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

搜索文档
今天我们如何读古籍(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读懂古籍不容易,即便是清代大学者戴震,在求学期间也经常茫然。 读《尚书》,读到"乃命羲和",由于不知星辰运行之理,只得掩卷;读《诗经》,发现自己不通古音, 很多诗读起来不押韵;读《礼经》,则因为不了解古代宫室衣服之制,就看不懂了……总之,戴震感觉 自己读古籍,仿佛横垄地拉车——一步一个坎,很受打击。 一个是文字难通。文言文之语法、词汇,于今人晦涩难懂。有读者说,读古籍,常常有一种"每个字都 认识,连在一起就不知什么意思"的感觉。 一个是古籍难选。存世古籍有20多万种,单一部《四库全书》便收书3400余种,约8亿字。洋洋书海, 有没有一开船就迷航? 再一个是古籍中的很多知识、思想和今天有距离。古人的伦理纲常、宇宙观念、繁文缛节,常与今世差 别较大。 古籍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从《论语》中孔子"逝者如斯夫"的宇宙之叹,到《史记》里太史公"通古 今之变"的史家孤诣,皆是古人智慧结晶。把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家底保存下来、传播开来,是每一代中 国人的分内之事。 古籍中藏着语言表达与思想绽放的绝高技艺。古人善以寸毫之力,载千钧之思。《左传》名篇《郑伯克 段于鄢》,只用700多字,就把家国权谋、人性幽微阐释殆尽;《庄子》借"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