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艺

搜索文档
 以艺术力量赓续革命精神 抗战文艺作品集中亮相多维度重现波澜壮阔历史
 央视网· 2025-08-23 11:54
 舞台艺术作品 - 民族管弦乐音乐会《胜利之光》以音乐形式展现中华民族抗战历程 [4] - 话剧《钱塘浩歌》采用双时空叙事呈现茅以升等先辈筑桥御敌事迹 [8] - 民族舞剧《记忆深处》从张纯如视角以舞蹈重现南京大屠杀历史 [8] - 音乐剧《夜幕下的哈尔滨》结合26首原创歌曲与舞蹈再现烽火岁月 [8]   主题展览活动 - 美术作品展通过中国画油画雕塑等形式彰显抗战文艺工作者家国担当 [10]   整体文化活动 - 多维度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及主题展览集中呈现抗战历史与革命精神 [1]
 烽火武汉:一群文人如何用笔墨筑起抗战长城?
 中国新闻网· 2025-08-02 14:03
 武汉抗战文化背景   - 1938年武汉成为全国军事政治中心,吸引大批文化界人士聚集[4][5][6]   - 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国民政府机关迁至武汉[4]   - 1937年底武汉汇集一两百个文化团体,文化人数量达数千人[11]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   - 1938年3月27日在汉口总商会礼堂正式成立,周恩来称其团结程度"中国历史上少见"[15][17]   - 选举老舍、郭沫若、茅盾等45人为理事,周恩来等为名誉理事,老舍任总务部主任[17]   - 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口号,推动作家深入前线创作报告文学[20][22]     抗战文艺创作与传播   - 老舍创作相声、大鼓词等通俗作品,田汉改编《江汉渔歌》等戏曲剧本[24]   - 《抗战文艺》创刊至1946年,是唯一贯穿全面抗战时期的全国性文艺刊物[30][31]   - 郭沫若主持政治部第三厅,组织救亡宣传活动[25][26]     组织发展与历史影响   - 1938年7月底"文协"总会迁至重庆,后在多地建立分会[32]   - 与国际革命文学界联系,向世界传递中国抗战决心[33]   - 现存武汉街头博物馆、雕塑群等历史遗迹[34][35][37][39][41]
 《游击队歌》:“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7-24 08:02
 歌曲创作背景   - 《游击队歌》由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创作于1937年底,是抗战经典歌曲[1]   - 创作灵感来源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在山西临汾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经历,特别是八路军"三不打"作战原则[2][3]   - 歌曲初稿在老乡土炕上完成,1938年1月在八路军高级干部会议上首演,贺绿汀亲自指挥[3]     艺术特色与影响   - 歌曲采用小军鼓节奏模拟行军步伐,进行曲风格暗含张力,塑造了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形象[3]   - 歌词"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直接来源于八路军"三不打"作战原则[3]   - 歌曲迅速传遍全国城乡,在敌占区也被广泛传唱,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3]     历史传承   - 1961年贺绿汀将《游击队歌》手稿捐赠给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该手稿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4]   - 2017年上海音乐学院创排原创歌剧《贺绿汀》,选取其人生6个片段展现精神成长历程[5]   - 歌剧在全国巡演20余场,通过行走的音乐思政大课堂形式传承红色基因[5]     行业意义   - 上海音乐学院通过创排歌剧《贺绿汀》将传统课堂教学延伸到舞台和剧场[5]   - 演出团队赴江苏盐城、湖南邵阳等地巡演,获得积极反响[5]   - 参演学生受到贺绿汀艺术人格感召,多人递交入党申请书[5]
 抗战史诗的艺术凝结与历史回响(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7-06 06:41
 艺术创作背景   - 唐一禾创作《七七的号角》于1940年,作品被誉为"抗战美术的《义勇军进行曲》",具有"民族号角"的视觉艺术意义 [2]   - 作品诞生于抗战烽火中,艺术再现了全国抗战拉开序幕的历史时刻,凝固了青年学子投身抗日救亡的瞬间 [2]   - 唐一禾少年时期亲历五四运动,留学法国期间选择写实主义道路,1934年归国任教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将现实关怀注入教学与创作 [2]     抗战艺术实践   -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武昌艺专转变为抗战文艺宣传前沿阵地,唐一禾带领学生以画笔为武器投入抗战宣传 [3]   - 唐一禾指导学生创作《正义的战争》《还我河山》等巨幅宣传布画,作品悬挂于武汉公共场所,具有鲜明主题和强烈视觉冲击力 [3]   - 在物资匮乏的战时环境中,唐一禾使用蚊帐布、土麻布替代画布,完成《女游击队员》等重要作品 [6]     作品艺术特色   - 《七七的号角》虽为油画草稿,但艺术完成度和精神震撼力远超一般草图,画面中心为青年学生宣传队 [4]   - 画中人物均为唐一禾的学生,艺术家精准捕捉其神情姿态,赋予画面历史真实感和情感冲击力 [4]   - 作品采用横向行进式构图,人物排列形成视觉洪流,象征中国青年汇入民族救亡大潮 [5]   - 画面色调深沉厚重,以暖褐色为主,辅以亮色块,烘托抗战艰辛与希望光芒 [5]     作品历史意义   - 《七七的号角》是唐一禾计划创作的抗战史画《伟大的行列——四万万七千五百万同胞》的重要组成部分 [5]   - 作品展现了唐一禾的群像塑造能力和宏大艺术构想,蕴含深沉家国情怀 [6]   - 85年后作品依然具有震撼力,其现实主义艺术形式在抗战时期成为动员民众的有效视觉武器 [7]   - 作品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具有铭记历史、激励新时代青年的现实意义 [7]
 烽火中的芳华永不褪色(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12
 中国共产党早期电影事业 - 1938年秋延安电影团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的电影和图片摄影机构[5] - 1938年10月1日在黄帝陵拍摄《延安与八路军》第一个镜头,彰显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决心[5] - 1938年有1万多名青年到达延安的情景被《延安与八路军》记录[4]   《延安与八路军》历史价值 - 开拍于1938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部人民电影[3] - 记录了延安和抗日根据地的面貌、八路军的战斗生活[3] - 主创团队包括导演袁牧之、摄影吴印咸和作曲家冼星海等文艺界知名人士[4]   主创人员背景 - 袁牧之和吴印咸此前拍摄过《风云儿女》《马路天使》等影片[4] - 冼星海从法国留学归来,曾为多部电影和话剧作曲[4] - 主创人员放弃上海相对安定的生活,选择投身延安抗战文艺事业[4]   电影制作过程 - 使用荷兰摄影师伊文思秘密赠送的35毫米摄影机进行拍摄[5] - 袁牧之采访了党和军队各级领导、八路军战士和老百姓[6] - 吴印咸决定留在延安并放弃百元大洋薪酬,改拿5元边币[6]   电影后续命运 - 1940年袁牧之和冼星海赴苏联进行后期制作,因战争导致底片和样片散失[6] - 2020年《穿越烽火》摄制组在黄帝陵用16毫米摄影机重现第一个镜头[7] - 目前找到标着"中国摄影师"的25个胶片盒,但尚未确认是否为原片[7]   历史影响与传承 - 吴印咸作品《艰苦创业》《白求恩大夫》等奠定新中国摄影美学基础[6] - 冼星海在延安期间创作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6] - 2025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和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