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桃花扇》
icon
搜索文档
文化抗战遗迹滋养桂林文脉
人民日报· 2025-11-01 06:32
"敌人在轰炸,我们在上课!"广西桂林市,刻在七星岩洞壁的这句标语穿越时光,至今读来仍令人震撼 不已。 "洞中有山,山中有洞",秀甲天下的桂林拥有岩溶洞穴3000多个,为战时的人们提供了天然庇护。东普 陀山西侧山腰的七星岩洞如今是著名旅游景点,在过往桂林艺术节期间,这里也是热闹独特的"洞剧 场"。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据不完全统计,桂林先后涌现各类书店、出版社近200家,各类文艺机构100多个, 另有10多个剧院和电影院。这些文化团体和文艺团队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报告会(讲 座)、座谈会、研究会、展览会、音乐会、戏剧演出、街头宣传等,十分活跃。皖南事变之前,几乎每 周都有时事或学术报告会,还有音乐会和文艺晚会,每月都有新的剧目上演,每季都可看到新的展出。 这种盛况,在1944年春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时达到了高潮。 看戏是当时主流的娱乐方式。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桂系军阀为了搜刮民脂民膏,成立所谓"筹饷 公司",大开烟馆、赌场,用演戏来招徕烟棍赌徒,"赌戏"大行其道。"我们决不能让拥有大多数观众的 旧戏,始终与抗战不发生关系。"受邀主持桂剧改革工作,欧阳予倩影响最大的3出戏《梁红玉》《木兰 从军》《 ...
《艺文北京》丛书:从传统文脉中读北京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9 08:51
丛书概览 - 文津出版社策划出版《艺文北京》丛书,旨在通过古诗文经典挖掘北京文化内涵 [1] - 丛书从诗歌、散文、戏曲、楹联四种体裁梳理北京历史文脉 [1] - 该丛书由安平秋等人主编 [3] 古代诗歌中的北京 - 汉代《燕剌王旦歌》是目前可见最早确切书写北京的诗篇之一,描绘当时城邑凋敝景象 [5] - 曹植《白马篇》以“幽并游侠儿”为对象,其《艳歌行》中“出自蓟北门”等句使“蓟”成为重要诗歌意象 [6] - 唐代边塞诗人为北京拓展书写版图,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高适描绘幽燕风光和戍边征战、李益在幽州形成边塞诗小团体 [7] - 宋元时期王安石、苏辙、范成大等诗作记录燕地风光和少数民族习俗,汪元量词作记录宋元之交时世变迁 [8] - 辽金至元明清北京成为政治文化中心,士大夫诗人云集,诗歌题材扩展至宫廷诗、酬唱诗等 [8] 古代散文中的北京 - 元朝迎来“赋”的复兴,涌现大量都城赋,与元大都的辉煌营造相辅相成 [9] - 明清游记散文繁盛,如方苞《狱中杂记》、袁宏道《满井游记》描绘北京物候,袁宏道与袁中道各写《游高梁桥记》呈现不同体验 [9][10] - 明代文人多西山游记,清代文人足迹延展至京郊区县,如方苞《游丰台记》、龚自珍《说京师翠微山》 [10] - 谭嗣同《城南思旧铭并叙》回忆宣南风俗,体现北京作为文化都城的城市性征 [11] - 明清文人将北京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使其在笔下成为风景 [11] 戏曲文学中的北京 - 元杂剧代表人物王实甫、关汉卿、马致远均为大都人,显示北京在元杂剧创作中的领袖地位 [12] - 元杂剧兴盛原因包括大都城市繁荣、市民娱乐需求、科举废止文人转向创作、民族文化交融等 [12] - 金元时期是北京文化转折点,迎来多民族文化大融合 [13] - 明清传奇如洪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完成于北京,剧作与城市政治历史事件紧密结合 [13] 北京文化特征 - 北京文化特点包括有容乃大和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历史上长期处于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动态交融中 [14] - 文学中的北京是多重“北京”折叠映射而成的综合体,从艺文角度可加深对今日多重中心北京的理解 [14]
当明朝成了流量密码,喜羊羊都被塞进了悼明神话
虎嗅APP· 2025-06-22 21:00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探讨了中文互联网上兴起的"悼明"文化现象,分析了其背后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心理动因 [33][36][41] - 指出悼明情绪本质是现实焦虑的投射,通过美化历史掩饰当下不安全感 [57][58] - 强调历史讨论应保持比例感,避免极端化对立,珍惜当下和平发展成果 [59][73][75] 悼明文化现象 - 《喜羊羊与灰太狼》被解读为悼明之作:羊村象征明朝(喜羊羊=史可法/懒羊羊=朱由崧/美羊羊=陈圆圆),狼族象征清朝(灰太狼=剃发令/红太狼=满族统治)[6][8][9][11][12][13] - 游戏领域出现"拯救明朝"内容热潮,带"大明"标签内容流量显著增长 [20] - 西方文化元素被重新诠释:披头士《Hey Jude》被认为致敬明成祖朱棣 [23] 历史渊源 - 悼明思潮可追溯至民国红学索隐派,蔡元培提出《红楼梦》"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核心主张 [36][37] - 20世纪初民族危机背景下,清朝被塑造为负面符号,明朝则被理想化怀念 [41] - 近代百年屈辱史教育强化了"明清对立"的集体记忆 [43][46] 社会心理机制 - 悼明情绪本质是弱国记忆引发的应激反应,反映对强大的渴望和对脆弱的恐惧 [47][48] - 经济波动期人们通过历史想象寻求认同感,明代因时间距离适中成为理想载体 [58] - 互联网算法助推极端化表达,形成"非黑即白"的朝代评价体系 [52][54] 文化影响 - 形成"万物皆可悼明"的创作范式,包括游戏、音乐、文学等跨领域内容 [20][22][23][25] - 催生对立性话语体系,如"满遗"、"明狗"等侮辱性标签 [52] - 引发暴力事件案例:2008年历史学家阎崇年因清史观点遭掌掴 [54] 反思建议 - 历史评价应避免简单二元对立,需认识王朝更替的复杂性 [59] - 多民族国家需维护团结史观,警惕激进历史观对社会稳定的损耗 [60][61] - 当代人享有Long Peace(长期和平)的历史最好时期,应珍惜现实发展成果 [71][72][73] - 历史讨论需保持比例感,避免陷入"重生幻想"的认知偏差 [65][74]
在会昌小镇,感受戏剧的力量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7 08:59
文化产业发展 - 会昌戏剧小镇由赖声川团队与会昌县政府合作打造,以赖家老屋为起点,保留老县城街区风貌,汇聚两岸精英智慧 [5] - 第三届会昌戏剧季持续11天,包含重磅好戏、演后交流、戏剧工作坊、剧本围读、文化讲堂等活动,吸引当地、周边城市及港澳台观众 [5] - 戏剧小镇文艺浓度高,促进观众与主创互动,形成紧密社群氛围 [5] 戏剧演出内容 - 希腊国家剧院《俄瑞斯忒亚》首次在中国演出,会昌戏剧小镇为唯一一站,吸引五六百名观众体验古希腊露天剧场氛围 [4] - 赖声川环境戏剧《贝克特在赖家老屋》连续6天每晚数场,将塞缪尔·贝克特4部短剧融入百年老屋,每场限32人 [6] - 法国摩天剧团带来高空表演《摇曳》,5人团队完成简洁震撼的演出 [7] 创新与跨界合作 - 赖声川启动"小天马行空计划",邀请青年导演以"AI"为主题创作,如《逃跑计划》探讨人类与AI关系 [7] - 美国导演罗伯特·威尔逊作为驻镇艺术家,对中国演员进行创排,呈现莎士比亚经典的当代解读 [8] - 青年团队"BETTER戏剧"创作《出来》,融入戏剧元素致敬《摇曳》,体现戏剧间的交流 [7] 本地影响与教育 - 本地四年级小学生饶静雯连看5部戏并参与戏剧体验活动,展现戏剧对青少年教育的积极影响 [9] - 剧本围读活动从初期外地爱好者为主发展到本地人"包场",如《桃花扇》围读参与者全部来自会昌 [10] - 会昌中学戏剧社成立,戏剧小镇人气提升,推动文化艺术融入当地日常生活 [10] 文化传承与愿景 - 赖声川通过戏剧回馈家乡,推动会昌文化复兴,戏剧小镇成为其父亲的家乡梦想实现 [5][10] - 戏剧小镇模式为全国类似小镇提供参考,通过戏剧开阔年轻一代眼界,增加人生选择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