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平年》
icon
搜索文档
待播大剧超过9部,历史题材剧迎来“上新热”
齐鲁晚报网· 2025-06-30 20:22
历史题材剧上新热潮 - 目前待播的历史题材大剧超过9部,包括《大生意人》《太平年》《天下长安》《风禾尽起张居正》《两京十五日》《阳明传》《浣溪沙》《大唐赋》《大汉赋》等 [1] 重点剧集内容与市场表现 - 《大生意人》由陈晓、孙千主演,讲述晚清书生古平原以票号、茶业、盐业发家的商帮故事,视频平台预约观看人数已突破百万 [2] - 《风禾尽起张居正》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小说,聚焦张居正推行"万历新政"的改革历程,涵盖"考成法""一条鞭法"等历史事件 [4] - 《张謇》讲述清末状元张謇弃官从商创办大生纱厂、兴办教育的实业救国故事,已于2023年12月杀青,或将于2024年播出 [4] - 《阳明传》展现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立身"的一生,《天下长安》讲述魏征助力李世民缔造"贞观之治" [6] - 《太平年》以吴越国"纳土归宋"为背景,《大汉赋》展现大汉四百年鼎盛时代,《两京十五日》改编自马伯庸小说,讲述大明太子朱瞻基15天内从南京赶至北京救国的传奇 [6][7] 历史题材剧的行业吸引力 - 历史剧因权谋斗争、宫廷恩怨、英雄传奇等丰富情节和鲜明人物形象吸引观众,演员表演能引发情感共鸣 [8] -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是深层魅力,古人困境与抉择仍能叩击现代人心灵 [11] 行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方向 - 历史剧需忠于史实但表现手法亟待创新,堆砌恋爱情节易被观众认为空洞,作品质量是根本标准 [12] - 历史人物复杂性对创作提出高要求,如《风禾尽起张居正》需平衡人物多面性与叙事连贯性 [12] - 还原历史导致制作成本高企,服装、道具、场地需新搭建,制作周期漫长令部分出品方却步 [12] - 《大生意人》从商道精神切入展现古代商业文明,《太平年》聚焦"纳土归宋"事件,避免传统帝王叙事,为创作开辟新空间 [12]
用更多温暖有深度作品回应期待 上海电视节开幕仪式及开幕论坛举行 超高清创制片单发布
解放日报· 2025-06-24 09:57
上海电视节历史与影响 - 第30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星辉"开幕仪式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主题为"三十而励 光影新程" [1] - 白玉兰奖始于1988年第2届上海电视节 首部获奖电视剧为澳大利亚作品《监护》 [1] - 2004年第10届上海电视节《为奴隶的母亲》首次为中国赢得最佳电视剧大奖 标志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 [1] - 历届获奖作品包括《潜伏》《白鹿原》《大江大河》《山海情》《人世间》《繁花》等标杆性作品 [1] - 导演阎建钢指出白玉兰奖推动电视剧 纪录片 动画 综艺等多元内容发展 鼓励创新突破与精神文化表达 [1] 行业技术发展趋势 - 第30届电视节发布《我们的河山》《曙光》等6部超高清创制片单 推动视听技术升级 [2] - 超高清电视剧被评价为"赏心悦目" 正在重塑行业美学标准 释放内容细节表现力 [2]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指出超高清技术重启创作想象空间 成为内容创新的重要驱动力 [2]
一家杭州影视企业的突围——华策用“科技+内容”驱动“华流出海”
杭州日报· 2025-04-27 11:14
公司战略与技术创新 - 公司依托"华流出海"战略推动《国色芳华》《锦绣芳华》等重点项目在境外市场传播,带动东方美学出圈 [1] - 将"华策大数据中心"升级为"科技数字增长中心",成立AIGC应用研究院,推出自研大模型"有风"和"国色",后者支持多语言内容生成与剪辑,提升海外发行效率 [1] - AI技术已应用于《资治通鉴》等微短剧制作,覆盖剧本创作到特效设计全流程,定位未来为"科技文化影视集团" [2] 国际化布局与成果 - 公司自2009年起影视出口份额稳居全国第一,累计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15万小时影视作品 [3] - 运营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并建立全球影视版权交易云平台C-DramaRights [3] - 通过参与境外节展、语言技术支持(如西班牙语等十多种语言)及"华剧场"新媒体矩阵(覆盖15个语种)深化全球传播 [3] 产业生态与政策支持 - 公司推进桐庐富春江影视产教示范区项目,筹建华策影视技师学院,牵头成立全国微短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4] - 杭州202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3448亿元(同比+6.5%),华策影视等4家杭企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 [5] - 西湖区对票房超5亿元原创电影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之江与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推动数字视听等新业态发展 [4][5] 行业标杆案例 - 杭州涌现《黑神话:悟空》《新龙门客栈》《长安三万里》等破圈IP,实现从销售数据到全民热度的跨越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