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延安与八路军》
icon
搜索文档
大地铭记·燃烧的影像
人民日报· 2025-08-31 07:20
抗战电影历史发展 - 中国电影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响应抗日号召 600多封读者来信要求影片公司摄制抗日影片[6] - 抗战时期创作《共赴国难》《大路》《风云儿女》《八百壮士》等多元民族抗争史诗 涵盖大后方、根据地、沦陷区与"孤岛"影像[6] - 延安电影团1938年成立 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专业电影组织 开启人民电影事业新篇[12] 电影制作与创作特点 - 延安电影团克服胶片过期困难 用延河水冲洗完成《南泥湾》拍摄 创造"有声电影"放映方式[7] - 电影创作源于真实抗战实践 如《小兵张嘎》取材白洋淀真实故事 主创人员具有八路军作战经历[8] - 东北抗联题材电影《生还》在黑吉辽全域取景 零下30摄氏度环境中还原历史真实场景[20] 重要作品与历史意义 - 《风云儿女》中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极大激发全国军民抗战斗志[14] - 《血战台儿庄》在台湾地区公映后引起轰动 促进两岸民间交流与民族认同感[15] - 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作战1400多次 歼敌9000余人 成功营救89名盟军和国际友人[17] 文化价值与时代影响 - 抗战电影构筑中国人精神家园 体现"群众是历史的主角"的创作理念[13] - 电影《营救飞虎》再现香港抗战历史 展现合作与和平的深远价值[18] - 抗战电影汇入全民族抗战洪流 形成恒久传颂的银幕奇观[16] 史料保存与研究成果 - 《延安电影团影集》收录1938-1939年404张照片 包含30多个篇章 为国家一级文物[10] - 影集记载4万多热血青年奔赴延安的历史 包含抗日军政大学真实场景记录[10][11] - 黄帝陵开机拍摄的《延安与八路军》具有宣誓抗战的特殊历史意义[12]
烽火中的芳华永不褪色(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12
中国共产党早期电影事业 - 1938年秋延安电影团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的电影和图片摄影机构[5] - 1938年10月1日在黄帝陵拍摄《延安与八路军》第一个镜头,彰显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决心[5] - 1938年有1万多名青年到达延安的情景被《延安与八路军》记录[4] 《延安与八路军》历史价值 - 开拍于1938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部人民电影[3] - 记录了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面貌、八路军的战斗生活[3] - 主创团队包括导演袁牧之、摄影吴印咸和作曲家冼星海等文艺界知名人士[4] 主创人员背景 - 袁牧之和吴印咸此前拍摄过《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影片[4] - 冼星海从法国留学归来,曾为多部电影和话剧作曲[4] - 主创人员放弃上海相对安定的生活,选择投身延安抗战文艺事业[4] 电影制作过程 - 使用荷兰摄影师伊文思秘密赠送的35毫米摄影机进行拍摄[5] - 袁牧之采访了党和军队各级领导、八路军战士和老百姓[6] - 吴印咸决定留在延安并放弃百元大洋薪酬,改拿5元边币[6] 电影后续命运 - 1940年袁牧之和冼星海赴苏联进行后期制作,因战争导致底片和样片散失[6] - 2020年《穿越烽火》摄制组在黄帝陵用16毫米摄影机重现第一个镜头[7] - 目前找到标着"中国摄影师"的25个胶片盒,但尚未确认是否为原片[7] 历史影响与传承 - 吴印咸作品《艰苦创业》《白求恩大夫》等奠定新中国摄影美学基础[6] - 冼星海在延安期间创作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6] - 2025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