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5》

搜索文档
第八届“爱·在芒果”实习交流结业 台湾大学生用镜头分享感悟
中国新闻网· 2025-07-28 23:51
实习交流活动概况 - 第八届台湾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暑期来湘"爱·在芒果"实习交流活动结业典礼在长沙举行,53名以新闻传播专业为主的学生参与[1] - 活动由湖南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主办,已连续举办八届,累计近400名台湾高校大学生、研究生获得来湘实习交流机会[4] 实习内容与成果 - 53名来自台湾24所高校的学生在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旗下《歌手2025》《你好星期六》《芒果捞新闻》等栏目参与策划、编导、运营等岗位实习,为期近一个月[2] - 实习生拍摄制作近200条短视频,全平台浏览量突破千万,获得两岸青年网友广泛关注[4] - 实习生通过短视频比赛《爱在芒果的日子》记录实习生活,并参与岳麓书院、长沙博物馆、中联重科等参访活动[2][4] 行业影响与意义 - 活动为台湾青年提供学习成长平台,帮助其体验湖南传媒行业发展动力,感受大陆发展机遇[4] - 台湾世新大学上海学院副院长黄裕峰评价该活动是新世代两岸媒体交流的先行者,强调用新闻传播专业搭建两岸桥梁的重要性[4] - 湖南省海峡两岸交流促进会会长曾智夫鼓励实习生成为湘台故事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参与湘台融合发展事业[2]
借箭“芒优”,咪咕的“草船”能载动多大野心?
36氪· 2025-07-24 08:27
行业背景 - 长视频行业曾以"烧钱换市场份额与增长"模式为主 导致增长与亏损共生 随着互联网整体承压加剧 该模式难以为继 [1] - 行业已告别流量红利期 进入精耕细作阶段 芒果TV会员规模增长明显放缓 2022-2024年有效会员数同比增幅分别为17.38%、12.45%、10.19% [22] - 短剧赛道快速崛起 红果免费短剧2023年5月-2025年5月用户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904.7% 月活跃用户规模近2亿 [22] 公司战略转型 - 从单纯体育转播平台向综合长视频平台转型 2019年中国移动以16亿投资芒果超媒获得市场敲门砖 [10] - 提出"一主两特"内容战略 以体育为主 特色影视剧与纪录片为辅 并正式发力自制内容 [15] - 与芒果TV建立"大MG"布局 2021-2023年达成不低于35亿元战略合作 但未能实现1+1>2效果 [11] 内容合作与自制 - 深度绑定芒果TV 同步网播《国色芳华》《五福临门》《锦绣芳华》等剧集 其中《锦绣芳华》创下咪咕平台最快破百万预约纪录 总预约量突破150万 [1][12] - 拓展与优酷合作 联合出品《边水往事》《雪迷宫》等男性向悬疑剧 有效承接奥运赛事流量 [16] - 向上游制作环节进军 作为联合出品方参与《国色芳华》《锦绣芳华》等剧集制作 [15] 运营策略 - 推出7天VIP免费领活动 精准撬动用户付费转化 [10] - 创新营销方式 如《雪迷宫》借奥运直播插播广告 《国色芳华》联动20余家移动官方微博造势 [18] - 打通文体IP 通过《锦绣芳华》与世俱杯联动 推动体育用户与影视观众双向渗透 [18] 挑战与前景 - 面临长视频行业增长放缓与短剧冲击的双重挑战 [22] - 需从"借箭"转向"造箭" 证明自制能力 如《以法之名》从出品方名单中消失显示转型难度 [24] - 需将"草船"蜕变为"巨轮" 在视频行业深海中建立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24]
从那艺娜到者来女,当代身份狂想曲
虎嗅· 2025-07-11 15:22
娱乐行业现象分析 - 那艺娜通过抖音外国人特效吸引200万粉丝,身份被揭穿后转型歌坛,2022年单曲《爱如火》成为爆款,后续作品《恨如冰》《谁能给我爱》《坚强笨女人》未能达到同等热度 [5][6] - 那艺娜巡演票务表现强劲,泉州站、贵阳站大部分票位售罄,重庆站229元全价票和666元VIP票一票难求 [14] - 性少数群体是那艺娜核心受众,其演唱会成为该群体线下社交和狂欢的重要场景 [15] 艺人营销策略 - 者来女通过频繁更换身份(曹语涵/曹梦菲/李翠霞/者来女)制造神秘感,"秦腔传承人"等虚构头衔增强话题性 [4][5] - 那艺娜早期利用"俄罗斯娜娜"人设获取流量,后期转型"大中国娜娜"延续热度,钟祥方言特色成为内容差异化卖点 [5][6] - 艺人刻意保留表演瑕疵(如者来女羊叫颤音、那艺娜方言咬字)形成记忆点,粗糙感反而增强受众认同 [16] 受众行为演变 - 网友对那艺娜态度从嘲讽转向共创,主动为其编造"苏联特工后代"等虚构背景,形成亚文化传播现象 [10][11] - 者来女从被质疑唱功到获得同情,受众将其视为职场奋斗者的象征,与安陵容角色产生情感联结 [11] - 演唱会受众更看重互动体验而非艺术水准,那艺娜演出中观众合拍抖音等UGC内容成为重要组成部分 [15] 市场趋势变化 - 传统完美偶像人设失效,存在明显缺陷的艺人反而获得更高话题度和商业价值 [16] - 线下演出市场出现分化,那艺娜巡演单场票价229-666元,低于主流歌手但上座率表现突出 [14] - 性少数群体消费力显现,成为推动"审丑"类艺人商业化的重要力量 [6][15]
上半年综艺市场观察:从“姐姐综艺”到“高级快乐”
虎嗅· 2025-07-10 08:29
综艺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综艺市场TOP10播放市占率被综N代主导,《乘风2025》《歌手2025》等占据榜单 [1] - 喜剧类和恋爱综艺是近年TOP10的变量因素,如2024年《喜人奇妙夜》《心动的信号 第七季》进入年度前十 [1] - 行业呈现"老中青"三代并存格局:综N代持续创新、中生代新综稳步发展、新生代产能扩张 [3][4] 代际革新与女性叙事 - "姐姐综艺"成为上半年最大亮点,60+银发群体如刘晓庆、叶童通过《一路繁花》《乘风2025》打破年龄刻板印象 [5][6] - 女性视角综艺爆发,包括芒果TV《姐姐妹妹抓娃娃》、爱奇艺《姐姐当家》及全女推理/音综等,推动社会对女性独立议题讨论 [7] - 代际冲突内容贡献高光片段,如李小冉直言导游头衔"狗屎"、七旬嘉宾高原狂奔等真实场景 [6] 垂直类型与新兴趋势 - 自然探索类综艺崛起,《旷野星球》《五十公里桃花坞 第五季》转战新疆雪山,契合公众对自然的空前需求 [8] - MBTI人格测试催生社交实验综艺,如短视频平台《敲开宇宙的门》主打i人社交反传统模式 [8][9] - 垂类内容涌现,涵盖潮玩(《我是隐藏款》)、赛车(《风驰赛车手》)、养生(《今日宜养生》)等Z世代兴趣领域 [10][11] 喜剧与音乐综艺竞争 - 喜综成为"情绪价值供给器",《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通过性别议题等社会痛点内容引发热议 [13] - 下半年喜剧赛道将现《喜剧之王单口季2》《喜人奇妙夜2》对打,延续"小人物逆袭"内核与高口碑IP [14] - 音综呈现多样性:芒果TV《歌手2025》周播造热搜、爱奇艺《亚洲新声》国际化选拔、腾讯《让我来唱》全女综直播竞演创新 [15][16][17] 平台内容布局 - 短视频平台成为小而美综艺新阵地,《敲开宇宙的门》《闪亮的日子 第四季》实现口碑破圈 [9] - 长视频平台持续加码:优酷《闪光的夏天 第二季》邀韩红制作,储备《声而无畏》等新音综;腾讯每年至少推一档全新音综 [17] - 行业形成代际融合、自然探索、社交实验等多维度内容生态,满足观众情感需求深度表达 [17][18]
音综狂飙暑期档,但没什么搞头
36氪· 2025-07-07 11:37
暑期档音综市场概况 - 暑期档音乐类综艺数量多达六档,远超其他品类,呈现霸屏周末趋势 [1] - 电视台方面形成三足鼎立格局:浙江卫视《天赐的声音第六季》未收官即推出《闪光的夏天第二季》,东方卫视推出全新厂牌《亚洲新声》,湖南卫视持续运营《歌手2025》 [1] - 长视频平台同步布局:爱奇艺《新说唱2025》回归,腾讯视频推出全女音综《让我来唱》 [1] 音综内容创新特点 - 《歌手2025》采用直播竞演形式,结合传统唱将与新生代流量,兼具新鲜感与话题度 [2] - 《天赐的声音》主打"抖音神曲再改造",通过专业歌手演绎大众化选曲,更易产生爆款歌曲 [2] - 《新说唱2025》强化竞技性并新增真人秀环节,垂直吸引说唱圈层受众 [2] - 《闪光的夏天》聚焦乐队文化,结合音乐节场景并升级舞台制作,侧重培养年轻音乐人 [3] - 《亚洲新声》首创海上游轮巡演模式,跨国音乐文化碰撞 [5] - 《让我来唱》创新采用全女性素人选手+直播赛制,形式多变且强化女性视角 [5] 市场表现与困境 - 音综数量激增但市场反馈低迷,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仅《歌手2025》进入六月综艺播放量TOP5,《新说唱2025》位列TOP10,其余音综未进TOP20 [7] - 行业面临爆款率持续走低问题,垂直细分策略导致受众圈层化,小众音乐门槛削弱全民性 [8] - 历史对比显示音综已从《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全民狂欢转向特定圈层内容 [8] 破局方向分析 - 《天赐的声音第六季》通过大众化选曲策略,在QQ音乐产生多首百万收藏歌曲(如《九万字》《我很快乐》),验证大众审美路线可行性 [10] - 当前音综过度依赖形式创新(如直播、全女阵容)和话题炒作,但音乐作品传播力不足 [10] - 行业需回归音乐本体,提升"造爆曲"能力而非制造话题,内容资产才是核心竞争力 [10]
《歌手》回归,《亚洲新声》开唱,但广告主这波还能“回血”吗?
36氪· 2025-06-20 11:08
音综市场现状 - 音综占据黄金档35%收视份额,商业价值在各品类中表现突出[1] - 优爱腾芒四大平台推出《歌手2025》《亚洲新声》《声声不息·大湾区季》等重磅音综[1] - 平台面临结构性挑战:优酷面临市场化竞争压力,腾讯视频缺乏大综艺IP,爱奇艺缺少长线音综,芒果TV老IP价值消耗[17] 品牌营销困境 - 传统传播模式显疲态,观众注意力碎片化导致品牌记忆度下降[5] - 单期节目歌曲版权费达10-15万元/首,部分高达100-150万元,整体制作成本高昂[11] - 典型失败案例:谢添地品牌过度曝光引发观众误解,百岁山"机械露出"缺乏内容关联[11][13] 创新营销案例 - 蒙牛酸酸乳通过"提酸酸乳回家"节目梗实现自然传播,融入节目语言系统[6] - 乐事在《种地吧3》打造"春收马铃薯"主题营销,实现从内容到电商的闭环转化[24] - 芒果TV构建"院人宇宙"IP,通过会员+单集付费+衍生品牌电商拓展变现通路[17] 平台转型策略 - 腾讯推出"微综艺计划",以轻量内容提升单用户付费效率[17] - 营销模式向三大维度进化:线上互动转化、线下场景还原、社交UGC裂变[20][21][22] - 行业趋势从"贴片式曝光"转向"内容共创",强调品牌价值观植入和长期IP培育[19] 行业发展趋势 - 综艺营销进入"融"时代,品牌需前置参与内容共创而非被动等待曝光[27] - 有效营销需满足平台降本增效、品牌精准ROI、观众参与感的三方需求[27] - 成功案例显示强内容关联性比单纯曝光更能形成持久品牌记忆[24][26]
关注暑期文娱表现,AI应用商业化加速与IP经济提振估值
2025-06-19 17:46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游戏、AI视频、传媒、电影、数字媒体 - **公司**:吉比特、巨人网络、凯英网络、心动公司、快手、万达电影、上海电影、猫眼娱乐、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优酷视频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游戏行业 - **政策与版号**:政策稳健围绕出海、科技和新消费主题,2024年9月起强调优质游戏出海,2025年3月提振消费政策涉及游戏娱乐,广东、浙江等地出台区域性鼓励政策,版号审批进度正常,每月均有进口和国产游戏版号发放[1][5]。 - **产品供给**:2025年5月起产品供给增加,中型厂商和手游表现突出,腾讯、网易侧重端游,手游新品少,超预期产品提升市场热度[1][6]。 - **公司估值**:A股头部游戏公司估值约20倍,产品丰富度提升有望推升至25倍,推荐吉比特、巨人网络、凯英网络及港股心动公司等[1][7]。 AI视频行业 - **发展趋势**:多模态技术进步显著,快手表现突出,商业化能力强的标的估值溢价潜力大,快手可林采用双轮驱动变现模式,B端拓展多领域[1][2][8]。 - **快手估值**:快手AI视频工具估值约60亿美元,预计2025年底营收达2亿美元,按30倍估值倍数计算,2025年净利润预期约201亿元,给予2025年约16倍市盈率估值,对应目标价80港元[3][9]。 传媒行业 - **整体表现**:5月以来整体表现相对平稳,剧集综艺创新节奏稳定且稳步增长,游戏板块市场情绪回暖,电影板块暑期档有望展现更大弹性和情绪回暖迹象,数字媒体关注各平台大剧定档节奏与会员基本盘及全年广告业务弹性[3]。 电影行业 - **票房表现**:5月全国票房同比下降41%,观影人次下降40%,3 - 5月票房平淡,端午档票房同比增长9%,进口片表现突出,暑期档有望展现更大弹性[3][10]。 - **影片排期**:6 - 7月上旬以进口片为主,7月中旬至8月底以国产片为主,推荐关注上海电影和猫眼娱乐[10][11]。 数字媒体行业 - **活跃用户**:5月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和优酷视频活跃用户分别为3.5亿、3.7亿、2.8亿和2.0亿,芒果TV和优酷视频环比提升,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环比下降[3][12]。 - **剧集综艺**:《歌手2025》表现良好,有望贡献二季度广告收入,暑期是古装剧及头部S级剧集最佳窗口期,关注各平台大剧定档节奏与会员基本盘及全年广告业务弹性[3][1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友谊时光旗下大DAU定位的新游GMV破百万,有显著增长空间[7]。 - 万达电影深化战略布局,包括超级娱乐空间、国内国际两大市场以及院线、影视剧集、战略投资、潮玩和游戏五块业务[11]。 - 上海电影加速IP运营业务发展,今年重点动画电影崂山小妖怪定档8月2号,参投Robopoint AI玩具已在京东首发上线[11]。 - 猫眼娱乐维持今年大盘票房550亿元预期,重点关注其主发和参投的一些重要影片[11]。
音综,请停止寻找下一个单依纯
虎嗅APP· 2025-06-12 07:59
音综市场现状 - 《奔跑吧》第九季以峰值0.87、平均值0.74的收视率稳居卫视综艺榜首,超越《歌手2025》[2] - 2024年共有25部音综问世,其中24部有偶像、rapper或网红出身选手[14] - 当前音综呈现高度同质化,多数采用对抗竞演模式、现场投票决定晋级名额的制作逻辑[19] 音综历史演变 - 2004年《超级女声》开创多元审美和青年文化风潮,为乐坛引入张靓颖、尚雯婕等新人[10] - 2011年后选秀类音综受限,《中国好声音》崛起并引领综艺黄金十年,前四季全部进入收视前十[11] - 2018年《偶像练习生》标志音综核心转向,真人秀元素超越音乐成为重点[13] 行业商业化表现 - 《中国好声音》2015-2017年为灿星文化创造28亿元财富,冠名费从第一季6000万涨至第六季5亿元[11]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其中票房收入579.54亿元[26] - 歌曲《跳楼机》版税营收达4000万元,相当于SM娱乐2024年净利润(8500万元)的近一半[26] 国际竞争格局 - 2025年Q1中国重新成为KPOP最大专辑出口市场,出口额1296万美元占全球25%[28] - HYBE娱乐在北京设立分公司,SM娱乐被腾讯音乐收购12.9亿元股份成为第二大股东[24][28] - 日本音综呈现多元化赛道,包括打歌节目、音乐科普、访谈类等不同类型[22] 内容制作趋势 - 音综从音乐竞技转向真人秀,玩梗和CP成为标配,粉丝对艺人形象的关注超越音乐能力[13][14] - 节目过度依赖流量明星,导致专业歌手与流量艺人同台竞技的畸形现象[14][17] - 国内缺乏权威音乐榜单,音综被迫承担评判功能,造成"伪公平"的审美驯化[23] 植入营销特点 - 音综植入以快消品尤其是饮品类为主,植入形式具有高度自由性和戏剧性[29][30] - 《歌手2025》中牛奶植入引发歌手卡痰问题,成为社交平台热议话题[31] - 节目通过线下见面会、演唱会等衍生形式持续深化商业合作[32]
音综,请停止寻找下一个单依纯
虎嗅· 2025-06-10 21:00
综艺市场现状 - 《奔跑吧》第九季以峰值0.87、平均值0.74的收视率稳居卫视综艺榜首,超越同期《歌手2025》[3] - 2024年6月四档音乐综艺同时竞争但均未形成显著优势[4] - 《歌手2024》通过直播形式成功引发大众对专业歌手能力的关注,形成全民讨论热潮[8] 音综发展历程 - 2004年《超级女声》开创多元审美风潮,推动张靓颖、尚雯婕等音乐人崛起[13] - 2005-2016年《中国好声音》四季均进入综艺收视前十,创造28亿元财富,冠名费从6000万飙升至5亿[16] - 2018年《偶像练习生》标志音综核心从音乐转向真人秀,CP互动和粉丝运营成为重点[21][23] 行业问题分析 - 音综同质化严重,90%节目采用对抗竞演模式+现场投票机制[31] - 流量明星占据专业舞台现象加剧,如马嘉祺在《我是歌手》存活三期引发专业性质疑[26][27] - 国内缺乏权威音乐榜单平台,导致音综被迫承担评判功能[38] 商业化表现 - 2024年全国演出市场总收入796.29亿元,其中票房收入579.54亿元[43] - 网络神曲《跳楼机》版税收入达4000万元,相当于SM娱乐2024年净利润的47%[44][45] - 音综植入广告效果显著,如《歌手》系列牛奶植入形成话题效应[55][58] 国际对比与动向 - 日本拥有《Music Station》等多元化音综,形成专业细分赛道[36] - KPOP加速进军中国市场,2025年Q1对华专辑出口达1296万美元占全球营收25%[49] - 腾讯音乐12.9亿元收购SM娱乐股份,或为打造中国版Billboard铺路[41][42]
除了被嘲,今年音综到底还有没有搞头?
36氪· 2025-06-03 08:14
音乐综艺行业现状 - 行业普遍依赖高价采买热门歌曲翻唱权,单曲版权费用动辄数十万至上百万元,形成"隐形内卷" [1][18] - 主流音综采用"流量艺人+热歌翻唱"模式,但内容趋同导致审美疲劳,难听等话题阅读量突破100亿次 [14][18] - 成本结构失控:版权费(如周杰伦歌曲授权费达100-150万元)、流量艺人出场费、宣发成本攀升,导致市场被综N代垄断 [16][18][20] 《亚洲新声》创新模式 - 节目定位差异化:聚焦Z世代新人原创/小众歌曲,横跨九国音乐人竞演,弱化流量依赖 [21][23][26] - 制作资源倾斜:预算投向跨国邮轮实景舞台(上海至香港航线)、专业音乐团队(梁翘柏任总监),强化Live质感 [11][13][21] - 选手构成突破:如日本17岁摇滚歌手迷悠奈(Fuji Rock音乐节经历)、ACG歌姬中林芽依,中国选手涵盖演歌/摇滚/百老汇等多种风格 [4][6][8][10] 行业转型方向 - 内容资产构建:需从短期流量转向垂类深耕,如《乐夏》培育乐队文化、《浪姐》重塑中年女性议题价值 [24][26] - 价值链延伸:探索多元音乐风格、挖掘新人、立体呈现作品与个人风格,建立更高审美标准 [26][28][29] - 可持续逻辑验证:《亚洲新声》通过原创音乐+多文化交汇尝试打破同质化,但需验证商业模式可复制性 [23][28][29] 典型案例分析 - 失败案例:张靓颖&王以太翻唱《跳楼机》因歌词/编曲争议被嘲,表演效果未达预期 [14][15] - 成功范式:迷悠奈原创曲《轻飘飘》展现Z世代情绪表达,中林芽依《春梦》融合ACG与主流音乐审美 [4][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