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
搜索文档
2025傅雷翻译出版奖10部入围终评作品揭晓
新京报· 2025-10-17 15:42
活动概况 - 第17届傅雷翻译出版奖颁奖典礼及文学见面会将于11月22日至11月23日在北京举行 [1] - 颁奖典礼将于11月22日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 [2] - 2025年傅雷翻译出版奖评委会于10月16日公布了十部入围终评的作品 [1] 奖项历史与定位 - 傅雷翻译出版奖于2009年在法国驻华大使馆和学者董强等人的推动下创立 [1] - 该奖项旨在突出法语图书的汉语翻译并促进这些书籍在中国的传播 [1] - 奖项每年评选出两部最佳译作,文学类和社科类各一部 [1] - 自2013年起,奖项设立了旨在鼓励新生代译者的"新人奖" [1] - 自2013年以来,中文一直高居法国出版社版权转让语种的榜首 [1] - 2024年,中法双方签订的版权转让合同约有1176份 [1] 本届奖项数据 - 本届傅雷奖共计收到参评图书54部,其中社科类图书32部,文学类作品22部 [2] - 参评的61位译者中,80后译者占到47位 [2] - 上一届60位参评译者中有42位是80后 [2] - 本届最终获奖作品将由评委会从10部入围作品中选出 [2] 评委会构成 - 本届评委会由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王鲲担任主席 [2] - 评委会包括八位常任评委,上届两位获奖者施雪莹与曹丹红也将参与终评 [2] - 另有两名中方特邀嘉宾李修文和汪民安助阵 [2] 译者观点 - 上届获奖者施雪莹认为翻译既是交流的途径,又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 [3] - 施雪莹指出翻译的历程为译者带来丰富的体验,包括面对他者的陌生感、探索与求知的愉悦等 [3] - 另一位获奖者曹丹红表示翻译是一项涉及内外诸多因素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非简单的语言转换 [3] - 曹丹红强调傅雷奖不仅是奖励和荣誉,也意味着未来在选择文本和下笔翻译时需更为谨慎 [3]
第十七届傅雷奖入围作品在京揭晓
人民网-国际频道 原创稿· 2025-10-17 11:02
活动概况 - 第十七届傅雷翻译出版奖于10月16日在北京法国文化中心揭晓入围终评的10部作品 [1] - 活动包括新闻发布会 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 教育与科学事务公使衔参赞等嘉宾出席并致辞 [5][7][9] - 最终获奖作品将于11月22日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颁奖典礼上揭晓 [11] 入围作品详情 - 评委会主席王鲲揭晓10部入围作品 包括5部文学类和5部社科类作品 [2] - 文学类入围作品为《空衣橱》《合成的心》《每个人》《微渺人生》《战争 战争 战争》 [2] - 社科类入围作品为《人与神圣》《克劳德·德彪西书信全集(上卷)》《面对盖娅:新气候制度八讲》《自然》《疲于做自己:抑郁症与社会》 [2] 行业参与与趋势 - 本届傅雷奖共收到参评作品54部 其中社科类32部 文学类22部 [5] - 61位参评译者中 近八成译者年龄在40岁以下 显示译员年轻化趋势 [10] - 评委会主席王鲲指出 年轻译者的特点是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语言和翻译 并丰富特定学术领域知识 [10] 行业意义与作品主题 - 傅雷奖于2009年设立 旨在奖励优秀法语图书的中文译作并促进其在华传播 每年评选文学类和社科类最佳译作各一部 [10] - 法国驻华大使馆代表艾文鸿表示 该奖项是法译汉翻译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其意义在于提升大众对翻译行业的重视 [5][10] - 本届入围作品聚焦环境和女性记忆等中法两国共同关心的话题 体现了中法思想市场的共鸣与互动 [7]
让-保罗·杜波瓦:在最后,命运的虚无将我们啮尽
新浪财经· 2025-06-12 20:44
小说主题与结构 - 小说《每个人》以法裔加拿大人保罗·汉森为主角 通过其跨越大洋的两段人生经历展现分裂与对抗的主题 包括在法国左翼热潮下的成长与家庭分离 以及在加拿大担任公寓管家二十六年后因意外伤人入狱的遭遇 [5][6] - 小说采用现在进行时的回忆录形式 通过主角在牢房中的精神滞留与回忆交织 深入探讨个人与时代价值观的冲突 根源可追溯至1955年法国社会革命前夜的出生背景 [6][8] - 书中反复使用"消化"一词隐喻现代机器化社会对个体的吞噬 从监狱到精英公寓均被描绘为"巨兽" 剥夺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与尊严 [11][12] 人物塑造与经历 - 主角保罗·汉森出生于法国图卢兹 父亲是丹麦传统牧师 母亲是先锋艺术影院继承者 家庭因1968年五月风暴等社会变革而分裂 父母离婚后父亲前往加拿大传教 [5][6][8] - 保罗成年后追随父亲移居加拿大 目睹父亲从牧师沦为赛马赌徒并离世 自身担任蒙特利尔精英公寓管家二十六年 因服务虔诚与新任业委会主席冲突 最终因故意伤害被判两年监禁 [10][11][12] - 保罗的妻子为印第安原住民 深受自然崇敬与宗教影响 但意外离世 其人际网络与价值观在新世界伦理中逐渐失效 [12][14] 作者背景与创作关联 - 作者让-保罗·杜波瓦曾为法国记者 拥有社会学背景 1980年代以《新观察家》记者身份在北美生活十五年 早期创作基于此经历的散文集 [3] - 杜波瓦将美国形容为"容许有害思想外来物种自由游荡的动物园" 其小说角色均命名保罗 旨在讲述"拒绝权威强加于人"的男性故事 融入自身驻外观察 [17] - 作者2004年小说《一种法兰西生活》同样以保罗为主角 但人物应对生活态度不同 保罗·布利科随遇而安而保罗·汉森积极对抗 两者均反映法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生态变迁 [19][20][22] 社会与时代背景 - 小说深度关联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 电影业卷入变革 新浪潮导演戈达尔等影响艺术与思想潮流 导致家庭与价值观分裂 [8] - 加拿大魁北克塞特福德矿城被描绘为工业化掠夺后的破败废墟 技术侵蚀下传统宗教与自然崇敬失效 体现新旧世界交替的虚无感 [10][14][15] - 通过左翼批判视角讽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任总统与社会生态 与安妮·埃尔诺《悠悠岁月》类似 呈现六十余年法国社会碎片化图景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