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目之所及》
icon
搜索文档
“爱女”已经成为最大的创作陷阱
36氪· 2025-10-17 11:02
国剧创作困境 - 当前国剧创作面临“爱女”与“虐女”的两难境地,追求“爱女”会牺牲戏剧冲突导致平淡无味,而采用“虐女”桥段则会引发舆论审判,两者均可能影响收视[1] - 《灼灼韶华》在2025下半年凭借标准“虐女”桥段成为央八年冠,集均收视甚至超越杨幂主演的《生万物》,但其网播数据和豆瓣评分与后者差距显著[1][3] - 《灼灼韶华》的成功被视为古早狗血剧情的回归,而非长剧短剧化的胜利,提醒行业在回避“虐女”过程中可能失去了戏剧张力[3] “爱女”创作路径分化 - “爱女”概念作为“虐女”的反义词,源于网文圈对厌女现象的反思,核心是反对厌女,但缺乏明确标准,导致解读多样化[4] - 内娱“爱女”创作分为进攻型和防守型两类,进攻型刻意堆砌女性主义要素但往往缺乏情感支撑,防守型则为避雷而削弱冲突,导致剧情平淡[4][5] - 防守型“爱女”导致复仇类型被弱化,如《锦月如歌》剧版弱化小说中的前世遭遇,匆忙推进甜宠线,结果泯然众古偶[5] - 《折腰》剧版因轻喜剧风格偏离原著如履薄冰的基调,虽收视高开但未能暴走,显示深度体验不足[6] 网文“爱女”文学发展 - 网文圈已形成“爱女文学”代表作,如晋江的《女主对此感到厌烦》和起点女生网的《为什么它永无止境》,两者均以幻想题材探讨女性处境[8] - 短篇网文平台如知乎盐言和豆瓣阅读更适合“爱女”创作试验,因更注重情绪与立意的冲击性,而非故事周详性[10] - 知乎短篇诞生自问答形式,鼓励用故事表达态度,产出《点燃星火》等名篇;豆瓣阅读则以现实题材为主,衍生出《小敏家》等热剧[11] - 网文“爱女”创作更容易获得口碑、学界关注、奖项青睐和影视化机会,但也存在过度堆叠议题导致故事会化的问题[11][13] “爱女”创作反思与典范 - 琼瑶剧被视为科学“爱女”典范,通过刻画女性人性的复杂性,尊重角色自主性,而非规避冲突或刻意标榜正确[14][15] - 琼瑶剧中女性角色拥有自我追寻和抗争的空间,配角也不被工具化,爱情被表现为女性成长的契机而非解药[15][16] - 当前行业需以尊重为前提创作角色,观众对“虐女”“爱女”的判定应更理性,避免碎片化审判,包容不同探索[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