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
icon
搜索文档
这届《歌手》,已经乱成一锅粥了
虎嗅· 2025-05-27 20:57
节目争议与代际差异 - 节目《歌手2025》反映出明显的代际审美撕裂,2013年观众与2025年观众群体已完全不同,年轻观众对偶像歌手(如马嘉祺)的宽容度显著提高,仅以"唱完就好"为标准 [1][12] - 粉丝与路人、专家与大众的审美冲突激化,形成"超声波论"(粉丝用科学术语解释听不见的歌声)和"设备论"(指责路人音响差)等极端辩护话术 [7][10] - 节目争议话题高度娱乐化,如"单依纯碰瓷王菲"、"林志炫唱法过时"等,已从音乐竞技转向价值观辩论,衍生内容更接近《奇葩说》模式 [3][24] 粉丝文化与行业现象 - 粉丝经济影响评判体系:马嘉祺因偶像身份被降低期待,而阿云嘎因专业背景的高期待导致零瑕疵表演仍遭淘汰,反映观众评价的双重标准 [11][13] - 粉丝行为极端化,包括用"资本做局"解释失利(如林志炫粉丝)或攻击路人听力,甚至出现"贵耳机"等消费主义话术 [9][7][10] - 偶像歌手面临代表作缺失困境,马嘉祺等新生代缺乏原创作品,依赖翻唱(如《Lemon》)却因歌词质量遭嘲,行业创造力整体下滑 [22][23] 音乐评价体系变迁 - 技术流博主崛起,以专业术语(如"多利亚调式"、"喉头松通道")重构评价标准,单依纯因技术完美被推崇,但过度技术化可能造成对普通听众的"专业霸凌" [14][15][16] - 听众审美从"大歌"转向"小歌",偏好细腻婉转风格(如单依纯《跳楼机》),倒逼歌手创作小众化、碎片化,但加剧音综破圈难度 [18][19][20] - 历史对比显示技术原教旨主义并非新现象,早期周杰伦等也曾被批"咬字含混",但当下技术流话语权更强,与大众听感矛盾更尖锐 [17] 行业生态与艺人发展 - 资深歌手(如林志炫)面临市场淘汰压力,年轻观众对其唱法评价两极,反映主流听众迭代带来的行业断层 [18][9] - 新生代歌手(如单依纯)陷入技术崇拜与代表作缺失的矛盾,虽被赞"技术超王菲",但缺乏审美贡献和边界探索,难以成为真正领军者 [21] - 综艺节目(如《歌手》《天赐的声音》)逐渐偏离音乐本质,转向话题炒作和抖音神曲翻唱,行业整体创造力衰退 [23][24]
歌手第二场排名公布:单依纯依旧第一,林志炫爆冷淘汰!陈楚生承认高音失误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3 23:45
比赛结果 - 单依纯以24.59%总得票率蝉联第一名 [2][3] - Grace Kinstler以17.99%第二场得票率跃升至第二名 [3][5] - 陈楚生以17.89%总得票率位列第三名 [3][5] - 林志炫以9.02%总得票率被淘汰 [1][3] 选手表现 - 单依纯演唱《天空》展现大气恢弘感 [9] - GAI周延改编《万里长城永不倒》融入方言说唱 [11] - 陈楚生演唱《我用什么把你留住》出现高音失误 [4][7] - 林志炫选择张学友经典歌曲《秋意浓》专注演唱 [7] 揭榜赛况 - 阿云嘎挑战陈楚生失败 [1][4] - 马嘉祺成功揭榜白举纲 [1][12] 数据表现 - 单依纯第二场得票率24.75%较首场24.44%小幅提升 [3] - Grace Kinstler第二场得票率17.99%较首场10.91%大幅提升 [3] - 白举纲得票率从首场11.39%降至第二场8.2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