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搜索文档
倾听尼山2025 | 刘延常:博物馆的文化积淀与未来
经济观察网· 2025-07-01 13:10
论坛概况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2025年7月9日至10日在山东曲阜举办 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2][3] - 论坛设置六大分议题 包括"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类文明走向""儒家文化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等 汇集全球专家学者探讨文明互鉴 [2] - 尼山论坛创立于2010年9月 已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和文明交流平台 本届聚焦全球现代化进程中的文明关系 [2] 齐鲁文化与儒学价值 - 齐鲁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从周代齐 鲁两国文化发展而来 战国时期形成"邹鲁之风"的儒学传播氛围 [6] - 儒家学说以"仁""礼"为核心 思孟学派传承脉络清晰 汉代独尊儒术后成为传统文化主体 具有世界层面的东方文化价值 [5][6] - 考古发现证实鲁国推行周礼制 出土文物如32 8厘米战国玉璧(现存山东博物馆)体现礼乐文明传播 [9][10] 博物馆职能与创新 - 山东博物馆建筑面积8 29万平方米 设计融合"天圆地方"理念与趵突泉意象 馆藏40余万件文物 含1万余片甲骨文等重要藏品 [10][11] - 数字化展陈成效显著 已推出30多个线上展厅 裸眼3D运河体验等科技项目 2025年将新增900平方米数字展厅与南北极探索中心 [12][13] - 2024年"五一"假期接待13 7万人次 年观众量超300万 未来将强化公共服务与社区美育 推动博物馆融入日常生活 [13][14] 考古发现与研究 - 丹土遗址发掘揭示大汶口至龙山文化三叠城址 证实海岱地区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关键地位 [15] - 会泉庄遗址发掘填补东夷文化研究空白 出土1008件红褐色素面陶片 明确商文化与东夷文化边界 [15] - 考古成果与博物馆展陈紧密结合 如鲁国故城出土文物实证周礼传播 强化儒学历史渊源阐释 [9][10] 文化传播与推荐 - 重点推荐《史记》《论语》及《齐鲁瑰宝:百件文物看山东》 通过文物与经典展示山东文化脉络 [16] - "海岱日新"通史展系统呈现山东60万年人类史 1万年文化史及3000年齐鲁文化史 为馆内核心展览 [11] - 明鲁王朱檀墓出土文物展等专题展览热度高 结合数字化手段提升观众互动体验 [11][12]
今天我们如何读古籍(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古籍阅读的难点 - 文字难通: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对现代人晦涩难懂,常出现"每个字都认识,连在一起却不懂"的情况 [2] - 古籍难选:存世古籍超过20万种,仅《四库全书》就收录3400余种约8亿字,选择难度大 [2] - 古今认知差异:古籍中的伦理纲常、宇宙观念等与现代社会存在较大距离 [2] 古籍的价值 - 传统文化载体:包含从《论语》的哲学思考到《史记》的历史智慧等古人智慧结晶 [3] - 语言艺术典范:《左传》用700多字完整展现权谋与人性,《庄子》通过寓言阐释自然之道 [3] - 研究方法启示:戴震采用"一字穷源"的考据方法,为现代研究提供方法论参考 [3] 现代阅读辅助工具 - 工具书支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帮助解决文字障碍,目录学著作辅助书籍选择 [3] - 系统性引导:工具书如同"渡河之筏"跨越文字障碍,目录学类似"导航软件"指引书海航行 [3] 阅读意义与方式 - 人文价值:古籍蕴含跨越时空的人文智慧,实现与古代智者的精神对话 [4] - 自我认知:通过古籍阅读帮助在现代社会洪流中确立文化身份与方向 [4]
阳关和玉门关:明月几回照汉家丨从长安到敦煌(5)
经济观察报· 2025-06-18 08:54
阳关与玉门关的历史地位 - 阳关和玉门关是汉代丝绸之路南、北两道的核心关隘,分别控扼西域交通要道 [2] - 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前107年),东西20步、南北27步,唐代已毁仅存基址 [3] - 玉门关为汉代西极国门,小方盘城经考古确认为其遗址,规模为边长20多米的正方形城堡 [24] 遗址考古与建筑特征 - 阳关山顶夯土建筑实为汉代"石门烽",高47米、底边长75-8米,充当瞭望哨 [4] - 汉代长城采用红柳/芦苇层与沙土交替夯筑工艺,甘肃段绵延1000余公里,残高3米 [18] - 河仓城(大方盘城)为汉代军需仓库,东西132米、南北17米,残高67米,设通风孔洞 [21] 丝路经济与军事设施 - 阳关周边"古董滩"曾出土汉至唐宋文物,证实其作为商贸枢纽的长期活跃 [3] - 汉代戍卒日均制作130枚土坯砖(规格:长18寸/厚6寸),用于防御工事建设 [20] - 甘露四年(前50年)汉朝在敦煌大规模修建水渠与仓储设施支持西域军事行动 [23] 地理与文化遗产 - 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展现典型风蚀地貌,"西海舰队"雅丹群长达数公里 [30] - 罗布泊古湖面积超1万平方公里,其变迁直接影响楼兰古国兴衰 [27] - 阳关景区现代重建汉代关城,并设立王维雕像强化文化符号 [4][5]
古装剧最爱的“掉马甲”神器:古人到底怎么避讳?
虎嗅· 2025-06-11 00:01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该文章主要围绕中国古代避讳制度展开,以下是关键要点总结: 避讳制度的起源与定义 - 避讳是中国古代在文字上不直接书写君主、尊长之名的语言文字现象,对象包括君主、祖宗父母和圣贤三种[4] - 避讳现象在周代已经出现,秦汉时期走向定型,以宋代最盛[4] - 避讳习俗可能源于原始时期的词语禁忌,与先民对自身的保护有关[11][12] 避讳的具体方法 - 改字法:以他字替代本字,如《史记》中改"楚"为"荆"避秦庄襄王名讳[7] - 空字法:把需讳之字空而不书,或以方框代之,如《尚书·金縢》用"某"字替代周武王[7] - 缺笔法:书写时作减笔处理,如唐碑中"泯"字写作"汦"避唐太宗李世民讳[8] - 改音法:改变需讳之字的读音,但学者认为此法可能徒有其说[9] 避讳制度的历史演变 - 周代:《礼记·曲礼上》记录了早期避讳原则,保持较大弹性[14] - 秦汉:避讳之法并不严密,除上书言事外相当"自由"[15] - 唐代:将避讳规则系统写入国家律典,但规定较为宽松[16] - 宋代:避讳范围扩展达到顶峰,须讳字数量空前绝后[17] - 元代至明代:讳法相较宋代放松许多[17] - 清代:康熙至乾隆时期避讳至严,道咸而后逐渐放宽[18] 避讳制度的影响 - 对个人:如唐代诗人李贺因父名"晋肃"触"进士"讳而不能参加科举[19][21] - 对官职:如"民部"因避唐太宗讳改名"户部"[21] - 对物名:如"薯蓣"因避唐代宗讳改称"薯药",又避宋英宗讳改为"山药"[21] - 对地名:如宋代改敬州为梅州、殷城县为商城县等[22] 避讳制度的终结 - 辛亥革命宣告帝制终结,避讳现象在官方层面结束[6] - 如今避讳制度已成为历史陈迹,成为学人考察文献的工具[23]
在时光褶皱中寻找永恒灯火 —— 五本经典书籍照亮生命维度
搜狐财经· 2025-06-10 13:13
经典文学与现代阅读 - 经典文学作品如《史记》《莎士比亚悲剧集》《菜根谭》通过纸质书、电子书和有声书等多种形式持续影响现代读者,成为碎片化阅读时代的灯塔[1] -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通过盲文世界的认知构建,隐喻当代人在信息洪流中寻找本质认知的困境,其感官描摹具有治愈现代人感官麻木的作用[2] 金融与经济著作 - 《金融的本质》以通俗比喻如"经济列车的巡道工"解释美联储职能,用超市面包价格说明通货膨胀,使普通读者能理解复杂金融概念[3][5] - 书中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复盘成为理解当前经济震荡的重要参考,尤其在全球债务危机和数字货币冲击传统金融架构的背景下[5] 艺术与自由思想 - 邓肯自传《我的爱我的自由》强调从社会模具中剥离本真形态的自由理念,其"用身体写诗"的创作思想深刻影响当代行为艺术[6] - 书中记录的与罗丹艺术交锋、战火中演出等经历,构成创造性思维的密码库,对社交媒体时代的人格面具形成反叛[6] 东方哲学与现代生活 - 弘一法师"断舍离"智慧通过"茶杯倒空"等隐喻,为物质焦虑时代提供融合佛家"去执"与道家"无为"的解决方案[7] - 这种东方禅意哲学与西方心理学形成对比,为竞争社会中的精神内耗提供柔性缓冲[7] 历史题材的现代启示 - 历史小说《秦吏》通过秦制军功体系中小吏的攀升之路,折射现代职场生存法则和公司制度中的奖惩机制[8] - 作品以扎实考据展现制度与人性的博弈,为读者提供理解组织运行底层逻辑的古今镜像[8] 经典文化的现代表达 - 经典作品如《诗经》《伊索寓言》通过短视频平台、管理案例等新形式持续焕发生命力,证明经典不是博物馆标本而是活态文化[8]
茂陵凭吊:汉朝离我们有多远丨从长安到敦煌(1)
经济观察报· 2025-05-26 08:55
茂陵历史与结构 - 茂陵陵区由茂陵陵园、茂陵邑、陪葬墓区及修陵人墓地组成,分布范围东西约9.5公里,南北约7公里 [2] - 汉武帝陵封土高近50米,呈覆斗状,周围分布外藏坑,西侧为李夫人墓园 [6] - 陵园布局模拟汉武帝生前居所,包含道路系统、内外墙垣及水渠相连的池沼,展现汉帝国鼎盛期国力 [4] 茂陵博物馆与文物 - 博物馆藏有5244件文物,包括霍去病墓前16件西汉大型石雕及陪葬墓出土文物 [7] - 西汉鎏金弩机射程达414-552米,拉力180-300磅,带刻度望山提升命中率 [12] - 鎏金铜马高62厘米,重26千克,为汉代相马法模型,原型或为汉武帝获取的大宛名马 [20][22] - 四神纹玉铺首由蓝田玉雕刻,融合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纹样 [28] 历史人物与文化交流 - 霍去病墓前"马踏匈奴"石雕为禁止出境文物,象征其对匈奴战争的功绩 [29][31] - 法国遗产科学基金会与博物馆自2017年合作开展石刻保护修复项目 [33] - 金日磾作为匈奴王子成为汉武帝托孤大臣,其墓位于茂陵东侧陪葬区 [15][16] 汉代军事与技术 - 弩机为汉军对抗匈奴的核心武器,晁错将其列为汉朝五大军事长技之一 [12] - 霍去病墓石雕采用"循石造像"技法,体现汉代质朴雄浑的艺术风格 [43] 文化传承与公众参与 - 清代毕沅立碑划定茂陵保护范围,设立专人巡护制度 [32] - 当地司机通过音频平台学习汉代历史,展现公众对文化遗产的关注 [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