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色·戒》
icon
搜索文档
“撕奖”之后,大众开始对电影节祛魅
36氪· 2025-11-13 07:28
国际电影节奖项公信力变化 - 公众对国际电影节奖项的信任度显著下降,其高贵滤镜和神秘感因内部博弈细节被曝光而瓦解 [1][9][17] - 观众评价标准回归电影本身,更看重票房、口碑及个人观影体验,而非是否获得国际大奖 [22][23] - 社交媒体时代使电影节幕后运作如争吵、互撕和公关策略被实时传播和放大,加剧了权威的坍塌 [9][16][26] 电影节评审机制与内部博弈 - 电影节评审机制表面独立,实则深受特定政治氛围、文化取向和资本力量影响,评审结果往往是议题优先而非艺术至上 [7] - 评委之间的分歧常见,“撕奖”现象凸显评审过程的不透明,中国评委为中国演员或影片据理力争的情况时有发生 [4][9] - 评委的组成决定审美走向,如戛纳偏爱作者电影,柏林关注社会议题,威尼斯倾向女性叙事与亚欧视角 [7] 奖项运作与公关策略 - 在顶级电影节中,公关公司扮演重要角色,为影片安排放映、制定媒体策略、联络评委,运作预算有时超过制作费 [16] - 业内存在“电影节审美模板”,通过组合特定元素如灰蒙色调、极简对白等来迎合评审口味 [14][16] - 奖项运作需要合适的机会与条件,并非所有情况都能成功,但已成为体系中的一环 [14][16] 具体事件案例分析 - 在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中国评委赵涛通过强势阐释文化内核,帮助辛芷蕾全票获得影后奖项 [2][3] - 东京电影节期间,王传君获影帝引发“运作”风波,网传存在资本干预评审结果的情况 [13][14] - 张艺谋曾在2007年威尼斯电影节为《色·戒》拉片七小时进行游说,最终助其拿下金狮奖 [4]
中国电影人闪耀三大国际影展
环球时报· 2025-09-08 06:51
中国电影国际获奖成就 - 2024年中国电影在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国际电影节均获奖项,包括柏林最佳导演奖《生息之地》、戛纳特别奖《狂野时代》及威尼斯最佳女演员奖《日掛中天》[1] 威尼斯电影节与华语电影历史关联 - 威尼斯电影节被视为华语电影"福地",张艺谋、李安、侯孝贤、贾樟柯等导演曾获金狮奖[3] - 华语片最近一次威尼斯获奖为2019年《继园台七号》(银狮奖最佳剧本)[3] - 电影节曾向吴宇森、许鞍华、梁朝伟颁发终身成就奖,并邀请姜文、舒淇、章子怡担任评委[3] - 贾樟柯作品《三峡好人》《世界》《站台》通过威尼斯影展向西方展现中国社会变迁[3] - 徐克《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李安《色·戒》等片从武侠、罪案、历史角度体现中国电影多元化[3] 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历程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通过欧洲影展走向世界,《红高粱》《本命年》《霸王别姬》《悲情城市》等片获奖并促进国际关注中国历史文化[4] - 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王小帅、管虎以现实主义表达进入国际视野,《十七岁的单车》《图雅的婚事》《地久天长》《狗阵》体现风格探索[4] - 新生代导演毕赣、魏书钧多次入围三大电影节单元,邱阳、唐艺、陈剑莹5年内3次获得戛纳短片金棕榈奖[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