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拉贝与中国》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访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
人民日报· 2025-08-27 10:54
步入德国友人托马斯·拉贝位于德国海德堡的住所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被鲜花簇拥的其祖父约 翰·拉贝的半身像。走进家中,托马斯·拉贝的书桌上满满摆放着与约翰·拉贝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约翰·拉 贝和家人的老照片放置在客厅中间位置。"祖父为中国平民挺身而出,他一直是我们家族的榜样。"托马 斯·拉贝告诉记者。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德国人约翰·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共同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 员会,约翰·拉贝被推选为委员会主席。在华生活多年,约翰·拉贝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当战火蔓延, 他拒绝独自撤离南京。在危急时刻,他坚定地表示,要对那些为他工作的朋友负责,即便付出生命也绝 不抛弃他们。"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约翰·拉贝根据这一经历写作的《拉贝日 记》,是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习近平主席曾高度赞扬约翰·拉贝的义举——"中 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托马斯·拉贝正是从祖父的记录中,了解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他说,中国是最早开始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军队的主要兵力, 在削弱日本 ...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伟大胜利·历史贡献)
人民日报· 2025-08-27 06:22
约翰·拉贝历史贡献 -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主席 [2] - 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 [2] - 所著《拉贝日记》是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 历史文献传承 - 托马斯·拉贝将《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捐献中国中央档案馆 [3] - 在全球建立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 - 整理出版《拉贝与中国》中文版于2024年1月出版 [3] 国际认可与荣誉 - 2015年9月获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5] - 2018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5] - 2025年获得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 [5] 医疗领域合作 - 托马斯·拉贝作为妇产科医生肯定中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公共卫生体系进展 [4] - 中国通过国际合作对全球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4] - 将继续促进德中两国医疗领域交流合作 [4]
(抗战胜利80周年)专访拉贝之孙:日记里的和平追求与中国情缘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22:36
中新社北京8月26日电 题:专访拉贝之孙:日记里的和平追求与中国情缘 中新社记者 官逸伦 "我可以而且应该逃走吗?"1937年9月,受雇于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约翰·拉贝在经历侵华日军袭击南京后 并没有离开。他在日记中写道:"谁要是两只手各抓住一个身子颤抖着的中国孩子,空袭时在防空洞里 蹲上几个小时,他就会与我抱有同感。"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说,这是祖父日记中最令他动容的内 容。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拉贝和多位国际友人不顾个人安危,共同设立"南京安全区", 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收容保护了超20万中国百姓。托马斯曾多次与受祖父保护的南京大屠杀幸存 者见面。 "今天从一大清早我就开始驱赶爬越围墙的日本士兵。有一个日本士兵开始的时候拔出刺刀朝我逼来, 但是当他明白过来站在他对面的是一个德国人的时候,他便迅速把刺刀收了回去。"保护难民的努力和 日军的累累暴行被详细记录在拉贝的日记中,《拉贝日记》也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 料之一。 为什么要保护中国百姓?托马斯认为,祖父的决定很容易理解:"这是一种责任感。"从1908年首次来到 中国,拉贝在这里做生意、结识朋友,也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危难 ...
传递历史真相!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新增首批国际友好人士
新华网· 2025-08-15 19:10
新华社南京8月15日电(记者蒋芳、邱冰清)第四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颁证仪式15日在侵 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6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获得认证,其中包括两名国际 友好人士。 到场的中外"传承人"接过证书。 新华社记者 邱冰清 摄 1937年11月,包括约翰·拉贝在内的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商议并组成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 员会",收容保护25万多名中国人。约翰·拉贝将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侵华日军罪证记录下来,这部著名的 《拉贝日记》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016年,托马斯·拉贝将日记原稿捐赠给中国国家档案局。2024年,他出版了《拉贝与中国》中文 版。 梅根·布莱迪的曾祖父理查德·布莱迪是一名医生。南京大屠杀期间,他在南京鼓楼医院救治难民, 并用日记、照片和信件记录日军暴行。根据曾祖父的这段往事,梅根创作了歌曲《感同身受》。 梅根·布莱迪说,她将整理和传播安全区的档案,让史料"说话",推动更多青年人参与和平教育。 "祖父的事迹深深烙印在家族记忆中,作为后代,我们理应以身作则,始终致力于推动和平与发 展。"托马斯·拉贝表示,未来将持续投身南京大屠杀史实传播工作。 这两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