 通过典型案例解析视频媒介的非遗传播密码,如李子柒田园美学、抖音"非遗江湖"等,展现影像对非遗价值的多元激活 [3] - 非遗表演融合现代技术,如《武韵峨眉》将传统武术与舞台技术结合,《伞影春畴》以油纸伞呈现江南匠心 [11][14] - 举办非遗视频创作大师课及"数字媒体时代的非遗传承与发展"论坛,探讨新媒体呈现方式 [19] 活动规模与影响 - 现场展演涵盖安塞腰鼓、彝族山歌、黄梅戏等30余种非遗项目,形成视觉、听觉、味觉多维度的文化盛宴 [1][16][18] - 设立"五好"非遗大集,集中展示好看、好吃、好听、好玩、好用的非遗项目,吸引游客沉浸式体验 [14][18] - 活动持续至5月26日,包含现场创作等系列活动,聚焦数字技术与青年力量推动非遗"破圈" [19]
文化中国行丨悠悠清音越古今 他们让黄梅戏越唱越“年轻”
央视新闻· 2025-05-25 09:26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 黄梅戏唱腔优美、表演细腻,擅长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明的角色形象打动人心[1] - 源于湖北、安徽等地的采茶调,清末与安庆民间艺术结合,用安庆方言发展为新剧种[3] - 以清新婉转的唱腔和质朴灵动的表演风格闻名,唱词接近普通话且通俗易懂[3] 经典剧目与历史发展 - 《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广为传唱[1] - 1956年电影《天仙配》播出后引发全国轰动,使黄梅戏风靡大江南北[5] - 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 现代传播与创新 - 青年演员通过线上演出、短视频吸引上百万粉丝,推动黄梅戏走进年轻人视野[7] - 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培养约200名本科生、硕士生,输送至各地舞台[7] - 新创剧目《延年和乔年》融合音乐剧、话剧元素,近5年安庆市新创复排剧目超200部[9] 行业传承与展望 - 代表性传承人强调需创作接地气、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以推动行业发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