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

搜索文档
《曙光》主创团队亮相白玉兰电视论坛,共话超高清时代影视创作新征程
央视网· 2025-06-26 14:31
行业动态 - 第三十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电视论坛举行,聚焦创作理念、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领域,业内知名导演、编剧、演员参与交流 [1] - 论坛发布"超高清创制片单",包括《我们的河山》《曙光》《大生意人》《张謇》《樱桃琥珀》《太平年》六部超高清大制作剧集,展现极高画面质感与细节呈现水准 [1] 项目《曙光》概述 - 《曙光》为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聚焦1947年6月至1948年3月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历史转折期,兼具宏大叙事与人物内心刻画 [3] - 出品方包括陕西省榆林市委宣传部、榆林市易马城影视演艺有限公司、北京歌华传媒集团下属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有限公司 [6] - 主创团队包括总制片人张逸松、总导演赵宁宇、编剧阮品棋及演员佟瑞欣、侯勇、王劲松、王可如,团队含多位金鸡奖获得者 [6][7] 技术应用 - 采用6K拍摄原生4K+技术标准,配备HDR及5.1环绕立体声,实现画面细节极致还原与电影级观影体验 [8] - 运用无人机航拍与多机位沉浸式长镜头,融合陕北地理风貌与历史事件,呈现手稿字迹、衣襟磨损等微观细节 [8] - 超高清技术突破表演壁垒,演员细微表情与眼神变化清晰传达,增强观众沉浸感 [9] 创作特点 - 采用"大连续小单元"叙事模式,13集独立单元从多视角展现解放战争转折点,兼顾历史连贯性与细节挖掘 [7] - 首次对党中央转战陕北历史进行精准党史定位,通过超高清技术强化革命历史厚重感 [7] - 演员侯勇为真实效果等待胡须自然生长,王劲松注重"小人物"与领袖的情感交织,王可如强调青年演员需锤炼演技以适应超高清要求 [10][11] 行业影响 - 《曙光》响应广电总局4K/8K超高清制作号召,为重大革命题材创作提供新思路,推动影视工业技术升级 [12] - 超高清技术推动影视作品从"讲故事"向"还原时代"转型,从"感动观众"升级为"激活文化基因" [12]
用更多温暖有深度作品回应期待 上海电视节开幕仪式及开幕论坛举行 超高清创制片单发布
解放日报· 2025-06-24 09:57
上海电视节历史与影响 - 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星辉"开幕仪式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主题为"三十而励 光影新程" [1] - 白玉兰奖始于1988年第2届上海电视节 首部获奖电视剧为澳大利亚作品《监护》 [1] - 2004年第10届上海电视节《为奴隶的母亲》首次为中国赢得最佳电视剧大奖 标志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 - 历届获奖作品包括《潜伏》《白鹿原》《大江大河》《山海情》《人世间》《繁花》等标杆性作品 [1] - 导演阎建钢指出白玉兰奖推动电视剧 纪录片 动画 综艺等多元内容发展 鼓励创新突破与精神文化表达 [1]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第30届电视节发布《我们的河山》《曙光》等6部超高清创制片单 推动视听技术升级 [2] - 超高清电视剧被评价为"赏心悦目" 正在重塑行业美学标准 释放内容细节表现力 [2]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指出超高清技术重启创作想象空间 成为内容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2]
“角色虽小,戏大过天”(大家谈人生)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电影行业从业者职业精神 - 从业者强调"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职业道德理念,将责任心视为职业生涯的核心准则 [1] - 行业前辈通过言传身教培养新生代演员,注重艺德传承与专业精神塑造 [2] - 从业者即使在重伤情况下仍坚持完成拍摄,体现行业对职业责任感的极致要求 [3] 中国电影发展历程 - 从业者横跨中国电影80年发展史,亲历行业从新中国成立到新时代的完整演进过程 [1] - 行业在改革开放后迎来快速发展,从业者通过作品记录社会变迁 [6] - 当前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从业者持续参与冬奥题材等主旋律作品创作 [7] 影视创作价值导向 - 行业坚持"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作品需具备社会意义而非商业回报 [7] - 从业者不计较角色大小与报酬,专注通过角色传递正能量价值观 [7] - 行业重视传承老一辈电影人的优良传统,强调创作需面向人民需求 [7] 行业人才发展 - 从业者11岁入行显示行业早期存在童星培养机制 [1] - 当前行业仍保持代际传承模式,资深从业者持续指导新生代演员 [2][6] - 从业者91岁仍活跃在拍摄一线,反映行业对资深艺术家的价值认可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