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红玉》
搜索文档
文化抗战遗迹滋养桂林文脉
人民日报· 2025-11-01 06:32
"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广西桂林市,刻在七星岩洞壁的这句标语穿越时光,至今读来仍令人震撼 不已。 "洞中有山,山中有洞",秀甲天下的桂林拥有岩溶洞穴3000多个,为战时的人们提供了天然庇护。东普 陀山西侧山腰的七星岩洞如今是著名旅游景点,在过往桂林艺术节期间,这里也是热闹独特的"洞剧 场"。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桂林先后涌现各类书店、出版社近200家,各类文艺机构100多个, 另有10多个剧院和电影院。这些文化团体和文艺团队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报告会(讲 座)、座谈会、研究会、展览会、音乐会、戏剧演出、街头宣传等,十分活跃。皖南事变之前,几乎每 周都有时事或学术报告会,还有音乐会和文艺晚会,每月都有新的剧目上演,每季都可看到新的展出。 这种盛况,在1944年春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时达到了高潮。 看戏是当时主流的娱乐方式。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桂系军阀为了搜刮民脂民膏,成立所谓"筹饷 公司",大开烟馆、赌场,用演戏来招徕烟棍赌徒,"赌戏"大行其道。"我们决不能让拥有大多数观众的 旧戏,始终与抗战不发生关系。"受邀主持桂剧改革工作,欧阳予倩影响最大的3出戏《梁红玉》《木兰 从军》《 ...
“我宁死枪下,也绝不演唱!”
北京晚报· 2025-08-08 14:55
四大名旦抗战主题剧目创作与演出 - 梅兰芳1932年编演《抗金兵》以梁红玉抗金故事隐喻抗日 激发民众抗战情绪 [3] - 梅兰芳1936年推出《生死恨》通过北宋末年金兵南侵背景暗指日军暴行 首演于上海天蟾舞台引发观演热潮 [4][5] - 尚小云在北京同步演出《梁红玉》 前文后武结构展现青衣唱腔与刀马旦武打技艺 [7][9] - 荀慧生创作《荀灌娘》以13岁少女突围求援故事宣传抗日 融合青衣唱腔与刀马旦武打 [13] 剧目演出社会反响与数据表现 - 《抗金兵》在上海公演时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南京售票窗口被观众挤坏 [4] - 《抗金兵》在嘉兴南门梅湾戏院演出时出现万人空巷盛况 [4] - 《生死恨》每场演出均客满 出现一票难求局面 [5] - 尚小云《梁红玉》武打场面获得观众热烈掌声 击鼓桥段强化战场感染力 [9] 艺术家个人抗争行动与经济影响 - 梅兰芳1938-1941年香港隐居三年 1941年蓄须明志拒绝为日伪演出 [5] - 梅兰芳变卖北京房产与珍贵古董维持生计 通过售画解决全家生活开支并资助剧团同仁 [6] - 程砚秋1937年拒绝日伪"捐献飞机"义务戏演出 1941年遭伪警殴打致左耳耳膜震破 [10][12] - 程砚秋1941年起隐居青龙桥务农 日伪限制其唱片发行与演出活动 [12] 艺术表现形式创新 - 梅兰芳在《生死恨》中创新使用"旦角穿富贵衣"手法强化悲剧性 [5] - 尚小云在《梁红玉》中融合青衣唱腔与花旦做工 武打场面可媲美大武生 [7][9] - 荀慧生《荀灌娘》突破花旦戏局限 展现文武兼备的表演形式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