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我爱这土地》
icon
搜索文档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音乐会”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09-24 11:32
活动概况 - 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音乐会于9月22日晚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举办 [1] - 约200位嘉宾出席活动 包括中德两国政府、文化、教育及外交领域的代表 [1] 活动意义与致辞 - 活动旨在致敬中欧人民友谊并期许未来合作与交流 [2] - 音乐被强调为跨越国界的心灵沟通桥梁 文化交流是促进理解与和平共处的重要基础 [2] 演出阵容与内容 - 音乐会由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师献艺 由张笑担任钢琴艺术指导 郭震担任导演 [4] - 演出曲目涵盖中西方经典作品 包括艺术歌曲、歌剧选段及中外民歌 [6] - 独唱环节由多位歌唱家呈现 如徐阳演唱《谁若沉溺于孤独》和《鸿雁》 赵云红演唱《青玉案·元夕》和《蝴蝶夫人》选段等 [6] - 合唱环节以《茶花女》选段《饮酒歌》将气氛推向高潮 返场曲目为《我和我的祖国》 [8]
抗战中的文艺丨文通世界激发共鸣 抗战文学成烽火中的精神纽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31 20:29
文学在抗战中的角色 - 文学作为精神抗争的载体 承载抵抗与书写的双重力量 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精神纽带 [1] - 文学界通过引入反法西斯星火和传播中国人民英勇抗争 推开世界之窗 [1] 翻译作品的传播与影响 - 《解放日报》文艺副刊发表222篇翻译作品 其中142篇来自苏联作家描绘的革命战争 [2] - 苏联作品如《苏联红军小故事》《列宁和一个哨兵》传递人性不屈与英雄气概 鼓舞中国军民 [2] - 翻译作品反映自由正义牺牲奉献的价值观 代表当时世界正义之声 [4] 文化交流与抗争姿态 - 翻译家以纸笔为武器架起通往世界的桥梁 阻挡不了文化交流的渴望 [6] - 作家通过翻译以文化姿态和文学姿态进行抗争 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化 [8] 中国故事的全球共鸣 - 中国抗战的民族解放意识深刻影响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0] - 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入选中国现代新诗英译选集《当代中国诗选》 [11] - 丁玲作品被印度出版社收录 成为中美印反法西斯力量的文学纽带 [11] 文学的精神遗产 - 抗战作家为世界反法西斯文学贡献中国力量 文脉文化与国家存续相关 [14] - 文学唤醒民众激励斗志 留下永恒抗战记忆 成为民族精神的精神血脉和永恒底色 [14]
“抗战中的武汉” 走进今年高考语文卷
长江日报· 2025-06-08 08:43
高考作文题目分析 - 2025年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题以老舍《鼓书艺人》、艾青《我爱这片土地》、穆旦《赞美》三篇抗战文学作品中的句子作为材料,要求考生围绕"青年责任"主题写作 [1][3] - 作文材料直接涉及1938年汉口战局吃紧的历史场景,描述逃难者沿江而上的艰难经历,与武汉本地历史高度关联 [3][8] - 题目设计体现历史与现实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导向,武汉作为抗战重要历史现场成为核心素材 [3][8] 文学作品历史背景 - 老舍《鼓书艺人》章节描写1938年汉口逃难场景,艾青《我爱这土地》创作于同年武汉抗战时期,穆旦《赞美》写于1941年抗战关键阶段 [3][4] - 1938年武汉作为"战时首都"汇聚郭沫若、茅盾、老舍等文艺界人士,形成文化抗战力量,艾青曾在武昌艺专创作多首抗战诗歌 [4][8] - 武汉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战役,标志着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8] 地域文化价值 - 武汉在抗战中承担特殊历史角色,既是苦难承受地也是抗战中心,现存昙华林等大量抗战遗迹和红色历史遗址 [4][8] - 武汉保卫战期间"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精神被学者视为抗战力量象征,2025年适逢抗战胜利80周年强化了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 [8] -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指出高考试题选择武汉相关素材,凸显该城市在全国抗战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中的独特地位 [8] 教育反馈 - 武汉考生在作文中主动运用本地抗疫故事呼应历史责任主题,体现地域历史教育成效 [1] - 家长反馈高考题目促使家庭重新关注《我为什么离开武汉》等本土历史文学作品 [4] - 教育工作者建议学生通过实地探访博物馆、纪念馆深化对城市历史内涵的理解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