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贝日记》

搜索文档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访约翰·拉贝之孙托马斯·拉贝
人民日报· 2025-08-27 10:54
步入德国友人托马斯·拉贝位于德国海德堡的住所花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被鲜花簇拥的其祖父约 翰·拉贝的半身像。走进家中,托马斯·拉贝的书桌上满满摆放着与约翰·拉贝相关的资料和书籍,约翰·拉 贝和家人的老照片放置在客厅中间位置。"祖父为中国平民挺身而出,他一直是我们家族的榜样。"托马 斯·拉贝告诉记者。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德国人约翰·拉贝同其他在华国际人士共同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 员会,约翰·拉贝被推选为委员会主席。在华生活多年,约翰·拉贝结交了很多中国朋友。当战火蔓延, 他拒绝独自撤离南京。在危急时刻,他坚定地表示,要对那些为他工作的朋友负责,即便付出生命也绝 不抛弃他们。"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约翰·拉贝根据这一经历写作的《拉贝日 记》,是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习近平主席曾高度赞扬约翰·拉贝的义举——"中 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 托马斯·拉贝正是从祖父的记录中,了解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 了重要作用。"他说,中国是最早开始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军队的主要兵力, 在削弱日本 ...
“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伟大胜利·历史贡献)
人民日报· 2025-08-27 06:22
约翰·拉贝历史贡献 - 1937年侵华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期间组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担任主席 [2] - 南京安全区为20多万中国人提供庇护所 [2] - 所著《拉贝日记》是记录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 历史文献传承 - 托马斯·拉贝将《拉贝日记》南京卷手稿捐献中国中央档案馆 [3] - 在全球建立6所约翰·拉贝交流中心弘扬人道主义精神 [3] - 整理出版《拉贝与中国》中文版于2024年1月出版 [3] 国际认可与荣誉 - 2015年9月获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5] - 2018年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5] - 2025年获得第二届兰花奖"友好使者奖" [5] 医疗领域合作 - 托马斯·拉贝作为妇产科医生肯定中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和公共卫生体系进展 [4] - 中国通过国际合作对全球健康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4] - 将继续促进德中两国医疗领域交流合作 [4]
(抗战胜利80周年)专访拉贝之孙:日记里的和平追求与中国情缘
中国新闻网· 2025-08-26 22:36
中新社北京8月26日电 题:专访拉贝之孙:日记里的和平追求与中国情缘 中新社记者 官逸伦 "我可以而且应该逃走吗?"1937年9月,受雇于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约翰·拉贝在经历侵华日军袭击南京后 并没有离开。他在日记中写道:"谁要是两只手各抓住一个身子颤抖着的中国孩子,空袭时在防空洞里 蹲上几个小时,他就会与我抱有同感。"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说,这是祖父日记中最令他动容的内 容。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拉贝和多位国际友人不顾个人安危,共同设立"南京安全区", 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收容保护了超20万中国百姓。托马斯曾多次与受祖父保护的南京大屠杀幸存 者见面。 "今天从一大清早我就开始驱赶爬越围墙的日本士兵。有一个日本士兵开始的时候拔出刺刀朝我逼来, 但是当他明白过来站在他对面的是一个德国人的时候,他便迅速把刺刀收了回去。"保护难民的努力和 日军的累累暴行被详细记录在拉贝的日记中,《拉贝日记》也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 料之一。 为什么要保护中国百姓?托马斯认为,祖父的决定很容易理解:"这是一种责任感。"从1908年首次来到 中国,拉贝在这里做生意、结识朋友,也拥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危难 ...
《拉贝日记》译者谈丨历史的呐喊:二十六年来从未停止
新浪财经· 2025-08-23 11:05
出版历程 - 《拉贝日记》中文首版于1997年面世 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和江苏教育出版社购得版权 版权费用为"天价" [4] - 翻译团队7人用1个半月完成初稿 在酷暑环境中高强度协作 编辑团队包括德语专家和史料核验人员 [6] - 2025年推出修订版 新增400多条注释 修正翻译不准确之处 重点考证地名、人名及事件细节 [10] 翻译与考证 - 地名考证难度极高 拉贝使用拉丁字母转写南京方言 例如将"傅厚岗"误记为"Fu Kan"路 修订版修正为准确名称 [12] - 通过对比德文与英文原稿 发现重要事件地点错误 如将"鸣羊街17号"修正为"琅琊路17号" 对应古林寺屠杀事件 [13] - 翻译过程中注重克制情感表达 确保文本保持历史证言的客观性 初稿曾因情绪化表述被修改 [9] 历史意义 - 《拉贝日记》是南京大屠杀关键证据 推动国际社会关注真相 连德国电影《拉贝日记》也受其影响 [6] - 拉贝作为南京安全区主席 利用德国身份保护约25万难民 其人道主义精神被称为"南京好人" [17] - 日记发现者美籍华裔学者张纯如 在西方学界未重视南京大屠杀时 偶然发现日记线索并联系拉贝家属 [4] 内容版本 - 拉贝日记存在两个版本:六卷本原始日记和单卷本整理版 后者专门聚焦南京事件并翻译英文报告为德文 [16] - 除全译本外 还推出青少版(2024年1月)、影印本(2017年12月)等多种版本 适应不同读者需求 [26][24][28] - 上海国际救济会曾向南京安全区提供援助 1938年1月成立上海南京救济会 单日募集20万元资金 [19]
心相近|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铭记拉贝的选择
新华社· 2025-08-20 22:11
新华社柏林/南京8月20日电 心相近|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铭记拉贝的选择 新华社记者张远 褚怡 夏鹏 "中国人民纪念拉贝,是因为他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托马斯·拉贝把 习近平 主席对爷爷 约翰·拉贝的这句评价,印在自己著作《拉贝与中国》首页。 "这是至高荣誉。"托马斯告诉记者,自己访华已近20次,每次都深深体会到中国人民对拉贝的深厚 感情。 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拉贝毅然留守南京,同多位国际友人共同设立"国际安全区",救助超 过二十万中国百姓,并详细记录日军暴行,为历史留下如山铁证。从南京到柏林,人们共同纪念拉贝满 怀勇气与大爱的选择,从苦难历史中汲取力量,续写友谊与和平的新篇章。 "他一直被中国人惦念和感激" 在采访中,托马斯向记者展开一幅南京城的老地图。地图上一小块灰色阴影区域,正是不到4平方 公里的"国际安全区"。那是数以万计中国民众在绝境中的希望之所。 当时,年过五旬、任西门子公司常驻南京代表的拉贝被推举为安全区主席。托马斯告诉记者,拉贝 把学校、教堂、西门子厂区等建筑开辟为紧急避难所,冒着生命危险"说服日本人承认安全区可为中国 人提供庇护",四处奔走为安全区找大米和煤等生活物资 ...
寻找马吉影片 揭示历史真相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5 21:46
马吉影片的历史背景与价值 - 马吉影片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由美国牧师约翰·马吉用16毫米摄像机秘密拍摄的揭露日军暴行的动态影像 与《拉贝日记》共同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6] - 现藏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37分钟版"被认为是反映日军暴行最全面的核心证据之一[6] - 2015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认将南京大屠杀相关档案资料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包括约翰·马吉拍摄的原始胶片及摄影机[11] 影片发现与整理过程 - 1991年7月12日邵子平在大卫·马吉家地下室发现记录南京大屠杀现场的原片 包括中国孕妇被刺19刀 小男孩被刺 几乎断颈的女子等场景[9] - 邵子平挑选13盒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胶片送至专业影像公司翻拍 剪辑成37分05秒的"一吋盘"电影胶片[9] - 1991年8月2日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在纽约召开新闻发布会 戳破日本将马吉影片作为"鬼片"的谎言[10] 影片传播与学术研究 - 联合会筹措30万美元以"37分钟版"为素材拍摄《马吉的证言》和《奉天皇之命》两部历史纪录片 在美国社区 大学及中国台湾 加拿大 韩国等地放映近百场[10] - 1997年联合会将纪录片制成3000套录影带寄送联合国各会员国及美国各地图书馆 大学与机构[10] - 2019年研究发现"37分钟版"比纪念馆原藏"17分钟版"多9分钟内容 包含30余名受害者场景 其中11个受害者为新增 夏淑琴一家遇害画面延长至35秒[15] 影片内容分析 - "37分钟版"包含三部分: 前11分22秒反映淞沪会战后上海情况 中间1分23秒为日机轰炸南京和难民逃难画面 最后部分为日军占领南京后的暴行[15] - 首次出现东京审判出庭证人伍长德14秒动态影像 以及颈部几乎被砍断的40岁女伤者49秒画面[16] - 包含战时四行仓库8秒钟仰拍镜头 为现存仅有的仰拍视角影像资料[16] 影片征集与捐赠 - 2019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立赴美征集史料课题组 从耶鲁大学神学院无偿获得大卫·马吉捐赠的13卷胶卷拷贝[16][17] - 2019年12月13日联合会三任会长邵子平 陈宪中 姜国镇将"一吋盘"胶片无偿捐赠给纪念馆 约翰·马吉后人克里斯·马吉 瑞克·马吉参加仪式[19] - 联合会通过20余年努力推动马吉影片从发现 整理到最终入藏南京的完整过程[6][19]
传递历史真相!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新增首批国际友好人士
新华网· 2025-08-15 19:10
新华社南京8月15日电(记者蒋芳、邱冰清)第四批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颁证仪式15日在侵 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6名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人获得认证,其中包括两名国际 友好人士。 到场的中外"传承人"接过证书。 新华社记者 邱冰清 摄 1937年11月,包括约翰·拉贝在内的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商议并组成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 员会",收容保护25万多名中国人。约翰·拉贝将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侵华日军罪证记录下来,这部著名的 《拉贝日记》成为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 2016年,托马斯·拉贝将日记原稿捐赠给中国国家档案局。2024年,他出版了《拉贝与中国》中文 版。 梅根·布莱迪的曾祖父理查德·布莱迪是一名医生。南京大屠杀期间,他在南京鼓楼医院救治难民, 并用日记、照片和信件记录日军暴行。根据曾祖父的这段往事,梅根创作了歌曲《感同身受》。 梅根·布莱迪说,她将整理和传播安全区的档案,让史料"说话",推动更多青年人参与和平教育。 "祖父的事迹深深烙印在家族记忆中,作为后代,我们理应以身作则,始终致力于推动和平与发 展。"托马斯·拉贝表示,未来将持续投身南京大屠杀史实传播工作。 这两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