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恨》

搜索文档
“我宁死枪下,也绝不演唱!”
北京晚报· 2025-08-08 14:55
四大名旦抗战主题剧目创作与演出 - 梅兰芳1932年编演《抗金兵》以梁红玉抗金故事隐喻抗日 激发民众抗战情绪 [3] - 梅兰芳1936年推出《生死恨》通过北宋末年金兵南侵背景暗指日军暴行 首演于上海天蟾舞台引发观演热潮 [4][5] - 尚小云在北京同步演出《梁红玉》 前文后武结构展现青衣唱腔与刀马旦武打技艺 [7][9] - 荀慧生创作《荀灌娘》以13岁少女突围求援故事宣传抗日 融合青衣唱腔与刀马旦武打 [13] 剧目演出社会反响与数据表现 - 《抗金兵》在上海公演时全场观众潸然泪下 南京售票窗口被观众挤坏 [4] - 《抗金兵》在嘉兴南门梅湾戏院演出时出现万人空巷盛况 [4] - 《生死恨》每场演出均客满 出现一票难求局面 [5] - 尚小云《梁红玉》武打场面获得观众热烈掌声 击鼓桥段强化战场感染力 [9] 艺术家个人抗争行动与经济影响 - 梅兰芳1938-1941年香港隐居三年 1941年蓄须明志拒绝为日伪演出 [5] - 梅兰芳变卖北京房产与珍贵古董维持生计 通过售画解决全家生活开支并资助剧团同仁 [6] - 程砚秋1937年拒绝日伪"捐献飞机"义务戏演出 1941年遭伪警殴打致左耳耳膜震破 [10][12] - 程砚秋1941年起隐居青龙桥务农 日伪限制其唱片发行与演出活动 [12] 艺术表现形式创新 - 梅兰芳在《生死恨》中创新使用"旦角穿富贵衣"手法强化悲剧性 [5] - 尚小云在《梁红玉》中融合青衣唱腔与花旦做工 武打场面可媲美大武生 [7][9] - 荀慧生《荀灌娘》突破花旦戏局限 展现文武兼备的表演形式 [13]
一部写在树叶子上的书(古籍今读)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8 09:13
黄道婆的纺织技术革新 - 黄道婆改进手工棉纺织技术和工具,大幅提升棉布质量和产量,改变"富穿丝穷穿麻"的穿衣习俗,被尊为"布业始祖" [1] - 德国汉学家库恩认为其革新的三锭纺车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纺纱工具,技术领先西欧400余年 [1]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的历史价值 - 陶宗仪在笔记中记载黄道婆及棉纺织技术改进,弥补正史对女性技术专家的忽视 [2] - 全书30卷,内容涵盖朝廷典章、风俗趣闻等585条,保存元代典制如御史台建置、宫阙制度等稀缺史料 [3][4] - 笔记注重社会细节,如"杀虎张"反映元代虎患及语言演变("拔突"与清代"巴图鲁"同源) [4] 笔记中的社会与文化记录 - 记载"俘虏婚姻"制度(程鹏举故事),后被改编为京剧《生死恨》 [5] - 收录医家十三科、院本名目、杂剧曲名等,保存元代戏曲、绘画、制墨等技艺史料 [6] - 记录生活发明如杭州"发烛"(早期火柴),反映民间技术应用 [6] 文本特点与局限性 - 内容多基于作者耳闻目睹,叙述具体生动,语言朴素,材料可信度较高 [6] - 部分记载属传闻,存在谬误,需辩证使用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