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icon
搜索文档
先生丨赵季平:一路走来一路歌
央广网· 2025-10-06 16:44
核心观点 - 文章核心观点是展现作曲家赵季平的艺术生涯与创作理念,强调其作品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音乐,并成功实现国际化表达 [1][8][26] 人物背景与艺术成就 - 赵季平生于1945年,现年80岁,担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 [2] - 其创作了上百部影视作品配乐,包括《黄土地》《红高粱》《霸王别姬》《水浒传》《大宅门》等,以及《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等多部音乐作品 [2] - 被誉为最具东方色彩和中国风格的作曲家 [2] 创作理念与风格 - 创作过程强调展现浓郁的中国气派和中国风采 [1] - 音乐本质是骨子里的中国传统元素,从民间而来并具有时代感,借用外来形式但用中国语言讲述中国故事 [8] - 坚持“一手伸向生活,一手伸向传统”的创作原则,将技巧与民族特色结合,认为生活是创作的富矿 [16][28] 早期经历与影响 - 深受其父赵望云影响,其父是长安画派开创者,关注时代与群众 [9] - 1970年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21年,期间深入民间采风,足迹遍及陕北榆林地区12个县 [14][16] - 在戏曲研究院的21年为其积累了深厚的民族民间音乐养分 [14][16] 代表性作品与创新 - 为电影《红高粱》创作的配乐采用36支唢呐、4支笙和一面大箭鼓的先锋配器,体现改革开放的精气神 [20][21] - 作品《好汉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山东方言 [22] - 近期完成声乐套曲《长江万里图》,以李白14首与长江有关的诗为词,全长45分钟 [28] 艺术传承与国际影响 - 其三部协奏曲不仅在国内演出,更在世界各地上演,推动中国音乐走出去 [26] - 每天保持上午两三个小时的固定创作时间,持续产出新作 [2][28] - 强调作曲家需不断吸收民间艺术营养,这是一辈子不能丢的基本功 [29]
国际知名指挥家、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吕嘉:中国音乐走出去,“软件”必须提速
环球时报· 2025-07-07 06:56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艺术成就 - 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与音乐总监吕嘉录制的《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唱片入选《留声机》"历史上最优秀的21张版本"榜单,是唯一来自亚洲的版本 [1] - 乐团多次赴欧美演出中国风作品如《黄河》钢琴协奏曲和赵季平《第一小提琴协奏曲》,获得观众起立鼓掌等热烈反响 [2][3] - 乐团被评价为"中国艺术水准的代表"和"中国交响乐与歌剧的门面",其年轻化特点(成立不久)与热忱成为海外演出优势 [2][3] 中国音乐国际化的策略与实践 - 采用"西洋开场+中国压轴"的演出编排,通过交响乐这一西方艺术形式传递中国文化哲学,实现"用外国人听得懂的语言讲中国故事" [3][4] - 强调文化精神而非形式复制,如用西方乐器演奏时保留中国意境,类比赵无极抽象画中的中国文化气质 [5][6] - 未来5年计划加强美欧巡演,拓展阿拉伯市场,预计中国将在5-6年内成为全球音乐文化重要中心,迎来持续10年以上的繁荣期 [8][10] 中西音乐美学差异与融合创新 - 西方音乐基于逻辑推理的和声体系,中国音乐追求意境与想象力,单音即可传达"宇宙最高点"的美学体验 [5] - 创新路径在于结合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精神气质,利用成熟结构创作令西方观众惊艳的作品 [7] - 文化包容力是核心优势,需吸收转化其他文化而非简单堆砌传统元素 [7] 行业发展瓶颈与突破方向 - 硬件设施快速发展后,亟需提升艺术管理软件(国际视野团队、专业领导者)以匹配硬件水平 [9] - 乐团成熟需10年系统化积累,需改变音乐人才仅聚焦演奏/教学的职业观念,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 [9] - 市场潜力巨大(14亿人口基数),1%观演需求即达几十万人,但需培养观众审美习惯与音乐厅文化 [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