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超级女声》
icon
搜索文档
《超级女声》20年,我们为何怀念那份抽象的勇敢?
虎嗅· 2025-09-27 11:10
节目模式与行业演变 -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通过回顾《超级女声》探讨平民选秀节目的演变,展现两种"草根舞台"的关联性[1][22] - 2005年《超级女声》借鉴英美选秀节目《流行偶像》和《美国偶像》,本土化后将"平民性"推向极致,采用无门槛海选模式[10] - 节目定位"合家欢",海选秉持无门槛原则,允许不分唱法、不分年龄的喜爱唱歌女性免费报名,总报名人数约15万人[10] - 与欧美节目精剪海选片段不同,《超女》保留原始素材每天连播2至4小时,培养观众观看习惯并留存普通选手影像[10] - 短信投票机制降低参与门槛,仅需手机号码即可投票,实现"全民公投"式的互动模式[11] 社会文化影响 - 《超女》打破由"青歌赛"等专业赛事垄断的艺人培养通道,为普通人提供主流轨道之外的成名路径[9][15] - 李宇春以352万票当选冠军,其中性形象挑战精英男性主导的审美范式,实现"审美平权"[17] - 节目鼓励张扬个性与自我展现,使年轻人从集体主义、中庸之道等主流理念中解放出来[15] - 同期草根文化现象包括芙蓉姐姐在高校BBS走红、恶搞视频《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全网热传、"杀马特"群体通过QQ空间进入公众视野[18] - 节目被部分精英知识分子批评为"庸俗的审丑",认为零门槛模式是对艺术标准的降格[19] 时代背景与产业环境 - 千禧年初电视媒体经历市场化转型,互联网与移动通讯技术普及,为《超女》现象提供技术基础[10] - 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向经营型转变,电视台需自负盈亏,《超女》以低成本模式诞生(无需支付参与者片酬、后期制作要求低)[15] - 节目成功契合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加速、大学扩招等社会结构性松动背景,折射向上流动的集体想象[21] - 脱口秀节目以"人人都能讲五分钟"呼应《超女》"想唱就唱",但叙事重心从浪漫造梦转向对现实困境的共情[22][24] - 当代草根叙事强调低姿态共鸣,通过暴露脆弱与窘迫与观众建立情绪同盟,取代《超女》时代大胆昂扬的开拓者形象[23][24]